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岁寒清友

作者:特邀撰稿人 倪晓一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1-28 星期四

    律回岁晚,花开花落,不知不觉间就迎来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周而复始之间,总会留下一些不一样的风景。古人早就知晓,在那最漫长的夜里,阳气会暗暗滋生,看似冷寂的园圃之中,蕴蓄着欣欣生意。梅花与水仙,自古以来即为冬令必不可少的花友,清隽淡雅,佳话频添。试撷几则,聊慰寒日。

清 嘉庆朝《缂丝岁朝图》故宫博物院藏

清 剔红海棠式盆玉石梅花盆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青玉菊瓣盆水仙盆景 故宫博物院藏

梅信催人

    清乾隆十五年(1750)十月二十二日,在乾隆帝首次南巡之前,负责勘察路线、做准备工作的向导大臣兆惠等人上了一道奏折,里面奏报的并不是军国大事,而是“梅花于惊蛰开花,若正月间起銮,可以赶上扬州梅花。”次年,乾隆帝果然在正月十三日便动身南下,一路在对梅花的憧憬当中前进。例如,他在《良乡行宫侍皇太后宴兼陈火戏》的诗中有“梅信催人未可迟”句,并自注:“江南梅花春半即盛,故早起程。”殷殷期待之意溢于言表。

    到达扬州后,乾隆帝探访了著名的平山堂,赋诗云:“梅花才放为春寒,果见淮东第一观。馥馥清风来月牖,枝枝画意入云栏。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香色助清欢。”其实,平山堂原为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以修竹深池、凭栏风景为盛,与同在南巡路线上的苏州邓尉、杭州孤山相比,平山堂梅花并不出名。但扬州是乾隆帝驻跸江南的首站,在这里,他领略了“平山万树发新花”的美景,在这首《咏平山堂梅花》诗的注解中,他写道:“平山向无梅。兹因南巡,盐商捐资种万树,既资清赏兼利贫民,故不禁也。”是南巡之举为平山堂增添了新的风雅景观,既可承继古人流风遗韵,又能造福当地百姓,言下不免有几分自得之意。

    乾隆帝爱梅、赏梅,亦咏梅、画梅,从其存世的诗作、画作观之,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境界。他称许“梅花品格最胜,冰姿玉骨,铁干古心,迥非凡卉之匹”,可谓梅之知音。

    其祖父康熙帝南巡时也曾赏梅花,甚至移植了一些梅树回京栽种,却别有一番见解。康熙四十六年(1677),他对起居注官揆叙等人说:“江南梅花正月即放,至五月始实。朕取至畅春园种之,见其三月花放,亦于五月结实。花放于两月之前而同至五月结实,此皆水土之故也。南方之物开花吐穟虽早而成实迟,故食之则难消。北方之物开花吐穟虽迟而成实速,故食之则易消。皆土性冷暖自然不可强者。……朕巡行各省所见诸物无不留心详察,故知之甚明确也。”姑且不论康熙帝的论断是否正确,但同是南巡赏梅,他显然更加务实,对风土民情时时关心,处处探究。

沁香友梅

    梅花既是“四君子”之首,也位列“岁寒三友”,不只帝王爱梅,文人雅士、平民百姓皆爱梅。但若细循脉络,对梅花的喜爱兴起于宋代。梅花无惧苦寒,花朵秀美芬芳,姿态清隽疏瘦,幽雅、孤静却又谦和蕴藉,与当时国人的审美取向不谋而合。前人曾经统计,宋代人品题梅花的诗词作品超过5000首,达到此前历朝历代咏梅诗词的近50倍,留下了无数与梅花有关的典故和名胜。而张功甫《梅品》所记述的赏梅“二十六宜”,让今人仍可透过文字感受当时人对梅花的深情挚爱与超逸品位——赏梅宜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透过这些隽永清幽的字句,酷寒的冬日变得丰足而馨香,浸润着缱绻的诗意:朦朦月下梅枝横斜,霏霏雪中幽香沁人,抬眸间,胆样银瓶玉样梅,诗人的几案从来不空虚;轻启奁盒,呵手对镜试梅妆,依稀还是寿阳公主的模样。

