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大山里的“番禺楼”

作者:何爱高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1-16 星期一

    “番禺楼,长在大山沟,广黔两地齐携手,脱贫攻坚拔贫根。”这是近期我在整理广州市番禺区扶贫档案资料时写在笔记本上的一段话。番禺楼到底是一栋什么样的楼,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事情还得从几年前的扶贫工作说起。

    广州市番禺区在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对口支持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威宁县两个县的扶贫工作。几年前,番禺区委、区政府组成扶贫调研团,多次深入当地开展扶贫专项调查,发现在整个扶贫工作中,医疗困难是应该优先解决的难题。

    赫章县、威宁县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交通不便,群众贫穷,县域医疗资源极其匮乏。“小病拖、大病扛”是当地群众因病致贫的真实写照。对此,番禺区作出在这两个贫困县修建医务楼的决定。几年间,番禺区先后投入专项资金近2000万元,分别在赫章县中医院、威宁县人民医院修建了两栋医务大楼,在大楼的外墙上,“番禺楼”3个字格外醒目。

    扶贫路上,建成番禺楼算是走好扶贫路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几年,番禺区选派全区几十名最有实力的医疗骨干赴贵州开展驻点帮扶,分别在赫章、威宁两县援建了神经外科、骨外科、产科、儿科等专业科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当地骨椎类病易发多发的特点,番禺区组建骨科专家团队,将广州地区最新最好的脊椎外科技术带了过来,成功推动赫章、威宁两县医院脊柱外科发展进入微创时代。威宁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档案记录着这样一个生动案例。40岁的范大姐因患动脉栓塞病症,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她来到“番禺楼”后,专家为她迅速进行了微创介入手术,用先进的技术很快帮她疏通了经络。一周后,她下肢肿胀完全消退,气促症状也完全消失,各项身体指标恢复正常并康复出院,圆了她在心里默念多年的“健康梦”。

    “番禺楼”的扶贫故事传出大山后,许多企业家尤其是粤港澳的企业精英慕名前来,积极踊跃出钱出力。广州某公司一位“90后”负责人听说“番禺楼”的故事后来到赫章县,带领贫困户种花,建立“粤港澳青年援黔创业示范基地”。目前,该基地种植有白扇菊、薰衣草等数百种花卉,拥有400个种植大棚,利益联结覆盖贫困户600多户近3000人。2019年,她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近400万元。随后,许多港澳台青年纷纷深入贫困地区,以爱国之心和帮扶义举支持扶贫事业,为祖国的扶贫工作增添了一道别样风景。

    翻看着一页又一页有关番禺的扶贫档案资料,以及一张又一张有关番禺楼的图片,我有感而发,提笔写下两行字:凭栏远眺黔山好,番禺楼前话国强。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1月12日 总第360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