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绿水青山飞出“金凤凰”

——浙江省泰顺县司前畲族镇乡村振兴纪实

作者:陈祥磊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10-19 星期二

    司前畲族镇村民在葡萄架下喜迎八方来客 (图片由作者提供)

    司前畲族镇是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辖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5公里,52省道穿境而过。该镇古名“池村”,早在明代此地就设有巡检司,由此改名为“司前”。全镇总面积208.84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20人,是全省18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

    近年来,司前畲族镇党委坚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手抓”,团结带领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全面落实“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九字方针,创新实施“扶贫六法”(即产业扶贫、来料加工、光伏小康、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并在今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土墙青瓦蓝腰带。在颇具民族风格的小楼前,曹程锦和妻子正忙着为游客准备早餐。今年春节,村里又来了不少游客,他们穿畲服、品畲味,吃住玩都在畲寨,体验着浓郁的畲族生活,也着实让畲寨的乡村旅游业火了一把。

    “过去住着土坯房、囊中羞涩、提心吊胆,现在住排屋、开民宿,在家赚钱。”往土灶里添上一把柴火,曹程锦的心里也跟着热腾起来。曹程锦说,今天的生活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要是没有当时下山搬迁的好政策,自己现在还守着深山过穷日子。曹程锦的家在司前畲族镇左溪村,这里曾经山高坡陡、居住分散,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村民靠着外出务工过活,居住在大山里,生活负担比山重。曹程锦回忆道:“20年前,一家人的年收入还不到6000元,贫困的帽子越压越重。而现在,下山经营民宿的生意非常火爆,在春节的7天假期里,家里6间客房天天爆满,平均每天收入2700多元,足不出户就能鼓腰包。”

    得益于“一镇带三乡”集聚发展的搬迁政策,如今,曹程锦一家搬到了中心镇生活。随后,泰顺搬迁政策再加码,跨区域生态移民、生态大搬迁等政策相继实施,乡亲们的进城入镇之门全面打开。

    青山绿水的致富红利还遍布各类农产品。作为泰顺农村乡土人才代表,司前畲族镇峰门村“蜂王”严立超20多年致力于蜜蜂养殖产业,从低保户变成了“养蜂达人”。

    2018年,司前畲族镇启动泰顺县低收入农户增收圆梦工程,泰顺县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建设了蜜蜂孵化园,全镇30户低收入农户成为严立超的帮扶对象。严立超开始当起“老师”,向每户低收入农户赠送蜜蜂,并且保底收购。他告诉农户:“卖不出去我来买,大家放心养。”

    在一年后的帮扶结业仪式上,首批低收入农户每人领走6箱蜜蜂,按每斤100元的市场定价计算,这些蜜蜂一年就可助农户增收1万多元……

    这一切都要追溯到2003年当地推行的“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帮扶政策,当地政府以搬迁集聚为撬动点,激励当地群众探路前行忙脱贫、矢志不渝拔穷根。

    “下山”这条脱贫路起于“搬迁”。司前畲族镇先后建成畲族风情园等9个下山搬迁点,城镇化率从39%提高到85%。

    “下得来,更要稳得住、富得起。”司前畲族镇党委书记刘言素一语中的。说起下山群众的“稳”和“富”,他至今铭记两个字——“精准”。泰顺县严格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精准帮扶之策,把贫困户列为帮扶对象,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紧接着,司前畲族镇又创新实施“扶贫六法”,通过党员带头、能人引领、合作社示范等综合施策,先后建成葡萄、猕猴桃等7大特色农业基地,发展竹木加工特色产业的企业有25家,带动4000多户农户增收,为下山的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当地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过去不足4000元提高到1.6万余元,翻了两番。

    回头来看,当年的这条脱贫路早已成为畲乡振兴的蝶变路。当地政府深挖畲族文化、英士大学文化、徐奭状元文化等,高标准布局建设景点景区,高水平打造畲味美丽乡村,先后建成乌岩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白鹤山庄等,先后发展乡村民宿25家,常态化举办“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全镇全年游客接待量超过35万人次。

    “凤凰涅槃振翅飞,乡村振兴快步跑,山外的客人请进来,畲寨生活比蜜甜……”当动听的畲歌响起,畲乡群众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0月18日 总第374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