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打出一个“红地盘”

——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成立始末

作者:特邀撰稿人 巩琢璐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9-06 星期一

    1934年初,正是东北抗日游击活动如火如荼之时,我党在东北各地的活动情况也因此屡屡出现在日伪情报中。辽宁省档案馆藏有一份1934年2月6日伪吉林省公署警务厅关于缉获中国共产党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散发抗日传单的通报,该通报中记载了抗日传单的内容: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占领东北,数千万民众被杀害,上千万百姓生活在饥寒交迫中……中国人民应该奋起抵抗、战场杀敌,早日收复失地。

为收复东北失地“赴汤蹈火”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中共满洲省委就已经开始在珠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开展我党工作。1932年7月,中共珠河中心县委成立。随后,珠河中心县委组建了反日会、弟兄团、姐妹团、青年团、反日同盟等。

    1933年初,为贯彻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珠河中心县委派出了许多党团员骨干参加义勇军、山林队等抗日武装,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做争取、改造和转化工作,以期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当珠河中心县委与孙朝阳领导的民众抗日武装取得联系后,便派李启东、王德全等人前往加入。同时,赵尚志也从巴彦游击队来到这支队伍。赵尚志、李启东、王德全等人积极开展工作,力争在孙朝阳领导的民众抗日武装中组织一支骨干队伍。

    10月初,孙朝阳中日军奸计被诱捕。赵尚志、王德全等人带着步枪和机关枪脱离队伍,来到珠河县的六道河子。当他们与珠河中心县委取得联系后,珠河中心县委立即派人带着步枪和棉衣等用品加入队伍,这使赵尚志备受鼓舞。

    10月10日,在珠河县的三股流,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正式成立,赵尚志任队长,王德全任副队长,并确定以石头河子、板子房、黑龙宫为游击区。赵尚志带领队员鸣枪宣誓:“我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全体战士,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哪怕赴汤蹈火,千辛不避,誓死武装东北3000万同胞,驱逐日寇海陆空军滚出满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从此,珠河地区出现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

纵橫百里的“红地盘”

    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成立初期,主要在三股流、六道河子一带活动。游击队领导当地群众抵抗三股流的地主武装,取得了反对征收苛捐杂税斗争的胜利,并扫清了该地区的日伪统治势力。自此,游击队在三股流、六道河子、蜜蜂园子、柳树河子一带站稳了脚跟。随后,珠河中心县委在反日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民委员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

    1933年12月初,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迎来了一次考验。伪军百余人从珠河县的乌吉密出发,来势汹汹。珠河中心县委和游击队决定迎击敌人,在三股流后山选择有利地形,阻止了敌人进犯。随后,他们又在火烧沟与珠河日军指导官率领的队伍激战了6个小时,击毙20余人,敌军仓皇撤退。

    1934年初,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到滨绥铁路北侧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游击队以中共满洲省委提出的不投降、不卖国,收复失地、反日到底,保护民众利益,武装群众共同抗日等条件为基础,先后联络了20多位义勇军首领,商定建立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并公推赵尚志为总司令。6月,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成立,赵尚志任司令,李兆麟任政治委员。1934年冬,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已经扩大到东西200多里,南北350里的范围,游击区域覆盖十几个县。其中,为加强我党对滨绥铁路北侧工作的领导,珠河中心县委在该地建立了党的区委会。

    1935年初,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冯仲云曾回忆:至1935年春,仅滨绥铁路南侧的“红地盘”就“纵橫百余里,共有10多万人口”。据1937年9月18日的《救国时报》记载:1935年珠河抗日斗争高潮时,日伪在珠河仅“统治区区县城而已”。

“这样才是农民自己的队伍”

 
1934年2月6日,伪吉林省公署警务厅关于缉获中国共产党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散发抗日传单的通报。 辽宁省档案馆藏

    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自成立之初,就密切联系群众。每到一个地方,游击队就召集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并帮助他们推磨、担水。由于游击队纪律严明,深受当地百姓尊重。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群众与游击队战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农民争相邀请游击队战士到自家吃饭;妇女主动制作手套捐给游击队……农民说:“这样才是农民自己的队伍!”据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战士回忆:当时,“在山上打仗,山下人家的坛坛罐罐都打飞了,妇女照常做饭,男人则冒着枪林弹雨往山上给我们送饭”。

    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之初,珠河中心县委还在太和北沟、蜜蜂园子、老五区街上、双城板子房南沟等地办起了小学,专门招收贫苦农民的子女入学,免收学费。学校内还设有儿童团以及青年、成年、干部轮训班,李兆麟等人经常到校给大家上课。

    1934年7月10日,李兆麟在《关于珠河游击队改编情况的报告》中这样形容当时群众的反日情绪:“群众热烈的欢迎我们队伍,甚至拿着洋炮、台枪来帮助我们作战,并持续不断的参加队伍,积极参加反日会、反日农民自卫队,或者直接到前线参加反日战争。”游击队通过各种团体的建立,切切实实把群众组织起来,团结一心支持游击战争。妇女会领导妇女为部队做军衣、军鞋、子弹袋、护理伤病员;儿童团组织少年儿童站岗放哨,为部队传送情报;成立不脱产的反日农民自卫队;成立脱产的地方成年反日模范队和青年反日义勇军,平时在乡生产,战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输送新队员。同时,整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内的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人们亲切地称根据地为“红地盘”。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9月3日 总第3726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