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血战长津湖

作者:屈建军/文 刘 鹏/供图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10-25 星期一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中,以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著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的直接较量。它历时28天,被公认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会战之一。

东线志愿军27军的战士在长津湖战斗发起前举行宣誓

    志愿军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战场上顽强战斗,全歼美军一个整团,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这场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战争走向完全改变。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一举扭转了朝鲜战局,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柳潭里战斗打响后,担任主攻任务的志愿军27军79师235团和236团,

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经彻夜苦战,先后攻占了周围5个高地,对敌形成

“关门打狗”的态势。图为志愿军27军围攻柳潭里美军陆战第1师。

    长津湖战役是中国“钢铁军人”与美国“钢铁部队”的较量。新中国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血洒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3个志愿军“冰雕连”成建制冰冻于阻击美军南逃沿途,至牺牲仍保持着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我军史上首次成建制歼灭美军加强团的战例发生于长津湖新兴里战场……

当志愿军为了迅速消灭敌人疾进长津湖畔战场时,运输队被远远地落在后面,

战斗中战士们吃不到粮食,只能每人分到几个冰冻的土豆。

图为某部排长给战士们分土豆吃。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位于朝鲜北部狼林山脉和赴战岭山脉之间,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风雪在这里汇合。长津湖地区山高林密,道路狭窄,人烟寥落,平均海拔在1500米之间,自10月下旬就进入冬季,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会降至零下27摄氏度,自然环境异常恶劣。1950年,这里更是遭遇了50年不遇的寒冬,夜间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摄氏度。

东线志愿军27军跨越海拔1700米的雪寒岭,向长津湖战场奔驰。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结果,令美国决策当局和在日本东京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大吃一惊,但他们仍错误地低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力量,认为中国不敢也没有能力与美国较量,即使出兵也不过是为保卫边防安全和中朝边界的电力设备。麦克阿瑟立即由东京飞到朝鲜前线,部署全面攻占朝鲜北部、于“圣诞节(1950年12月25日)前结束战争”的总攻势。针对美方战略上的错误判断和恃强骄傲的心理,毛泽东、彭德怀决定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方针,部署志愿军于11月下旬发起第二次战役。

 某部连长李耕田愤怒地站起来号召全连战士英勇杀敌,并荣立一等功。

    党中央和志愿军总部调第9兵团从东南沿海紧急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作为第三野战军主力,第9兵团长期在南方地区进行战备训练,并没有高寒地区作战的思想准备和作战经验。然而朝鲜战事紧急,这些南方子弟兵来不及整训,就在开往东北的火车上接到了直接入朝命令,原定在辽阳、沈阳换冬装的15万将士要直接渡过鸭绿江。第9兵团3个军先后于1950年11月7日、12日、19日悄悄渡过鸭绿江,连冬装都来不及换,就投入自然条件异常恶劣的东线战场。

志愿军第9兵团穿过清川江大桥紧追美陆战第1师残部

    司令员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都是身经百战的骁将。20军、26军、27军是经过革命战争千锤百炼的3支劲旅。第9兵团久居江南,一切备战训练都是着眼解放台湾,是攻台的主力部队,现在却来到风雪连天的高寒地区打仗,几乎没有任何准备。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东海岸胜利会师

    第9兵团3个军计划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为达到战役的突然性,15万官兵衣着单薄的南方棉服,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

东线志愿军某部“坦克英雄”们活捉了敌坦克兵押抵后方

    11月27日傍晚,志愿军15万大军已经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当中了,20军位于长津湖西侧;27军位于长津湖北部和东北部。两军分别以美陆战第1师2个团和第7师31团战斗队为主攻目标,后对下碣隅里进行围攻,继而在从下碣隅里至兴南的一条被称为“长隘路”的通道上展开围追堵截。

    27日夜,北风呼啸,鹅毛般的大雪漫天卷地而来。美陆战第1师和第7师,当时正沿着一条山间的小路行进,整个队形成柱状,延伸达50公里。一名美国的随军记者后来说“总觉着有人在盯着我们”。没错,他们确实是被隐没在崇山峻岭中的志愿军战士牢牢地盯紧了。山林中忽然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宋时轮、陶勇指挥20军、27军向美军发起猛攻,志愿军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美军,美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攻击。在第二天早上,美陆战第1师和第7师被志愿军第9兵团分割成5个部分。

    28日,美军设法打通被截断的各部阵地。全部机械化装备的美军在大部分时间里,仅能以每小时500米的速度前进。

    29日,杨根思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率领3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

    30日,志愿军27军集中2个师5个团的兵力由27军副军长兼80师师长詹大南统一指挥,并使用全军所有炮火,围攻新兴里的美第7师31团。历史悠久的美第7师31团组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曾参加对苏俄的干涉作战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团旗上就有北极熊的图样,称得上是陆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该团被围歼后,其蓝色的团旗被志愿军班长张积庆缴获当了包袱皮,后来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品。这是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但与此同时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万人,全军冻伤高达22%。

