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油缘

作者:黄 琥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3-31 星期三

    1975年早春的一个夜晚,身着工衣、满身油污的父亲将怀中婴儿小心翼翼地抱向一位弥留之际的老人,老人轻抚婴儿额头,喃喃自语,微笑着溘然长逝。这个婴儿就是我,父亲刚从石油会战现场带着我风尘仆仆赶来,让我与至亲至爱的奶奶见了今生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

    母亲生我的时候,父亲正在胜利油田搞大会战。在那个年代,学工民建专业的父亲怀揣满腔热情,为石油工人悉心建设大本营,包括家属们居住的平房、农场里的面粉厂、钻前大队的机修车间等。

    母亲是机械制造厂的“金牌”车工,干得虽然是为汽车制造零部件的重体力活,但她一点也不娇气,每天从早忙到晚。“别人每天制造100个零件,我每天能制造200个,车间里的男同志都佩服我”。即便退休多年,谈起那个火红的年代,好强的母亲仍然对那时的战绩引以为傲。

    然而,由于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父母又忙于工作,出生没多久我就被父母“遣送”回湖南老家由姥姥照顾。我上小学时,终于与父母团聚了。那时,他们已经响应国家号召,从胜利油田转战到中原油田了。我这个满嘴湖南方言的山村小妞走进了因油建市的龙城濮阳。

    记忆中,年幼的我与父母亲昵相守的日子少之又少,我和姐姐每天脖子上都挂着钥匙放学自己开门回家。油田的产量年年攀升,各种产品供不应求,母亲每天忙个不停,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工作。母亲虽然文化不高,只读过3年小学,但她认真负责、好学上进,在油田举行的职工技术比赛中,母亲虽然实践考试得了第一名,但因为受教育程度低被理论考试拖了后腿,连续两次技术比赛都以第二名“遗憾”收官。

    等待父亲的时光更漫长。石油工人在前线拼命大干,父亲主管的基建项目就是要给前方奋战的工人们一个温暖舒适的港湾。在那个没有专业化分工、缺乏人才的年代,父亲几乎常驻施工现场。

    父亲很忙,逢周六才能回家。到了那一天,我和姐姐总是早早地在十字路口翘首以盼,经常是昏黄的路灯都亮起来了,才看见父亲远远地从班车上向我们走来。

    后来,父亲每次带着我们上街,总会自豪地指着一些办公楼、学校、医院、工人俱乐部、居民住宅楼,骄傲地说:“看,这是爸爸建的,那个也是……”

    时光飞逝,曾经风华正茂的父母退出了油田生产建设的大舞台,我这个懵懂的小小少女也长大了。

    2001年,我凭借多年的积淀和实力,走进了档案行业的大门。这份工作在人们眼中是风吹不着、日晒不着,工作轻闲没压力,是女同胞的首选行业。可真正干起来,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档案工作者,我加班加点补充“营养”,单位值夜班的人都戏称我办公室里的灯是“长明灯”。

    那些年,我不知疲倦地忙碌,完成志鉴稿件400余万字,多次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撰稿人;开展油田机关、事业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制定修订工作,首批通过集团公司专家组审核验收;制定异地查档、跨室服务细则,最大限度地满足油田各方利用者的需求;联合多个部门印发做好废止印章归档工作,收集作废印章1200余枚;与基建部门联合加强工程建设项目招标采购相关文件资料的归档工作,确保油田建设项目采购文件的齐全完整;历时半年开展光磁介质地质资料清查,转储率、修复率达100%,为保护油田核心档案资源贡献了绵薄之力……

    生活像萧伯纳的小夜曲一般,舒缓而宁静地流淌。爱人忙于工作,女儿外出求学,此时的我也人到中年,觉得到了该享受生活的时候。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档案管理中心这个女同志占比达80%的“娘子军团”,也摒弃了“事业单位不愁养”的观念,开始与油田生产单位并肩闯市场创效益。

    2018年8月18日,一个特别吉利的日子,我和单位的一名同事作为首批外闯市场人员走进重庆南川,承揽华东油气分公司涪陵页岩气田地面工程项目档案整编任务,为开拓档案管理服务市场打响了第一炮。

    创业艰难百战多。初到南川,大大小小的琐事像浪潮一样包围着我们。

    项目部条件简陋,没有办公室,我们就在各个部室打游击轮流作战;缺少办公和日常生活用品,我们就和物资保障部的同志协商沟通,千方百计争取资金配备相应办公设备;参建单位来自五湖四海,没有基本的档案意识,我们就走访每一个施工现场,与技术员面对面交流谈心。

