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筚路蓝缕一甲子 而今迈步从头越

——贵阳市档案馆发展巡礼

作者:曾 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9-07 星期二

    2019年12月,贵州省贵阳市档案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1月16日,贵阳市档案馆迎来建馆60周年。回首60年来的风雨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贵阳市档案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一代代兰台人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栉风沐雨、锲而不舍,在平凡中坚守,在奉献中成长,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扎实推动贵阳市档案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筚路蓝缕 馆舍建设日趋完备

    60年的发展道路,在贵州省档案局的关心帮助和贵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重视下,贵阳市档案馆馆舍建设“三代”发展历程与新中国发展同频共振。

    1959年年底,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委员会开始筹建贵阳市档案馆,1960年1月16日,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同意成立贵阳市档案馆,受中共贵阳市委办公室和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双重领导。贵阳市档案馆从成立之初就彰显了“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

    第一代贵阳市档案馆办公条件简陋,场所拥挤,库房面积狭小且几易其址,1961年2月,迁至贵阳市府路14号贵阳市人民政府大院内一幢砖木结构二层小楼办公,馆库面积170余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仅8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增加市政府办公楼地下室约300平方米作为档案库房。1991年,贵阳市档案馆办公楼被定为危楼拆除,市档案馆移至旁边轻工楼二、三层办公。1992年7月,一座朴素庄重的档案馆大楼在贵阳鹿冲关半边街落成,这是贵阳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档案馆。但是,档案馆地处城郊,进出档案馆要走过泥泞的田地,百姓查档非常不便。2019年12月,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一座面积16000平方米,功能完备、设备先进、保管安全、查阅便利的“第三代”档案馆正式投入使用,市档案馆新馆毗邻市级行政中心,紧临地铁一号线,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卷帙浩繁 资源结构持续优化

    馆藏档案资源是档案服务的基石。丰富馆藏资源,改善馆藏结构,不断推进档案资源建设,是贵阳市档案馆历任领导班子关注的重要基础业务工作。

    目前,贵阳市档案馆拥有馆藏纸质档案53万余卷、38万余件,照片档案1.4万张,影像档案816盘,书籍、报刊等资料4万余册,民国时期报纸、期刊缩微胶卷109卷。丰富的馆藏,既反映了市情市貌,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市档案馆馆藏中,明清两代“在筑同乡会馆”、房屋田产买卖典当契约、碑记、账簿等档案形成的时间最早,是研究明清文化的珍贵档案。

    市档案馆存有较为完整系统的档案为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档案,这些档案真实记载了抗战时期,以爱国华侨、著名生理学博士林可胜先生担任总队长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以贵阳市图云关为基地,培训抗日医务人员、组织医疗队、医药物资奔赴抗战各战区“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抗战事迹。

    市档案馆馆藏147幅书法作品和69幅绘画作品,是市档案馆最具艺术价值的馆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画作品中,清代“设色双松图缂丝立幅”可算是镇馆之宝。缂丝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南宋缂丝织造技艺达到了最鼎盛时期,明代增加了很多技法,清代中期皇家崇尚繁复精细的缂丝,对工艺到了极其苛刻的地步,使缂丝作品在工艺上技艺上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由于缂丝的繁复性以及人工成本高,其收藏价值非常高。

    2020年,贵阳市档案馆征集到8位省内知名画家绘制的《贵州百年百米长卷》,长卷以百年沧桑、复兴之路为主线,用艺术手法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贵州的重大历史事件、风土人情及历史变迁,展现了贵州艺术家们的艺术技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此外,贵阳市档案馆在企业改制工作中,接收寄存了贵阳市棉纺厂、贵州柴油机总厂、贵阳市粮油公司等破产改制企业档案,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研究贵阳经济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素材。

    贵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面记录了贵阳历史发展的轨迹,真实反映了贵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现已成为贵阳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历史文化宝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档案馆积极推行“8小时”不间断查档服务,实行现场、网上、预约等查档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查档服务。市档案馆通过建立民生档案跨馆查询联动机制,实现省、市、区三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跨馆查询。结合贵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上传古旧图书与地方志、民国时期资料、民国报刊缩微胶卷、绘画作品目录等,向社会免费开放。

史海撷珍 档案开发成果丰硕

    贵阳市档案馆历来重视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始终以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有效的档案资源作为使命担当,积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大局,举办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档案展览,编辑档案史料汇编,供领导参考,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提供第一手史料。

    近年来,贵阳市档案馆举办了“贵阳市档案事业成就展”“贵阳解放五十周年历史回顾展”“劳动者之歌”和“中共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档案图片展等。同时,市档案馆聚焦重大时间节点抓好宣传,每年6月9日国际档案日,市档案馆都充分挖掘馆藏档案,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主题展览,充分发挥档案社会教育功能。

    新时代,贵阳市档案馆努力实现档案资源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转变,积极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尽力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市档案馆编纂档案史料20余种,包括《贵阳旧事》《贵阳市老照片——城廊、名胜、古迹、社情》等;推出的《抗战期间贵阳文学作品选》《抗战期间贵阳艺术活动》《抗战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实录》《百年档案记贵阳》等“贵阳抗战系列”和“贵阳百年系列”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深受群众喜爱。

    为更好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配合新馆落成,贵阳市档案馆拟以“贵山富水”为主题,布置固定陈列展,集中展示馆藏各历史时期珍贵档案、图书资料、新老照片及部分影像、实物资料,再现漫漫历史长河中贵阳的发展历程,全面反映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贵阳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努力打造成为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革故鼎新 档案工作加快转型

    贵阳市档案馆首台计算机应用始于1994年,贵州省档案局根据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需要,给贵阳市档案馆送来一台386计算机,这台计算机被大家当成“宝”,只有打印文件时才能开机。

    正是这台计算机打开了档案工作的视野,一批年轻同志积极把握计算机技术能够提高档案管理效率这一契机,开始刻苦钻研,强化专业知识,积极开展计算机档案管理。

    1997年,贵阳市档案馆率先在全省创建了档案管理局域网,建设档案管理专题数据库。2007年,市档案馆开通“贵阳档案信息网”。2008年,市档案馆完成“贵阳市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市级科技项目建设。市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的建成,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发挥了档案信息的增值作用。

    近年来,贵阳市档案馆坚持“统一、通用、科学、标准、共享”的原则,组织实施全市档案系统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和维护工作,力求全市各立档单位档案资源“增量电子化”,减轻档案馆存量数字化压力。

    2012年,贵阳市档案馆加快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和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础工作。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资金和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和保障,从2012年至2020年,市财政总计投入资金2240余万元用于数字档案馆建设。

    2020年10月,贵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数字化率达86.7%,建成了包括馆藏档案管理系统、智能库房管理系统、数字档案长久保存系统、分布式数字档案室系统、查询利用系统等包含“收、管、存、用”各项业务工作的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最大限度满足利用者对档案查准率、查全率的需求。

    贵阳市档案馆本着“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服务原则,推进查档服务向互联网延伸。2020年10月,市档案馆“网上查档”平台系统上线试运行,市民使用手机关注“贵阳档案”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小程序“贵阳市档案服务社会查询系统”就可以轻松方便地查询所需要的档案。2020年10月26日,贵阳市档案馆顺利通过贵州省档案局组织的全省示范数字档案馆专家组测试,成为全省示范数字档案馆。

    新时代新篇章,新形象新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贵阳市档案馆将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三个走向”为引领,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为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贡献更多的档案力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9月2日 总第372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 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