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皑皑雪峰 巍巍丰碑

——冯雪峰传奇二三事

作者:张建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11-15 星期一

    他本是普通的山里孩子,后来成长为著名的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留下了500多万字的各类文学作品。他与鲁迅过从甚密,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左联”重要领导人之一,曾被许广平评价为“最了解鲁迅的人”。

    他就是冯雪峰。

寻找道路

    1903年6月,冯雪峰出生于群山环抱的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一个农民家庭。美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滋养着冯雪峰的心灵。冯雪峰的祖父在当地德高望重,是冯氏祠堂的理事。

    童年时代,冯雪峰便在冯氏祠堂所设的私塾读书,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懂得了纯孝殊祥、忠义正直的做人道理。然而,不合理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幼年时吃过的苦头,却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性格。他很小就干繁重的农活,身体和思想常常感到被禁锢;他也常常能见到母亲的苦难和泪水,迫切地想要冲破周围的一切不平等。然而,他不知道路在何方?

    1921年秋,冯雪峰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这里成为他梦想起飞的地方。陈望道、朱自清、叶圣陶等进步教师,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给学生们展示崭新的天地。冯雪峰的内心之火一下子被点燃了,迅速成为涌动着新诗旋律的诗人。

    “我们歌笑在湖畔,我们歌哭在湖畔”,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冯雪峰与应修人、潘漠华、柔石等同学组成了“晨光社”“湖畔诗社”,热情讴歌自由与爱情,出版了《湖畔》《春的歌集》。从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湖畔诗人”这个群体,冯雪峰也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开路人之一。

    然而,由于家境问题,冯雪峰不得不中途辍学。社会依然充满了不平等,美丽的梦似乎也将因此破碎。他该何去何从?

    1925年春,22岁的冯雪峰来到北京,一边打工,一边在北京大学旁听,同时自学日语,很快达到了翻译水平。冯雪峰到北京最大的变化,是受到李大钊的感召,开始觉悟,认识到共产党是解除压迫、建立平等自由社会的政党,是可以造就光明未来的政党。这与其内心的追求非常契合。

    1927年4月,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批共产党人被杀害,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也被残忍绞杀,冯雪峰遭通缉。冯雪峰的内心在呐喊:“我感到无限的沉痛。但是我仿佛必须过他们的那种生活去,就是我必须将自己的生命当作膏油去涂抹时代这部机器的手足去,我才能感到满足。”在革命最低潮的时候,冯雪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终身奉行的一条大道。

建立功勋

    1928年,冯雪峰辗转来到上海,继续从事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并在曾是湖畔诗人柔石的引见下见到了鲁迅。毫无疑问,鲁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化的旗帜,他以犀利的文笔当武器,鞭挞一切黑暗,然而在当时,左翼文化战线内部的一些人却攻击鲁迅的思想完全是封建思想。为此,冯雪峰发表《革命与智识阶级》,充分肯定了鲁迅在知识界的地位,并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正确评价鲁迅的第一篇文学评论文章。他还与鲁迅等人一起筹办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共同编辑了“左联”机关刊物《萌芽》《巴尔底山》等,反对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主张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提出了革命的现实文学的文艺理论。

1931年,鲁迅一家与冯雪峰一家合影。

    1931年2月,包括柔石在内的“左联”五位作家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冯雪峰挺身而出,主持“左联”的工作,配合鲁迅创办《前哨》杂志,刊文揭发国民党对知识分子的暴行。他还与鲁迅一道,大力支持丁玲主编的新创办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左联”因此成为以鲁迅为领导核心的反国民党文化“围剿”的主力军。在这个过程中,冯雪峰与鲁迅成为彼此信任的挚友。有人曾问鲁迅夫人许广平:“在中国,最了解鲁迅先生的是谁?”许广平毫不迟疑地回答:“冯雪峰。”

    1933年,曾是湖畔诗人、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应修人在与国民党特务搏斗时坠楼牺牲。在最危险的时刻,冯雪峰再一次接过牺牲战友的接力棒,负责筹备了在上海秘密举行的“远东国际反战会议”。会后没过几天,由于身份暴露,冯雪峰秘密离开上海,前往江西瑞金,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出任中共中央苏区党校副校长,主持党校的工作。其间,冯雪峰与毛泽东熟识,他们时常谈论鲁迅。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决定长征。冯雪峰历尽千辛万苦坚持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胜利到达陕北。由于党中央与上海党组织失去联系已久,亟待恢复,党中央认为冯雪峰是恢复和加强党在上海工作的最佳人选。于是,冯雪峰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被派往上海。

    从1936年4月冯雪峰到达上海,到1937年底离开,在日军侵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在复杂危险的环境中,冯雪峰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他的各项任务,与上海中央特科的徐强接上关系,建立秘密电台,还重新搭建起党中央和鲁迅之间亲密联系的桥梁,联络宋庆龄、沈钧儒等民主人士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冯雪峰《回忆鲁迅》手迹(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9月20日,由鲁迅、郭沫若、陈望道等21人签名发表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是冯雪峰起草的。这篇极为重要的文章,标志着当时“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与“国防文学”两个口号论争的结束。上海文艺界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真正联合起来。

    冯雪峰在上海所开创的局面,大家有目共睹,然而,七七事变后不久,因受到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压制,冯雪峰愤然离开上海,返回义乌老家。1941年2月26日,冯雪峰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投入上饶集中营,受尽了种种非人的折磨。冯雪峰和难友们不仅与敌人斗智斗勇,并且帮助赖少其等人成功越狱,而他本人最终也得到营救,被派往重庆、上海,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做了很多统战和情报工作。

    冯雪峰还以作家的身份公开在文化界活动,写了大量的寓言、杂文、文艺评论,结集出版了《雪峰寓言》《乡风和市风》。著名作家丁玲这样评价:“冯雪峰涉猎的文学领域,无论是诗歌、杂文、寓言,还是文学评论所取得的成就都达到了当时的巅峰状态。特别是文学评论,凡是经过他论述的,其他人只能跟着重复而已,很难有所超越。”

初心不变

    1949年,冯雪峰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亲身参与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此后,他先后出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的文学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繁忙的公务中,冯雪峰仍牢记着为进步事业献身的战友、同志,组织出版了《鲁迅全集》《应修人 潘漠华选集》《柔石选集》等图书,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并撰写了大量随感、文艺评论以及回忆、研究鲁迅的作品。

    1957年,冯雪峰曾被错划成“右派”,开除党籍。在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时,冯雪峰始终毫不动摇地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以任劳任怨的态度,做好一位普通编辑的工作,认真编校了大量文稿,受到身边同事的尊敬。正如作家舒芜所说:“我们那时候全出版社的人对他都很尊敬。一方面因为对他的学问,对他的人品,对他的历史尊敬;同时,他的作风也是很受大家尊敬的,非常朴素。”

    冯雪峰生前,曾一再向党组织表达了希望恢复党籍或者批准他重新入党的愿望。1976年1月,在癌细胞已经扩散、讲话都失声的情况下,这位73岁的老人仍然对儿子说:“我没有能活着回到党的队伍里来,……我心里难受。”不久,冯雪峰便抱着巨大的遗憾去世了。

    1979年,中共中央为冯雪峰彻底平反,恢复了其党籍和政治名誉。

    2016年12月25日,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冯雪峰全集》,包含12卷540余万字,这些文字让世人见到了更全面的冯雪峰,更见识到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是如何在各种各样的处境下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展现出巨大人格魅力的。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1月12日 总第375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