    12月1日,当志愿军26军在距离合洼里还有80公里时,美陆战第1师终于突破了志愿军20军的包围,开始向南撤退。志愿军第9兵团总部随即命令20军余部:追击美陆战第1师,减缓他们撤退的速度,缠住他们,为26军争取时间,为最终歼灭美陆战第1师创造机会。

    4日,柳潭里的美陆战第1师5团、7团终于撤回了下碣隅里,他们用3天时间才走完这22公里,一路惨遭志愿军层层截杀,平均每小时只能走300米,22公里道路上有1500多人伤亡。然而,志愿军也伤亡惨重,美军的一份史料中记述:“中国人在地面战斗,空袭,及严寒的天气里伤亡巨大。由于没有适当的御寒服装,志愿军的战斗力因为大批士兵被冻死冻伤而被严重削弱。大部分志愿军耗光了在过江时随身携带的弹药,而且食品也供应不上。”

    正如这段史料记载的那样,志愿军“大批士兵被冻死冻伤”。当志愿军的追击部队抵达水门桥时,他们目睹了自己战友悲壮的场面: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在冻死的战士中,有一位来自上海的战士名叫宋阿毛,在他的上衣兜里发现了一张纸片,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多年后,当长津湖之战的亲历者、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兼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回忆那些冻死的战友时,动情地说:“战士瞪得眼睛很大,脸上都是冰,冰化以后面容很安详。这种场面确实我从来没见过,没见过一次冻死这么多人。”

    5日,美第10集团军军长阿尔蒙德向守在下碣隅里的史密斯下令:“尽快撤退到咸兴地区。”当日晚,下碣隅里所有的美军火炮开始向两侧山地猛轰。

    6日清晨,美军大撤退开始。但美军也没忘记在逃跑前彻底毁灭下碣隅里这个供给基地。美军先用炸药炸,然后用推土机碾一遍,最后将堆积如山的食品、衣服、弹药泼上汽油烧掉。那些在几公里外山头上20余天没有吃过几顿饭的志愿军士兵,眼看着就快到手的大批给养被这样毁掉,心疼无比。

    在古土里的水门桥是架在长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悬空单车道桥梁,桥下是万丈深渊,水门桥一旦被炸,撤往咸兴的美军可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志愿军20军曾经于12月1日、4日两次炸掉了这座桥,可每次都被美军工兵修好了。志愿军干脆把桥基也炸掉了。但出乎志愿军意料,美国空军居然从日本调来8套每套重达1.1吨的车辙桥组件空投到美军阵地上,然后美军在悬崖上仅用两天的时间就架设了一座载重50吨、可以通过撤退部队所有车辆的桥梁。

    12日,美陆战第1师终于在咸兴与美第3步兵师汇合。美军的两个师继续向南撤退,一直到达东海岸的咸兴市。一路上,虽然志愿军20军余部继续穷追不舍,但是26军主力始终没有能够赶到投入战斗。在美军士兵的印象中,战役后期他们并没有受到什么有力的阻击。

    24日(平安夜),美第10军从兴南港登船撤离,次日志愿军占领兴南,历时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同时也是整个第二次战役落下帷幕。中朝军队共歼敌3.6万余人,收复了平壤及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所有地区,朝鲜人民军一部并进至三八线以南部分地区。第二次战役大大鼓舞了中朝人民的士气,进一步显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威,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扭转了朝鲜战局。

    1952年9月,志愿军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至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时,警卫员发现,将军已泪流满面,不能自持。这一颇具悲情色彩的场景无疑是对这场战役惨烈程度的最好诠释。

    战后,美军曾翻译过一份志愿军27军关于朝鲜东线战事的总结材料,其中有这样的叙述:食物和居住设备不足,士兵忍受不住寒冷,发生非战斗减员达1万人以上。武器不能有效地使用也是原因之一。战斗中,士兵在积雪地面野营,脚、袜子和手冻得像雪团一样白,连手榴弹的拉环都拉不出来。引信也不发火,迫击炮身管因寒冷而收缩,迫击炮弹有七成不爆炸,有的人手部皮肤和炮弹、炮身粘在一起。

    即使是这样,在东线的战斗中,美国海军陆战队最精锐的陆战第1师依然遭到了中国军队毁灭性的打击,中国军队已迫使其在东线战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撤退。至此,没有人再会认为中国的这支“农民武装”式的军队是一支可以轻易侮辱的力量了。

    志愿军战士好像对美军炽烈的火力网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拨倒下第二拨就跨过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拨和第四拨继续前进。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意志,仿佛是些殉道者。他们对面的美军官兵也在惊叹其勇敢的同时,感到非常害怕。这支军队的这种勇敢战斗精神和坚忍性,到底来源于什么?不单纯是执行命令,而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帝国主义的憎恶,坚信现在进行的这场战争是“正义战争”,这些都渗透到了这支军队官兵的心灵深处,渗透到了他们的骨髓之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0月22日 总第3745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