    美丽的大西南山清水秀、绿意葱茏,但在北方居住多年的我们却暗暗叫苦,山路弯弯容易晕车,水土不服频繁上火。对此,我们顾不上抱怨,唯有咬紧牙关、逼迫自己尽快适应环境。

    为了快速推进工作,我们深入驻地搞调研,编制了项目部加强文件材料归档工作方案,建立了20多个互不隶属单位和部门的专兼职档案员工作网络,完善了覆盖所有参建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形成各类文件材料83页4.5万字。我们还加班加点编制了项目部地面工程交工技术文件、监理文件整编归档指南,被EPC总承包项目单位的苏经理誉为“各个施工单位做资料的指南针”。

    开展档案工作最头疼的就是参建各方的不支持、不配合,任你磨破嘴皮、跑断双腿,始终有人认为移交档案资料费时费力,是给他们找麻烦。一次,EPC总承包项目单位的夏主任跟我“吐槽”道:“施工队的土建技术员小赵不听安排,催了很多次他就是不做工序资料。”为了化解矛盾,我和夏主任一起走进施工现场了解情况,小赵看到我们直接说:“今天施工忙,我没时间做资料。”听后,我一时无语,只得跟着小赵在现场跑上跑下、跑前跑后,了解设备基础安装的实施进度。

    第二天,小赵发现我又来到现场很是惊讶。他说,就是甲方单位的人来了,也是了解了进度就回去,很少有一跟就是一天的。我没有多说话,又跟着他跑了一天。返回的时候忍不住对他说:“技术员真辛苦,风吹日晒野外施工,实在太不容易了,真想帮你做点啥。”第三天,当我再次来的时候,小赵拿出了一沓施工记录手册对我说:“黄姐,这是我昨晚加班做出来的。”我想,我理解了施工人员的辛苦和不容易,他也看到了我的诚意和执着,相互之间达成理解后,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项目部综合办保存了大量的红头文件和各施工单位的往来函件、招投标文件等,是档案收集工作的重点。可是,我们去了很多次,他们总以工作头绪多、杂事多为由拖延归档。正在为难之际,综合办新提拔的主任小潘来找我。他对我说:“黄姐,分公司领导要来项目部视察,我要写个汇报,你能不能把档案工作这部分写个总结。”问清了小潘主任的意图后,我加班加点认认真真地写了一份档案工作阶段总结,既有工作特点,又有具体措施,还根据自己写汇报的经验,为他梳理了一份简化版总结材料。第二天下午,小潘主任突然给我打电话,让我去一趟他的办公室。我到达后,只见小潘主任一脸歉意地说:“我一会要出差,中午按照你们提出的要求整理了一些资料。第一次干没经验,时间也紧张,不知道符不符合要求……”我喜出望外,综合办的文件材料归档工作自此步入了正轨。

    为配合项目部抓牢进场设备质量控制,我们又主动请缨参与设备开箱检验工作。一年四季,哪里有大型设备进场,档案工作人员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我们不厌其烦地与设计、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人员逐一点数、查验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说明书、操作手册等,设备进场完毕,资料也当场收集齐全。此举虽然增加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却为参建各方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甲方单位也连连夸赞我们将档案工作做到了与工程建设同步,为后续应用做好了充足准备。

    有耕耘就有收获,我们用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南川项目部的肯定,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增加,一家单位慕名找到我们要签订合同。就这样,我们不仅首战告捷,而且第一年就实现了合同金额的翻番。

    2019年1月,我又勇挑重担,走进郑州某公司为其制定地热行业档案管理规范。地热属于新能源,这方面的技术标准和归档范围在国内基本属于空白,没有可参考内容,想制定一部标准仅靠档案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要掌握地热井勘探、地面供热站、站内工艺流程、仪器仪表安装等多个专业。这对从未接触过新能源行业的我和同事来说,任务相当艰难。

    打铁还须自身硬。为了厘清工作思路,我不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经常到夜深人静,我还在翻阅各种资料,琢磨组卷原则和方式,甚至做梦的时候都在想相关的技术内容。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历时半年攻关,由我们牵头组织编写的《地热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历经公司科技部、标准化委员会和各方专家严苛的评审,共完成13章6万多字的编制任务,正式发布实施。此外,我们还走出国门为大型基建项目提供服务。

    前不久,已经办理异地安置的母亲打来电话说:“我和你父亲想回中原看看,跟老姐妹们一块过个生日。”电话这边我一边答应一边禁不住大笑。我的母亲生于1949年,她平常最爱说的话就是:“祖国多大我多大”“党让干啥就干啥”!我知道,她要从繁华都市赶回油田过生日肯定不是心血来潮。我理解,这里有父母无法割舍的根,有两代石油人共同的坚守,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会辜负党的培养教育,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中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3月25日 总第365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