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风雨中,那些平凡人给我的感动

作者:黄 琥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9-14 星期二

    今年夏天,千年一遇的暴雨让河南郑州、新乡、卫辉等地变成泽国。新冠肺炎疫情卷土重来,南京疫情蔓延趋势刚刚减缓,扬州突然成了第二个“疫情暴风眼”……蝉鸣不息,格外聒噪,像是要急着送走这些不速之客!

    天灾之下,人类的力量何其渺小,恐惧、紧张、惊慌、无助,无论哪个词汇都无法准确地表达身处灾情中人们的心情。倒是那些守望相助,在关键时刻彰显的人性至善,让我们一次次眼眶湿润,想把这些感动的瞬间记下来,在网络这个共通的世界悲欢与共。

    郑州地铁5号线,洪水淹没乘客胸部,缺氧严重,几百人命悬一线。消防员到达后,大家没有一窝蜂往外跑。一个光着膀子的男子说:“妇女跟小孩先走。”所有的男生说:“让女生先走。”男人们自动站在座位两边,即使是情侣都放开了彼此的手。这个过程,没有强迫没有怨言,全是被困人员自发维持着秩序。

    母子三人不慎掉入泥潭深坑,路过的陌生人不顾危险,倾尽全力将她们救出。雨水淹没了商场地下室,市民组成人墙,用绳子拉出一个一个被困者。大雨中,一个孤独伫立的男人用两辆自行车守着一个没了窨井盖的窨井,孤注一掷地挡着危险,也守护着很多人的生命安全。

    卫河决堤一线之间,紧急关头,众多司机将自家的大卡车装满石头,扔进河中,挡住洪水。3个月大的孩子被人们救下,母亲一直保持着托举的姿势,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她在最危急关头把孩子托举到了安全地带。

    包子铺老板把包子放在门口,谁饿了谁拿;酒店、写字楼、电影院、图书馆,免费为被大水阻隔的市民提供休憩场所。

    我们之所以还可以哼着歌、喝着茶,在安静的角落敲下这些有温度的文字,是因为有这些可敬可亲的普通人让我们安心,觉得人间值得。

    每当灾难来临,那些义无反顾的担当与逆行,都会让我无比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

    风雨如磐,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组成6人抗洪抢险小组,紧急赶赴鹤壁疏散当地百姓500多人;物资供应中心连夜组织供应500条麻袋、100套行军床、10顶帐篷和100套被褥枕头,驰援鹤壁做好后勤保障;天然气产销厂退伍老兵救援队奔赴鹤壁浚县防汛集中安置点,为受灾群众带去矿泉水、方便面、医用棉签、酒精、消毒液等各类物品;车辆管理中心调派大客车运送救援物资前往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医务人员携带酒精、退烧药等物品送往鹤壁、新乡;勘探开发研究院驻郑职工组成志愿者小分队,到郑东新区搬运装卸救灾物资,给连续奋战48小时的将士们送上方便面、火腿肠、西瓜等食品;普光分公司应急救援中心出动6辆车34人,从四川宣汉出发,千里驰援抗洪抢险。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心中原油田队累计出动指战员101人、车辆12台次、冲锋舟8艘,转移被困群众1071人,转移物资8600余件。

    因为有他们,我骄傲我是一名央企员工。我自豪在每一个危急关头,我们的勇士从未缺席。

    同时,我又是一名档案人,在部分城市严重内涝、险情严峻的时刻,那种焦灼和忧虑是如此真切,因为我们深知,档案一旦被毁便不可再生,那将是无可估量的损失。

    当时暴雨如注,停电停水,通讯交通中断,河南省档案馆新馆成了“孤岛”。省档案馆馆长亲临一线,靠前指挥。人们拆掉门板,裹上被子,堵塞漏洞;许昌、南阳等地人们先后送来了汽油、柴油500余升,协调购买的6台抽水机终于开始工作。

    在抢险惊魂的48小时,有人为抢险队员送吃送喝,还送上自己烙的热乎乎的大饼;有人动员家人带着热包子、鸡蛋、火腿肠赶到档案馆;有人把成箱的牛奶带过来;有人细心地购买了生活用品。还有来自全国各地档案部门的问候,像黑夜中的光,照亮了前方的路,也温暖了受灾群众的心。

    天灾或将城市阻隔成孤岛,可是人们不会孤单。因为有你,带我们抚平伤痛、穿过黑暗、勇闯风暴,走向那一片静好。

    平凡的你,清澈的爱,只为我们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中国!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9月13日 总第373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