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母亲的月亮粑粑

作者:赵启喜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9-23 星期四

    小时候,在老家过中秋节,吃月饼都说吃月亮粑粑。月亮粑粑都是纯手工做的,用厚油纸包装,表面凹凸粗糙,吃起来原汁原味……我最喜欢吃的是母亲烙的香甜酥脆的月亮粑粑。

    记忆中,有一年中秋节前,村里来了一位卖月亮粑粑的人,有白糖和豆沙两个口味。为了让我解馋,母亲就用大米、菜油换一个给我吃,外面用纸包裹着,印着嫦娥奔月的图案。打开纸壳,红色的饼皮脆酥酥的,上面还散落着白色的芝麻,吃起来心里美滋滋的。

    母亲说,换一个月亮粑粑的粮食够一家人吃一天了,真不划算,还是自己做比较节省。于是,母亲向别人学习烙月亮粑粑的方法。

    母亲做的月亮粑粑大小不一,从拳头大小到盆口大小的都有;样式也不同,有的上面有一个寿字或福字,有的上面捏几道花纹,像一件工艺品;月亮粑粑的口味也各异,有芝麻的、红枣的、板栗的、南瓜的……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过后,乡亲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赶紧准备烙月亮粑粑喽”,我们听着就像过年要穿新衣服一样开心。随后,家中的大小木桶这个里面装着白面、那个里面装着芝麻油,母亲先将和好的白面抓成一个个小面团,在面团中心挖个小坑把馅挤进去,捏成一个圆饼,放入铁锅,铁锅下面烧着柴火,圆饼在铁锅中不断翻动、刷油,有时还蘸上一点蜂蜜,色香味俱全。

    月亮粑粑出锅时,满屋子或满院子都是香气。月亮粑粑熟了,母亲会先取出两个,掰开分给我们姐弟几个尝尝,问我们:“好不好吃啊?”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吃!好吃!”母亲脸上笑开了花。

    中秋节晚上,月出苍穹,圆润丰满。月亮像一位含羞的少女,半羞半怯的爬上树梢。母亲搬出一张四方木桌,摆上好几样月亮粑粑,还有很多种水果,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一起过中秋。

    我们仰望天空,月亮大如银盘,月光如水倾泻大地。空气变得绵柔静美,院子里的空气都是甜丝丝、香喷喷的,一家人享受着温馨和美好,每个人心里都是暖暖的,希望明天仍是中秋,月圆人团圆。

    唐代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岁月更迭,时光流转。我长大后,在城市工作生活,每逢中秋佳节,秋思绵绵,总是想念家乡,想念母亲做的月亮粑粑。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商场超市能买到各式各样、各种口味的月饼: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包装精美,馅料细致,有甜有咸,花样繁多,却品不出哪一种更适合自己。

    前两天,我收到一件快递,漫不经心地打开一看,是老家亲戚自制的月亮粑粑,兴奋地拿一块送进嘴里,香甜可口,瞬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做的月亮粑粑。那是随着岁月渗透到骨髓里的一种味道,是永远的深情与眷恋。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9月20日 总第373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