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一次永难忘却的会面

——悼念袁隆平老师

作者:林顺万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6-17 星期四

    2021年5月22日下午,妻子告诉我,袁隆平老师去世了!我说:“你别信谣言,个把小时前网上还在辟谣呢。”真的希望“袁隆平院士病逝”是个假消息,因为我觉得袁老师的身体一直很健康,在媒体上也从没有看到过袁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可是,没想到消息是真的。这一天,湖南怀化、安江也和长沙一样,大雨下个不停,大家恸哭与悲伤,舍不得袁老师!

    悼念之余,我不禁回忆起12年前那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那是袁隆平老师给予我们的“零距离”接触及当面交谈受教的机会。

    2009年11月,我所在的怀化市档案局馆计划征集扩充《怀化市名人档案》,袁老师是怀化市当之无愧、首屈一指的名人,自然名列首位。随后,我和市档案局副调研员阎朝科等3人驱车赶赴长沙,并通过时任省政协秘书长欧阳斌要到了袁老师的联系电话。袁老师长期兼任省政协副主席一职。欧阳斌说:“袁院士这几天应该在单位,你们直接去找他吧。”

    袁老师当时快80岁了,但在他的生命词典里,根本就没有“退休”二字,而且是个大忙人。面见袁老师,要不要提前预约呢?如果他没有时间见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商量了一会儿,决定来个突然“袭击”,碰碰运气。

    11月27日上午,我们驱车来到位于马坡岭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我们的运气真好。刚到不久,老远就看到袁老师在一群人的簇拥下,走出电梯,来到办公楼前的广场。他正在接待来自非洲的同行。袁老师和客人们热情交谈着。看着活动快结束了,我赶紧对朝科说:“好机会,咱俩到电梯口等袁老师吧。”果然,几分钟后,袁老师一行送别客人,走回来进入电梯。我俩赶紧跟进,与袁老师打招呼:“袁老师好!”袁老师说:“好,好!你们从哪里来?找谁?”我赶紧三言两语说明来意。他说:“哦,来自怀化家乡呀,欢迎,欢迎!来,我们到办公室谈吧。”

    想不到袁老师这么干脆就答应了,我们真是受宠若惊、满心欢喜,于是紧随袁老师来到他在3楼东侧的办公室。这时,不时有人进来找袁老师,请教处理一些事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袁老师果真是个大忙人啊!我趁机打量着袁老师的办公室,办公室约有50平方米,装修朴实简洁,一张办公桌摆在靠东的中间位置,后面是一排落地式书柜,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图书、著作,办公桌上摆着文件、图书,一台普通台式电脑,旁边放着一副老花镜,还有一个放大镜,办公桌左边似乎还放着一些别的东西。大窗户旁边摆着一长两短3个皮沙发,我们落座的沙发前面的茶几上,放着一个很旧的电热壶,正在烧着开水,咕嘟咕嘟地往外冒着热气。秘书走过来提起电热壶,给我俩倒上茶水,又给袁老师那个深色的大茶杯里续上水,就走了出去。

    几十年来,我们对袁老师充满着崇敬、仰慕之情。我们和袁老师之间,从来没有这样单独面对面交谈受教的机会,有的只是有限的几次间接接触,因而他对我们肯定是不熟悉甚至不认识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同袁老师算是有着几十年的缘分了,先后4次见过袁老师。

    1976年深秋,我弃教务农,到海南岛搞杂交制种。正是那几年,袁老师带着他的科研团队像候鸟一样在各地迁徙,春夏在安江、湖南,秋冬在海南、云南,忙得不亦乐乎,他所主持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正处在研究攻关的关键时期。1970年,他们在海南岛南红农场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为籼型杂交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选育成功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1973年,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974年,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攻克了“优势关”;1975年,湖南省组织8000多人赴海南制种,攻克了“制种关”,这一年宣告杂交水稻研究成功;1976年,首次大面积制种获得成功。

    记得1977年春的一天,黔阳地区海南杂交制种指挥部召集在乐东县九所公社的各县制种骨干百余人,听取袁老师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学术报告和李必湖老师的制种技术讲座,我有幸参加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袁老师。

