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扎根南疆育桃李

——记全国优秀归侨侨眷教师何旭仪

作者:吴锡刚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9-06 星期一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精通本职业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为我们党旗增添了光辉。”这是1995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一中校长、党支部副书记何旭仪在荣获“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时,自治区党委对他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响应号召 扎根山区

    何旭仪,汉族,福建省南安市人,1938年3月生。其父亲何文渊民国时期当过小学教师,母亲翁毓秀、外祖母林胚娟系归国华侨。

    1956年7月,何旭仪毕业于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学。当时年仅18岁的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选择师范专业作为报考大学的第一志愿,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在大学期间,何旭仪是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各科成绩全优。他爱好广泛,会吹箫,写过小说。

    1960年,校党委邀请各省(自治区)驻沪办事处负责同志给毕业生介绍各地情况。此时,正值何旭仪大学毕业前夕,当他听到广西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急需大量建设人才时,便要求分配到广西工作。

    1960年7月25日,何旭仪在《高等学校毕业生统一分配登记表》中“工作志愿”栏写道:“我的学习为了党,我的一切属于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随后,他便千里迢迢,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地处祖国南疆的宜山县(今宜州区),被分配在宜山中学(该校先后易名为“红卫中学”“宜山一中”“宜州一中”等)任教。

    当时,何旭仪面临的是生活、语言、工作三大难关。面对难关,他用年轻人特有的那股火热激情,咬牙挺过了生活关;他深入师生之中,刻苦学习当地方言,突破了语言关;他加班加点拼命干,闯过了工作关,较好地完成了两个初三、两个高三班化学课的教学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

    由于专业知识扎实,加上工作勤奋,善于钻研,何旭仪很快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1961年9月,他担任学校化学教研组组长,1978年担任副教导主任,1982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80年代初,许多外地专业人才纷纷调离边远山区。何旭仪的许多亲朋好友和老同学纷纷来信劝他回家乡或到大城市工作。其中,一位在家乡当化工厂厂长的表哥,承诺以优厚的工资待遇调他到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对此,何旭仪一一婉言谢绝。

    1999年1月,何旭仪退休。随后,宜州山谷高中(民办学校)聘请他任教,继续发挥余热。从教40余年来,何旭仪始终没有动摇他扎根边远地区甘做一辈子辛勤园丁的坚定信念。

诲人不倦 桃李芬芳

    在担任宜州一中校长前,何旭仪长期担任繁重的教学、教研和学生管理任务,其工作成效获得师生的普遍赞扬。

    在化学课教学中,他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记牢,并能灵活运用。何旭仪探索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起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一题多解拓宽思路,同时抓住问题关键,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

    何旭仪的课堂教学语言生动风趣、通俗易懂、逻辑性强、结构严谨,课后又循循善诱,注重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开展科技活动,深受学生欢迎。“语言幽默风趣,讲究抑扬顿挫,很有美感。”这是曾在宜州一中当过学生、教师,现在宜州区教育局工作的王增仁对何旭仪课堂教学的印象和评价。

    1961年,何旭仪所教高三化学科高考成绩平均分超过了柳州专区重点高中,在当时高校招生人数很少的情况下,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班有32名学生考取了大专院校。1979年春,学校开办“农村集训班”,生源来自乡镇各校,化学基础较差,经测验成绩及格者仅有几个。在何旭仪一个学期的集中训练和个别指导后,该班当年的高考化学成绩赶上了学校的择优班。

    1979年,何旭仪负责辅导的数名学生参加河池地区化学竞赛,获得总分第一名和个人第一名。

    何旭仪虽然学的是化学专业,但因学校一时缺乏专业教师,他曾先后兼任地理、数学、物理、语文、体育教师,由于他虚心好学,工作一丝不苟,同样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他还当过少先队辅导员、校足球队教练、校文艺队领队等,都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他担任班主任期间,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由于其工作耐心细致,能随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因此他所管理的班级均成为自觉遵守纪律,学习风气浓厚,团结奋发向上的先进集体。

    1977年恢复高考后,每年高考结束和寒、暑假,都有众多的学生来到何旭仪的家里,看望何老师,感谢他的精心培育。

锐意改革 铸就辉煌

    1984年8月,走上校长岗位的何旭仪与其他班子成员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勇于正视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制度创新,以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198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何旭仪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克服重重阻力,在全地区率先实行教职工聘任制,按“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原则择优聘用教学和管理人员,对部分不适应学校工作的人员由县教育部门另行安置,有效改变了学校人员超编等局面。同时,制定和实施教职工考勤考绩实施方案,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人员倾斜,较好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在学生管理方面,建立健全了学生管理条例和奖惩实施办法,对期末考试或统考成绩优良者给予奖励,鼓励本校和外校学生中考成绩优良者报读本校。

    此外,何旭仪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并多方筹措资金,投资600多万元,兴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兼电教综合楼、学生公寓楼、篮球场等。其中,在功能齐全的实验楼建立了宽敞明亮、设施先进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室,显著改善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条件。

    何旭仪曾先后荣获“自治区教坛明星”“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全国优秀归侨侨眷教师”等荣誉称号。

    1973年5月,何旭仪在宜山县首届教师代表大会上作热情洋溢的典型发言。当他充满豪情地讲到“我决心在广西战斗一辈子”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场聆听的教师韦梦骥深受震撼、鼓舞与启迪,至今记忆犹新。曾在宜州一中任教11年、现为澳门新华中学物理教师的黎杨深有感触地赞叹:“何校长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他是我从教36年来遇到的最优秀的校长。”

    (注:何旭仪个人档案已于2020年入藏河池市档案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9月2日 总第372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