    梅不仅牢牢占据着冬春之际的时令审美高地,还可制成清雅的美味。

    梅花可以酿酒。《四民月令校注》附录五记载:“正月一日,七十二候之初,三百六旬之始,是谓正日。梅花酒,元日服之,可以却老。”元日所饮的梅花酒,可能类似于屠苏酒、柏酒,不同于《梦粱录》里所载的暑天清凉饮料:“暑天添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署药之恤。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用银盂杓盏子,亦如酒肆论一角二角。”这里的梅花酒是卖肉的商家作为促销手段的赠品,买得肉多,就可附赠一角、二角用雪浸泡的梅花酒,故而也叫“肉饶梅花酒”,有消暑解腻健脾生津的功效,令人联想起梅汤。

    梅花可以烹茶。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妙玉茶烹梅花雪的故事就不赘述了,而乾隆帝以梅花、佛手、松子所制的“三清茶”确有其事,每年重华宫茶宴联句,必饮三清茶,以君臣所联诗句制作三清茶碗,为清宫元月雅事。

    梅花可以入馔。梅子可酿酒、制作蜜饯,早已为人熟知,而食用梅花却不似梅子那般常见。《东京梦华录笺注》中记载:“梅粥,收落梅花瓣,用雪水煮粥候熟,下梅瓣一滚即起。食之能清神思。”林洪《山家清供》亦载:“梅落英净洗,用雪水煮,候白粥熟同煮。”杨万里更为潇洒,直接以梅瓣佐酒,其《夜坐以白糖嚼梅花》诗中写道:“剪雪作梅只堪嗅,点蜜如霜新可口。一花自可咽一杯,嚼尽梅花几杯酒。先生清贫似饥蚊,馋涎流到瘦胫根。赣江压糖白于玉,好伴梅花聊当肉。”他另有“吾人何用餐烟火,揉碎梅花和蜜霜”之句,诗后自注:“予取糖霜,芼以梅花食之。其香味如蜜渍青梅,小苦而甘。”可见嚼梅下酒、和蜜糖而食,对清贫而旷达的诗人来说实属寻常事,别有一番疏狂潇洒。《红楼梦》中描写芦雪庵联句一场最有生趣,其中,林黛玉吟有一句“沁梅香可嚼”,不仅遥致古人之意,又道出了梅花香气中一缕莫可名状的甜美,正所谓“含英咀华”,用其字面意思。或许是冬日里清幽花香分外动人,古人制香特爱梅,总会挖空心思以各种香料合成似梅之香,辑录于历代香谱之中,也是梅文化中的一个有趣分支。

清 邹一桂 《梅柏水仙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得水而仙

    水仙与梅花同为岁寒春生时节的佳卉,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的原产地在古波斯,通常认为水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捺祗,出拂林国。苗长三四尺,根大如鸭卵,叶似蒜,叶中心抽条甚长,茎端有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其草冬生夏死,与荞麦相类。”这里的“捺祗”可能是古代波斯语的音译,“拂林国”即今叙利亚一带。

    水仙虽然是“舶来品”,但因其姿形雅致、芬芳含幽、可耐岁寒,加上一勺清水、几颗石子即可过活的恬淡性格,很快就广受青睐,“足迹”遍布南北。黄庭坚咏其花的名句“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不仅写出了它的幽人风范,也写出了它与梅花和山矾相近的清、幽、香、洁的特点。

    在岁朝清供、岁朝图中,水仙与梅花是常见的搭配。邹一桂所绘《梅柏水仙图轴》《缂丝乾隆御笔仙壶淑景图轴》、嘉庆朝《缂丝岁朝图》等,都有水仙、梅花双清联袂;慈禧所绘水仙图,也颇有一番清幽意味。黄岳渊、黄德邻父子的《花经》点评精到:“水仙腊蕊素瓣,冷艳幽香。于岁暮天寒,花事岑寂之际,盛以磁钵,满贮清水,下佐文石;供诸明窗之前,净几之上,芬芳扑鼻,清致入画。备此一丛,点缀岁朝,大为生色也。”

    清宫档案对水仙的记述,主要是器物制造、赏赐记录等,例如谕令九江关烧造指定式样的水仙盆,造办处制作水仙盆景,织办水仙纹样衣料,腊月到新正之间赏赐臣工水仙花等。

御苑藏春

    到了冬天,水仙供在明窗净几之间,栽植在盆中的梅花可登堂入室,诚如康熙帝御制诗所书,“阶前瑞草呈长至,盆内梅花报色红”。那么,株形比较大、露地栽种的梅树如何越冬,是否需要一些保护措施呢?然除了梅花,御花园里还有别的花卉吗?

