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白山黑水间点燃民族自卫烽火

——记抗击日寇的东北义勇军

作者:特邀撰稿人 刘楠楠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10-15 星期五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惨遭日军蹂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东北的爱国军民不甘做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他们冲破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主义的限制和束缚,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自发行动起来,组成东北抗日义勇军,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在白山黑水间谱写出一曲曲抗日斗争的壮丽凯歌。

自发崛起 武装反抗

    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广泛性。九一八事变后,在辽西、辽北地区,辽宁省警务处处长黄显声率先组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点燃了辽宁省抗日义勇军的第一把烈火。随后,原东北军军官耿继周、潘士贤、高文斌以及绿林首领高鹏振等也纷纷举起抗日义旗。在辽南地区,活跃着原凤城县公安局局长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原东北军军官李纯华联合抗日义勇军张海天、吴宝丰等部组成的辽南救国军,以及共产党员冯基平、共青团员林郁青等联合抗日义勇军建立的第24路抗日义勇军等。在辽东东边道地区,辽宁省防军步兵第一团副团长唐聚五等人组建了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至1932年上半年,辽宁省经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委任的抗日义勇军就多达52路、27个支队。

    吉林地区抗日义勇军主要由驻吉林省境内的东北军组成。吉林沦陷后,依兰镇守使兼东北军第二十四旅旅长李杜、第二十二旅旅长赵毅及东北边防军司令部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团长冯占海等人联合组建了吉林自卫军。1932年春夏后,吉林各地抗日武装异常活跃,主要有宾县一带孙朝阳领导的抗日义勇军、苇河东部陈子鄂领导的农民反日武装、九台罗明星组建的“三江好”义勇军、德惠王辅臣领导的抗日义勇军、张锡侯领导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田霖创建的吉林人民抗日自卫军,以及一些山林队、大刀会、红枪会等,人数少则百人,多至千人。

    黑龙江抗日义勇军创建于江桥抗战之后。1931年11月,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率先领导了江桥抗战,大挫日寇的侵略气焰,尔后撤至海伦地区,马占山重组了黑龙江省政府,将原有部队和各地义勇军整编为黑龙江省抗日救国义勇军。1932年9月27日,黑龙江省防军第二旅旅长苏炳文率部起义,在海拉尔举行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成立和誓师大会。绿林人士李海青在肇源、安达、青冈一带收编民团和绿林武装5000余人,后被马占山任命为第三路抗日自卫军司令。除此之外,在三江平原一带,还活跃着陈大凡、张锡候等爱国人士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在热河还有王文福领导的抗日武装。

    东北义勇军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有力声援,各地民众纷纷捐款捐物,各方人士更是呼吁“通明医术爱国同志”组成东北义勇军救护队,携带药品前往东北,“实行救护负伤义军,以尽国民之义务”。


1932年10月20日,东北义勇军救护队队长费健等为请中央党部

对东北义勇军救护队予以备案致中央党部执行委员会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英勇奋战 战绩显著

    在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东北的关键时刻,东北义勇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协助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先后进行了嫩江桥阻击战、锦州保卫战、哈尔滨保卫战、海拉尔保卫战以及热河保卫战等战役,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日寇的侵略步伐。

    1931年12月,锦州保卫战失败后,东北军放弃辽西地区撤入关内,东北地区的抗日重任便全部落在义勇军的肩上。他们向全国发出通电,愤怒谴责了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罪行,表达了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我三千万民众,决以此满腔热血,溅于白山黑水之间,以灌溉中华民族自由之花,敌氛未靖,誓不生存。”随后,各路义勇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收复失地。1932年1月4日,耿继周率辽西第四路抗日义勇军袭击新民县城,打死打伤日军20多人,并缴获步枪30余支和许多军用物资。9日,锦西县义勇军2000多人包围了锦西县城,一举歼灭了占领锦西县城的日本混成第38旅团所属的古贺骑兵联队,击毙联队长古贺传太郎中佐,使日军受到重创,日寇惊呼:“这实在是满洲事变以来最大的悲惨事件。”10日晚,潘贯儒率辽西第五路义勇军夜袭大虎山镇,打死日军45人,内有军官5人。11日,辽西绿林武装首领高鹏振率东北国民救国军在黑山县新立屯镇附近的五台子村包围了日军的一个中队,击毙日军不破直治大尉、广濑中尉及70余名士兵。

    东北抗日义勇军自兴起至1932年全盛时期,总人数曾达到40万之众,其活动范围遍布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他们或与日伪军进行较大规模的战斗,或采用游击战的战术,设埋伏、搞破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或向敌人进行小股袭击,扰乱日伪的反动统治。他们以拼死救国的决心顽强阻击日寇进犯,极大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抗联前身 先锋保障

    面对日军的侵犯,东北义勇军率先领导东北人民进行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了领导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战争,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从1931年冬开始,陆续派出干部到各地农村,组织农民群众创建工农义勇军和反日游击队,先后在南满、东满、吉东等地开辟了延吉王隅沟、汤原太平川等数十个小块抗日游击区,组建了10多个抗日游击队。这些抗日游击队与东北义勇军部队联合作战上千次,打破了日伪军的多次进犯,歼敌万余人。

    1932年春,中国共产党派出李兆麟、杨靖宇等200多名党员到东北参加抗日斗争。他们中的一些人加入义勇军队伍后,秘密宣传党的进步思想与方针政策,以实际行动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抗日斗争。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力和领导力却很强,显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指示中共满洲省委要加强党的领导,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扩大游击战争。这时,东北各地义勇军余部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逐渐向共产党领导的工农义勇军靠拢。中共满洲省委按照这个指示,决定以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为基础,联合民众组建的抗日义勇军余部和抗日的绿林武装,组成了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和东北反日联合军。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东北党组织将各地义勇军演变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律改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2月20日,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根据“八一宣言”的精神,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等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这样,最初由民众自发组建的抗日义勇军便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义勇军,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中流砥柱。

火种不灭 丰碑永存

    东北抗日义勇军自九一八事变后即开始在白山黑水的广大地区点燃抗日武装斗争的烽火,盛极一时,但由于东北义勇军最初都是各地民众自发组建的,各部队都是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统一的军事指挥,加上没有根据地,孤立无援,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1932年冬,日本调集大批兵力对东北义勇军进行血腥围剿,东北抗日义勇军十几万人撤退至热河和苏联境内,但仍有15万人分散在东北各地继续战斗。

    尽管东北抗日义勇军大部分遭到了失败与瓦解,但它的崛起,有力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东北抗日义勇军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他们播下的抗日火种已呈现出燎原之势。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他们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东北义勇军奋勇杀敌、不怕挫折、敢于牺牲的精神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激励着全国人民奋勇前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0月15日 总第3742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