    从那时起,我就和袁老师的学生们一样,不称呼他“教授”或“院士”,而是一直称他“袁老师”,这样似乎更为亲切自然,他也乐意大家这样称呼他。

    第二次见到袁老师是2005年的一天上午,我参加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在市委会堂听袁老师作了一场学术报告。主持大会的欧阳斌同志激动地说:“上下几千年,古今两神农,此时此刻,当今‘神农’就在我们大家面前!让我们热烈欢迎袁隆平院士作精彩演讲!”会堂顿时响起一片掌声。就在那次会上,我现场聆听了袁老师讲述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第三次见面是2009年5月7日至9日,我和阎朝科等人同车前往会同县,应邀参加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先秦史学会在会同县举行的“炎帝故里在会同”大型活动。此次活动的规格很高、规模很大。我看到,袁老师同与会代表一起待了整整2天。开幕式、连山实地观摩考察、“裸祭神农”原生态演出、分组研讨交流,他场场不落、一律参加。分组研讨交流时,朝科还在袁老师在场的那组宣读了他的论文成果,得到袁老师的现场指导。

    “林局长,你们找我有什么具体要求,你说吧。”这时,我回过神来,向袁老师汇报了建立怀化市名人档案的一些想法和要求。“哈哈,原来是找我要东西来了,我可没有什么值得你们收藏的哟。”袁老师精神矍铄,略显清瘦而憔悴,他看着我们,一脸的笑容,一脸的和蔼,一脸的真诚。我们被他的谦和和幽默所感动,赶紧回应着。

    袁老师说:“这样吧,我给我们档案室的张桥同志打个电话,去找她吧,你们看中什么拿什么,好吗?”我们高兴极了,听他打完电话,赶紧来到档案室。张桥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并介绍了中心档案室建设和袁隆平科研材料的收集归档情况。随后,她带着我们参观了档案库房和资料室。经她同意,我们挑选了许多有关袁隆平的科研论文、讲稿、著作,以及传记、书籍、剧本等。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把征集到的大部分档案资料装上了车,留下几册有代表性的珍贵档案资料,再次来到袁老师办公室,请他老人家在上面签名。袁老师又是来者不拒,听从着我们的“安排”,在我们递过去的档案、书籍扉页上一一签上名字和日期。随后,我们到隔壁秘书办公室,请办公室同志盖上了袁老师的印章。

    正事办完了,袁老师这一天心情很好,又跟我们攀谈起来。他问了我们很多问题,诸如市档案局馆的建设情况,怀化职业学院的有关事情,老安江农校去过没有?知道高庙考古遗址吗?它在中国考古学上有什么影响?知道在会同县举办的“炎帝故里在会同”的活动吗……我们和袁老师一问一答,完全没有了初见袁老师时的拘束和紧张。

    说到高庙遗址和“炎帝故里在会同”活动,朝科颇有研究心得。他说:“我同顺万都参加了‘炎帝故里在会同’的活动,我在分组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一篇论文,还得到过老师您的当面鼓励呢!”袁老师说:“是吗?我记不得啦。”朝科说:“至于说到安江高庙文化遗址,那更不得了,它可是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呢。”袁老师说:“这个我晓得,并且已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啦!”朝科说:“我们研究高庙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十分神奇有趣的现象。”袁老师问:“怎么个神奇法?”朝科说:“您是在安农研发成功了杂交水稻,高庙文化遗址与安江农校一河之隔、近在咫尺、两相呼应,从而构成了‘古今两神农’的文化奇观!”袁老师说:“哈哈,我可不敢领受这盛名哟……”

    将近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地与袁老师告别。袁老师还邀请我们去食堂吃饭。我们不好意思再麻烦他老人家,便谢绝了他的好意,结束了这次拜访。事后感到十分遗憾的是,匆忙中忘记带相机,没有同袁老师留下一张合影。

    天堂没有烦恼和压力,袁老师,您好好休息吧!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6月14日 总第369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