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

——山东人民对解放战争的物资支援

作者:特邀撰稿人 江 心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8-20 星期五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是全国的主战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战略基地,支前任务异常繁重。因此,山东人民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的口号。

    从黄海之滨到微山湖畔,从鲁北平原到沂蒙山区,纵横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忙支前。山东人民先后支援了华北、中原、东北、西北四大野战军,他们随军转战山东、河南、江苏等17个省市,全力支援解放军进行了孟良崮、鲁南、潍县、济南、淮海等20多个著名战役,为我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谱写出“军民鱼水情谊深、携手并肩战敌人”的动人历史篇章。

碾米磨面日夜忙 烙出煎饼送前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战争中,保障部队的粮食供应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解放区的各级政府和党组织对于军粮供应工作极为重视,抽调大批干部组织人民群众筹粮、运粮,前后共有1000多万人参加了军粮的加工和调运,将11亿余斤粮食运至前线,保障了我军的粮食供应。

    1947年2月,打莱芜战役时,莱芜县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日夜不停地碾米、磨面、烙煎饼,为部队筹办给养,有的群众还在煎饼中放上了芝麻、盐,让战士们吃起来更加香甜可口。沂源县的妇女儿童,5昼夜碾出3000万斤小米,磨出100万斤白面,并做了大量熟食赶着送往前线。

    1948年9月,打济南战役时,山东解放区刚刚度过灾荒,粮食积存不多,又时值秋季,大部分已用完,秋粮还未征收。但此役用粮数目巨大,攻济与打援部队、随军民工、后方民工共计93万人,连同马料在内,每天需要粮食263万余斤。战争开始前,部队进行粮食预征,渤海、鲁中南的广大群众听到我军要打济南,千方百计克服秋雨连绵的困难,展开了秋粮抢收、快碾、快磨的热潮,并超额完成预征任务。鲁中南的沂山区原定预征200万斤粮食,老百姓提前两天缴粮1230万斤,超出原计划5倍多。他们不仅做到了粮干、粮净、面细、米好,还组织妇女儿童将粮食打包好送到粮站。在群众的热情支援下,济南战役提前筹措了1.6亿斤粮食,可供应战士们两个月吃饱饭。由于战役进展顺利,时间缩短,整个济南战役仅用粮7343万斤。

《淮海战役粮食调动布置图》(山东区域)

    1948年淮海战役发起前,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展开,其中,从山东调运的粮食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淮海战役实际用粮共4.3亿斤,山东供应了2.5亿斤。当时,为了保证前线部队的粮食供应,华东支前委员会先从接近战区的鲁中南第四、五、六专署征调粮食1亿斤,在此基础上再从渤海、胶东后方调运。鲁中南地区是敌人重点进攻山东时遭受损失最大的地区,当地群众生活极为贫困,但是百姓听说是要支援淮海战役解放全中国,群情振奋,纷纷表示:“要粮有粮、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全力支援前线!”郯城县接到了筹集500万斤粮食的任务,县政府粮库当时只能拿出100万斤粮食,剩下的400万斤要靠群众筹集,按人口计算,平均每人需要10斤以上的粮食,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郯城人民表示,“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让前线的战士吃饱饭”。他们节衣缩食把粮食省出来,最终筹集到500万斤粮食,超额100万斤完成任务。渤海区人民为完成1亿斤粮食支援淮海战役的任务,在全区掀起了踊跃交粮、献粮、运粮的活动,临邑县烈属老大爷袁振芬,因家中劳力少、生活困难,村干部就没有给他分配筹粮任务,但他听说后,连夜将家中存的300斤谷子碾成小米,天刚亮就送到了区粮站。粮站的同志不忍心收他的米,他说:“同志们前线打仗不容易,我也得尽一份义务。”说完倒掉小米就走了,连称也没过。惠民县谷家村有80户人家,其中有70户主动报名出粮。一位双目失明的农民没有分到筹粮任务,但他拄着拐棍摸到会场,硬是说服了筹粮的干部,把家里的100斤谷子献了出来。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渤海区人民为完成1亿斤粮食的加工任务,全区28个县动用了1.8万台石碾,当时全区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到处碾磨飞转,欢声笑语,群众一边磨面、碾米,一边唱:“吱咯吱碾儿响,家家户户碾米忙,推的推来簸的簸,倒的倒来装的装。快快送到前方去,同志们吃饱打胜仗,人人筹粮理应当。”

猪肉如山粉丝长 油盐蔬菜全供上

    解放战争开始后,部队经常进行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副食品时常出现短缺现象。因此,山东人民就竭尽全力保障部队的副食品供应。