    检视档案不难发现,清代宫苑里花木繁盛,其中很多都是原地过冬的,不过要挨过滴水成冰的严冬,早绽生机,就必须按照定例提前为它们搭建花罩或挖掘花窖。

    跟随着嘉庆三年(1798)内务府奉宸苑一干工匠杂役养护内廷花木的历程,可以对清宫里的大小花园、主要花木情况进行一下全景式扫描:当时的御花园有梅花罩1座,其规制为“通面宽二丈四尺,分三堂,进深三尺五寸,连顶高七尺四寸,前面连门子满安竹拍,两山安元光窗竹拍二扇”;御花园、建福宫共有牡丹花罩105个。

清嘉庆三年(1798)十二月,内务府营造司核查御花园等处搭盖梅花罩葡萄窖等应用匠役银两的呈稿(部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御花园有葡萄窖1座,规制为“长一丈二尺,宽八尺,前高一尺八寸,后高三尺一寸”。小花园有葡萄窖4座,其中两座“长二丈三尺,前高二尺四寸,后高二尺五寸”,另外两座“长二丈四尺,宽七尺,前高三尺,后高一尺五寸”。

    宁寿宫有梅花罩5座,其中的2座较小,“高四尺五寸见方,三尺五寸头停,四面斜深一尺四寸”,1座较高大,“通高一丈二尺见方,八尺头停,四面斜深二尺四寸”,另外2座则是“通高一丈一尺见方,七尺五寸头停,四面斜深一尺五寸”。这5座梅花罩“俱四面花窗心,前面随门子押定竹席,满挂毡里”。宁寿宫还有牡丹花罩46个。

    南花园没有使用花罩,但年例扶摽花卉要用苇子1500根,并需要搭建脚手架子4座,“各见方一丈二尺,高一丈”。

    作为清帝主要起居地的养心殿,建有梅坞,其中,搭建的梅花罩棚分外精致:“外口见方五尺三寸,通高八尺七寸,内披水顶高一尺五寸,上檐见方三尺八寸,四面站拍,前面随门口高五尺宽二尺一寸,外面灯笼框花条押定花竹席,内衬引板,里面挂毡里。”

    建福宫有梅花罩4座,规制大致与宁寿宫类似。

    为了养护这些花卉果木,每年从秋天就要进行踏勘,哪些花棚需要维修,哪些需要重新搭盖,哪些需要更换部件、耗材,哪些需要油饰,分门别类,估算所需工料银两。工程完成后,再由营造司官员按例查核。虽是养花琐细之事,亦有条不紊。

    在一些档案中,还提到西苑南花园虽然没有梅花罩,但也有众多梅花,为了“前后遮盖香片梅并各样花卉”,年例需搭盖天棚3座。这里难得地记载了一处细节,即南花园的主要梅花品种是香片梅,可与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相参照:“每岁正月进梅花,十一月十二月进早梅、蜡瓣梅,又有香片梅,古干槎牙,开红白二色,安放懋勤殿。”又见《清稗类钞》中记载:“香片梅之种出会稽,御题王冕画梅诗,以名花新品,蒙入奎章藻咏,实可补群芳之所未备也。”可见,香片梅应为江南进贡的名贵品种,曾得皇帝御笔品题。

    再据档案记载,行宫里也会搭盖花棚花罩。如汤泉行宫每年都会搭盖玉兰花、蜡梅花棚。

    蜡梅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梅,种属并不相同,但与梅花开放的时节相近,花形相类,香气似梅而更为浓郁,往往一概称之。关于蜡梅,比较有趣的是,大家常常会打笔墨官司:到底是“蜡梅”还是“腊梅”?这段公案其实并不难判断。黄庭坚曾于《戏咏蜡梅二首》诗后细细陈述:“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工撚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更有苏轼《蜡梅一首赠赵景贶》:“天公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到底是“蜡”还是“腊”,不言自明。后人多认为,蜡梅之名始于苏、黄二公的诗作,在此之前大家还是叫它黄梅花居多。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岁暮天寒,花事寥落,幸有清友一二相伴。寒到极处冬将尽,坚冰腹内春水生,明日绮窗前,烹茶读书,除故布新,共待一枝春信来。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月22日 总第363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