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光影记忆

——致敬我们的家国

作者:沈红莲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8-31 星期二

    昔日时光最多的印痕大抵是在相册里。无论是家庭的小相册,还是档案馆的大相册,每张影像都鲜活无比。一幅幅光影驻留不一样的大时代,静静叙述着我们的家、我们的国,生动记录着由解决温饱到“小康之家”、到“富裕之乡”、到“大美中国”的光辉历程。

    在我的家庭相册里,最早的照片是父亲和战友们的军装照。20世纪6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刚刚走过第一个十年,青年们犹如一棵棵挺拔的小白杨,由内而外洋溢着渴望报效国家的热切和真诚、自信和昂扬。正值最好的年华,他们以身许国,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大概是他们最大的光荣和梦想吧。黑白分明的影像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意气风发,又有些稚气未脱,庄肃严整的领章帽徽、清澈坚定的眼神令人动容,仿佛瞬间带人穿越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相册里多了家庭“小”照,有一张3对母子的合影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母亲与她的同事,每人怀抱着一位孩童,还是小不点儿的哥哥兴高采烈地坐在母亲膝上,手舞足蹈,眼睛亮得出奇,一手抓着吃的,忙不迭地往嘴里送,一边还踢蹬着小胖腿,展示着脚上那双俨然是时代标配的塑料搭袢儿小凉鞋。黑白两色定格下了无比真实的旧日时光,简单素朴的生活一览无遗。物力维艰,时过境迁仍不免让人感怀,但更让人感动的是孩子眼中昭示未来、昭示希望的光亮。那道光,来自坚忍执着的父亲、吃苦耐劳的母亲,来自每一位辛勤的劳动者、建设者。

    20世纪70年代末,家里有了第一张全家福,一瞬间的永恒,无尽的温暖,尤为珍贵。时值春夏之交,气温还有些低,果园桃林中,草丰树茂,阳光从树的缝隙里洒下来,小小的黑白照片上,四口之家,其乐融融。照片里的小女娃穿着心爱的连衣裙,心满意足地依偎着父母和哥哥。他们咧嘴绽开了最大的笑颜,笑得见牙不见眼。照片是父母的同事利用休息日义务拍摄的。让小丫头心花怒放的那件小小连衣裙,裙身缀满蓝色字母、几何小方块和欢快的音符,这也是父母的一位友人制作并赠送的。

    国家的发展在提速,转眼就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托一位摄影爱好者的福,我有了人生中第一张彩色照片。这是一张极其普通的班级彩色合照,相较于黑白照片,尺寸虽然扩大了不少,但架不住人多,每一个人仍然是小小的。这张照片之所以吸引人,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靓”。与后排男生千篇一律的黑灰蓝服饰色调不同,前面两排女同学的服饰分外明媚鲜艳,一片赤橙红绿,浓烈得大开大合,让整张照片看起来花团锦簇、阳光灿烂。这张看了就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照片,好像一举开启了绚丽多彩的光影新篇章,如同它身后愈发富强的祖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向世界打开大门,斑斓的远不只是衣服了。

    20世纪90年代,对国人来说,照相不再是稀罕的事情了,相册里的每个人都笑意纷呈。我在大学里兴致勃勃地选修了摄影课程,拎着教学用的海鸥相机四处乱转,搜寻墙角的棕榈树、林中的落叶……兴奋地拍摄,再兴奋地进行显影冲印。最初几幅摄影作业的曝光有些过度,但老师鼓励说“立意都很好,简洁而不拖泥带水”,我便保存了下来。

    作为档案工作者,合上家庭相册,又能翻开档案馆的相册,通过照片细数家乡的飞速发展变化,我感到十分有幸。

    我的家乡如皋,历史上曾是第一大县。20世纪90年代初期,如皋撤县设市,也在不断地扩大着对外开放。在厚重的相册里,我看到撤县设市时欢庆人群真挚的笑脸,看到打通蜿蜒城市道路的工人高高举起第一锤,看到正在整治的内外城河工地上的猎猎红旗……20世纪末,宏伟蓝图一笔一笔描画,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光影中的家乡也越来越美。及至21世纪,如皋又有了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有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了过境铁路、动车、高铁……高清数码镜头对准的地方,不断给人们带来震撼:沿江码头塔吊林立,保税区巍峨,“和谐号”飞驰而过,跳着广场舞的人群洋溢着笑脸,夜晚璀璨的霓虹灯把城市装扮得流光溢彩……

    一夕数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人无不欢欣鼓舞。从简单经典的黑白到浓墨重彩的华丽,五色光影下,我们的家,我们的国,绿水青山,辉映着一片片希望的田野,美不胜收。

    光影留痕,在岁月的长河里留下个人记忆,留下家国记忆。致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华夏神州未来可期!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8月30日 总第372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