    1945年孟良崮战役前夕,鲁中、鲁南、滨海、渤海、胶东5个区,为部队提供食油5万斤、花生米50万斤、食盐1万斤、干鱼15万斤、粉丝5万斤,这些副食品提前20天就调运到莱芜、新泰、蒙阴、沂南等地储备起来,战役发起后,部队的副食品供应非常充足。山东人民还积极制作了腌咸菜、晒干菜、生豆芽、豆腐干、咸花生等供应部队。在莱芜、蒙泰等战役中,由于是蔬菜淡季,新鲜蔬菜极少,为了让战士们吃上菜,民工们不畏敌机轰炸扫射,时常冒着炮火把老百姓制作的豆芽、咸菜、豆腐等送到阵地上,让前线的战士们吃饱吃好。1948年济南战役时,正值蔬菜旺季,城郊菜农又多,各类蔬菜齐全,当部队到达济南周围时,许多菜农都已积极主动地把各种新鲜蔬菜送到了部队,仅历城县西营区几天内就供应部队新鲜蔬菜7万斤,肥猪200头。

1948年12月《济南战役粮食供应情况报告表》

    淮海战役后期,部队南下追歼敌人到达新区后,副食就地筹集供应困难,又先后从山东后方调运了大批的油盐及其他副食品,供应前线部队。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春节期间慰问淮海前线参战部队,每人1斤猪肉、5盒烟。军委把征调猪肉的任务交给了鲁中南区,要求分两批调运80余万斤猪肉到前线部队。解放区人民一听说上级买猪肉慰问前线部队,纷纷把家里喂养的准备过年的肥猪宰好,迅速送到征购点。当时第一批任务是39万斤,但实际仅用了8天就征集到43万斤猪肉送到前线,超额完成4万斤;第二批任务也在10天内超额完成。猪肉运到新解放的江苏新安镇车站时,一些老工人看着车站内堆积如山的猪肉感慨道:“我们在车站工作快一辈子了,从没见过这么多猪肉给战士们吃,山东解放区的人民对共产党解放军真亲啊!”大批给养送到前线,使我军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我军战士吃的是猪肉和馒头,粮足饭香,斗志高昂,而敌军却在我军的重重围困之下,因断粮互殴火拼,甚至杀马烤肉充饥。我军趁机对敌人展开了政治攻势,新年前后,投诚过来的敌军就达1.4万多人。

砍柴筹草马儿饱 战场再立新功劳

    解放战争中,部队经常几十万大军云集,军马成群,保障部队战士们能喝上热水,保证军马不缺草料,也是山东人民支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仅1948年一年,山东人民就供应部队7.37亿斤柴草、1.08亿斤马草,这么大数目的供应量,对当时的山东人民来说是十分困难的,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时,除了敌人大量滥伐破坏树木,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筹集柴草确实非常困难。沂源县人民为了全力支援部队,不仅劈了自家的家具、拆掉了自家房子上的木梁与盖草给部队烧水做饭,甚至有的群众把自家三间房上新苫的谷草扒下来,洗掉泥巴后送去部队喂马。

    1948年潍县战役时,潍北县张氏区接到供应4个师烧柴的任务。当时,潍县城外方圆几十里的树木基本上已被敌军砍去修碉堡或烧火用了,连一根树枝都很难找到。近千名村民经过开会商议,一致同意把本家族两块老墓田里的树伐掉,供应部队烧柴。这两块老墓田里长着的松柏树据说已有近千年历史,树高多在15米以上,直径1.5米左右,是当地有名的“张氏松”。全村老少二话不说,一起动手,伐的伐,劈的劈,运的运,先后从这两块墓田里运往前线几千方木材,解决了部队修筑工事和烧柴的困难。如今,老墓田里还留下两棵古松,刚劲挺拔,葱郁苍翠,见证了军民的深厚情谊。

双双军鞋送亲人 战士穿上打胜仗

山东支前群众为部队缝制军鞋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衣服、鞋袜主要靠解放区的广大妇女手工缝制供应。仅1948年至1949年,鲁中南、渤海、胶东的妇女就为前线的战士做军鞋760多万双、军袜220多万双、军衣23万多套、军被170多万床。

    在被服的加工生产过程中,解放区的广大妇女怀着对战士们的爱护之情,不怕疲劳,日夜奋战。不论是炎热的盛夏,还是刺骨的寒冬,她们三五一组,聚拢在街边巷口或煤油灯下,飞针走线,缝制军衣,经常通宵达旦,手指磨破了也不休息。1947年秋天,渤海区人民接到为野战军部队做冬装的任务后,村里从十几岁的小姑娘,到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都拿起了针线,日夜不停地缝制。当做棉衣、棉被缺少棉花时,老百姓就把自家的棉衣、棉被拆开,取出棉花絮到前方战士的棉衣里。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区百姓做冬服19万套、军鞋16万双、军袜8万多双,提前完成了赶制冬装的任务,保证了指战员们安全过冬。当时在支前妇女中流行着这样一首小曲儿:“针儿细、线儿长,识字班的姐妹做鞋忙,双双军鞋送亲人,战士们穿上打胜仗。”

    文中所示档案为山东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8月20日 总第3720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