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我和档案馆有个约会

作者:蒋宏灵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2-16 星期三

    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建馆60周年,也是我与她相知相守的第十五个年头。这15年来,我见证了她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感激她给予我历练成长的人生舞台。

    至今依然记得,我与自治区档案馆首次相见的那份美好。那是2005年五一假期过后上班的第一天,我从桂东北一路颠簸千里来到南宁市青秀区星湖路北一里,一眼望去,巷子尽是遮天蔽日的高大绿树。

    当穿过那满巷的热闹,温婉、安静的自治区档案馆突然映入眼帘,令我瞬间心生欢喜。自治区档案馆所在的院子不大,楼房也不多,但整齐、干净。院子里种着扁桃、番石榴、荔枝等果树,白色的走廊架上攀爬着葡萄和百香果藤蔓。我想,这样一个充满人间气息又有世外桃源景色的院子,里边的“家人”定不会拒我于千里。虽然以前我对档案及档案工作感到很陌生,但此时,仅从一个院子的布置就让我喜欢上了这里。我喜欢这里的从容与平和,还有档案工作的那份“神秘”。

    正式上班后,我在工作中逐渐感受到,这里总能让我拥有与众不同的收获。在自治区档案馆,我有幸与老领导温强一起工作。温老自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毕业后分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广西档案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我到自治区档案馆时,温老已有67岁。他是一位学者型、专家型领导,儒雅而又随和,虽然退下了领导岗位,但因工作需要,仍坚持在档案馆工作,继续为广西档案事业的发展发光发热。

    在自治区档案馆,还有很多让我意想不到的人和事儿。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年龄稍长一些的同事,他们几乎每个人都能写一手好字,这不仅是当年抄写目录、填写档案卷盒必备的一项技能,更是“对历史负责、替后人着想”的一种工作态度。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曾经的一名村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到自治区档案馆后,靠着对档案的敬畏和对档案工作的热爱,时常刻苦钻研,在档案工作平凡的岗位上历经40年的磨砺而成为专家、成为“最美档案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普通的排笔、棕刷、喷壶、镊子等,到了修裱工作人员的手上却成了修复档案、留住历史的“传奇帮手”。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许多从名校毕业的或从部队转业的同事们,他们“择一事、终一生”,一干就是几十年的执着。他们对档案事业充满热爱,对档案工作认真负责,为守护历史、传承文明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档敬业、求实创新、守寂持清、乐于奉献”的广西档案干部精神,推动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

    回顾在自治区档案馆走过的15年,浸润于平和、宁静的工作环境,得益于几任领导及诸多同事的悉心关照,我渐渐没有了当年刚到档案馆时的气盛与急躁,不知不觉中变得成熟与稳重,业务工作能力也不断提升。

    如今,回想得到帮助的点点滴滴,心头禁不住涌上一股暖流。忘不了,当心里感到被人误解而有情绪时一位老领导的谆谆教诲:“当一个人说你不好时,你可以不管它;当两个人也这么说你时,你就要有所反思;当三个人都这么说你时,那说明你可能真的存在问题了。”“当遇到问题时,不是要你来埋怨它,而是要你去解决它。”这些平实而又真诚的劝诫,让我受用至今。忘不了,我刚到馆室处时一位老处长的叮咛:“你一定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掌握好标准和要求,不懂的地方就一定要学,学懂问清后再去指导别人,否则指导失误不仅浪费时间与人力,还有可能对档案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些发自内心的教导,让我不敢对档案工作掉以轻心。工作中,我勤学勤问,力争不断进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与自治区档案馆相守相伴十五载,收获很多,感激满满。因为无论是政治上的成长,还是业务上的历练,以及家庭上的团圆,都是到档案馆后才得以实现的。为此,我与自治区档案馆的相约还将继续,并努力为早日建成功能完备、管理先进、服务一流的现代化档案馆作出自己的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2月14日 总第361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