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乡愁融合年味中

作者:王宗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2-03 星期三

    人到中年,回味儿时的乡村年味,既有对年俗文化的检索,也有对乡愁的感触,心中五味杂陈,别有一番滋味。

    儿时,农家贴的春联都是手写的,红红的春联象征着喜庆,乡亲们期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除夕夜,孩子们打着灯笼出去玩儿。灯笼多为手工制作,灯笼里放一根红蜡烛。孩子们打着灯笼在村子里的小路上蹦蹦跳跳前行,嘴里念叨着:“打灯笼,蹦一蹦,又没灾来又没病。”

    那时,村里没有电视,除夕夜,成年人多是互相串串门,有喜欢打扑克牌的,便用自制的简易扑克牌进行娱乐。

    大年初一一大早,村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人们互相串门、拜年,互道“过年好”。尽管拜年的话不多,但彼此见面,互相问候,其乐融融。倘若平时有什么小过节儿,大年初一在街上相遇,互相有一两句新年的问候,以前的隔阂和矛盾就消解了。

    儿时,生活不富裕,过年的吃食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年味也足,让我至今难忘。

    那时,腊月二十八,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吃白面馒头,馒头作为发酵食品,意味着“发”,父老乡亲们都希望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他们时常念叨着“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一般家里会包肉馅饺子,孩子们对这顿肉馅饺子渴望已久,常常是吃得满嘴流油、津津有味。腊月三十上午,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大锅炖猪肉,肉味飘香,溢满村庄街道。

    儿时过年,村里还有许多新鲜事儿。那时,村里有几个外出到城里工作的人,这些人每年过年都会回农村老家。他们每次回来,都会分享很多新鲜事儿。

    村里人喜欢跟他们接触、交谈,特别愿意听他们讲城里的故事、讲外面的情况,讲他们“做工”的经历。他们不仅把城里的新鲜事儿讲给村里人听,还常常为村里人带一些好吃的,诸如糕点、糖果、水果之类。他们还会把当时最流行的物件儿,比如收音机等带回来。这些都让村里人感到很新奇。孩子们尤其想跟他们“套近乎”,倘若能吃上一块他们从城市里带回的糕点或糖果、能从他们带回的收音机里收听一会儿节目,这就算是过年时的一种精神享受了。

    我还记得,儿时春节前夕,村里的小学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老师带着班里的几个学生来到村里一位老人家中,帮着干些家务,如挑水、扫院子、收拾屋子、贴年画、贴春联等,“过新年、做好事”,助人为乐,成为村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给过年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儿时的年,时代痕迹与民间风俗融合在一起,年味儿与乡情乡愁融合在一起,那些春节往事和趣事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令我回味无穷。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2月1日 总第363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