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清政府发出的第一件镇压武昌起义上谕

作者:哈恩忠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12-10 星期五

    上谕是封建王朝帝王的命令和指示,从档案的角度来讲,也是清代皇帝用以发布命令的一种文书形式。右侧的这件上谕,和辛亥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发出的镇压武昌起义的第一件上谕。上谕中记载了清政府所获悉的武昌起义情况,以及对武昌起义局势的应对和处置。随着对这件上谕阅读的逐步深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一幕幕在作者笔下徐徐展开……

    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发出的第一件镇压武昌起义的上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起义前夜 意外迭出

    1911年10月9日下午3时左右,湖北武汉汉口俄国租界宝善里14号的小楼里,革命党共进会会长孙武等人正在配制炸弹。忽然“轰”的一声,炸弹不慎炸响,火焰中窜出的浓烟,不仅引来了灭火的街邻众人,也引来了俄国巡捕。孙武等人迅速转移,但令人心焦的是,巡捕在现场发现了革命党人的名册和准备起义的文告。

    次日,湖广总督瑞澂报告事情经过的电报就发到了京城的内阁、军谘府、陆军部等衙门,只是匆忙间将“宝善里”误写为“宝兴里”。电报中说,经过初步勘查,现场发现的文件有“伪印、伪示、伪照会”及“银行簿、伪用钞”。此外,瑞澂还报告了他及时采取措施,封锁各城门,按名册搜捕革命党人,先后拿获了32人等情况。一时间,武汉三镇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处处受到把控;而清政府随着与列强的一次次战败,对外割地赔款,对内横征暴敛,甚至假手新政、宪政试图继续维护其统治,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一部分新式知识分子痛感民族危亡,积极寻求救国真理,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成立了一批革命团体。

    武昌地区第一个革命团体,是1904年7月成立的科学补习所,随后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纷纷成立。其中,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宣传革命道理,发展革命力量,以至有近三分之一的新军加入了革命组织,成为后来武昌起义的主力军。

    1911年5月,清政府推出“铁路国有”政策,取消已经批准的商办铁路各案,引发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等省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保路运动爆发,其中尤以四川最为激烈。情急之下,清政府抽调大量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无形之中减弱了在湖北的统治力量,因此保路运动又被称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此时正是举行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大好时机。9月24日,文学社、共进会联合举事,蒋翊武、孙武分别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和参谋长,他们商定在10月6日起义。但由于9月24日南湖炮队意外出事,清政府对于革命党已经有所警觉,收缴了新军的弹药,限制新军的行动,同时派出大量军警维持治安,起义遂又推迟到10月11日。

    然而,就在10月9日,又发生了宝善里炸弹不慎爆炸之事。湖北军警按照现场收缴的名册等文件,大力捕杀革命党人。情危势急,文学社、共进会紧急协商,决定将起义提前到10月9日晚12时。但此时已难以通知分散在各处的革命党人,起义计划再次落空。

    起义爆发 事态紧急

    事态已然非常严峻,显然不能再等了,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10月10日晚,以枪声为号,在武昌举行起义。内心压抑许久的革命党人气势如虹,在打响第一枪的同时,就使起义进入如火如荼的态势。正如工程营第八营革命党总代表熊秉坤所言:“革命党名册已经被官府搜去,反亦死,不反亦死。与其坐而待死,何若反而死,死得其所也!”

    这件上谕中还提到,10月10日晚,武昌“余党勾结工程营、辎重营”,“工程营则猛扑楚望台军械局,辎重营则就营纵火斩关而入”,所报内容基本还是准确的。当晚7时左右,驻武昌中和门的新军工程营第八营准备开始行动,几名阻止起义的官佐被击毙。随后熊秉坤率领数十名起义士兵直奔附近的楚望台军械库,在守库士兵鸣枪配合下,顺利占领军械库,获取了大量军火弹药。起义士兵得到弹药,士气大振。但此时起义领导人、文学社的蒋翊武躲避军警搜捕,共进会的孙武受伤住院,其他领导人或被捕或殉难,起义军群龙无首,工程营左队队官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当即分兵守卫楚望台,统一称起义部队为革命军,同时联系其他起义部队。武昌城内外的辎重营、炮兵营及29标、30标部分起义士兵,还有湖北陆军测绘学堂学员以及其他革命党人,得讯后纷纷向楚望台集结。起义人数多达3000余人。

    夜里11时左右,以工程营为主力的起义军分三路猛攻总督署,与守卫总督署的军队展开激战,但久攻未下。12时,起义军发起第二次进攻,已入城的南湖炮队随之开炮轰击,甚至有起义士兵组成敢死队突破防线在总督署附近纵火,为炮队指引目标。轰击中,一发炮弹击中总督署签押房,总督瑞澂见大势已去,居然凿开总督署后墙逃跑了。凌晨2时,起义军发起第三次进攻,终于在黎明前占领总督署。11日上午,激战一夜的武昌宣告光复。

    11日晚及12日凌晨,起义军先后占领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全部易帜,起义军的铁血十八星旗在黄鹤楼迎风招展。

    对于清政府来讲,武昌之事同样是事态紧急,这件上谕中命“军谘府、陆军部迅派陆军两镇陆续开拔赴鄂剿办”,由陆军大臣荫昌节制;“一面由海军部加派兵轮,饬萨镇冰督率前进”;“长江水师即日赴援”,“务须及早扑灭”革命党的起义。而实际上,远水难救近火,革命已经势不可挡。

    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武昌起义时真正打响第一枪的人是谁呢?据1912年熊秉坤回忆,起义当晚排长陶启胜巡查寝室,见金兆龙、程正瀛抱着枪低语,于是心生怀疑,喝道:“你敢造反!”金兆龙回答:“老子就造反,你又奈何!”陶启胜遂上前夺枪,扭打起来。后陶启胜怕吃亏,转身就跑。这时候,程正瀛举枪瞄准,“砰!”——“此即首义第一声也”。

    上谕难阻 起义功成

    清政府在上谕中强调“毋令匪势蔓延”,但在武昌起义的枪炮声中,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

    陆军大臣荫昌奉谕镇压起义军,指挥各路清军向汉口集结。鉴于这一形势,湖北军政府10月15日决定击溃汉口清军,然后向北推进,阻止南下的清军。10月18日至11月27日,革命军在汉口、汉阳与清军进行了长达41天的激烈战斗,牺牲了成千上万人,为捍卫共和作出重大贡献,史称“阳夏保卫战”。11月27日,汉阳陷落,但此后起义军维持住了守卫武昌与清军隔江对峙的局面。阳夏保卫战虽然以革命军失败而结束,但将清军主力牢牢“吸”在湖北,使得各省清军布防空虚,给各地革命党顺利起义客观上创造了条件。

    湖北军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公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第一次融入了法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此外,湖北军政府还发布文告,号召各省起义,促进革命在全国进一步发展,加之阳夏保卫战为各省独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在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内部政治腐败,畛域纷争,所有新政、宪政变革从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持其专制统治制度,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千疮百孔,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下,其200多年的统治土崩瓦解,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灰飞烟灭。“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而那件清政府发出的镇压武昌起义的上谕,也仅仅表明了其曾经试图维持专制统治的心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2月10日 总第3766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