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照亮八桂大地的曙光

——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早期传播

作者:范岐山 李 坚 陈 璇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1-21 星期五

    1919年5月4日,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北京青年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继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抗议活动,大批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广西虽然地处祖国南方边陲,但在反帝反封建浪潮的推动下,广西青年也满腔热血地投身到这场划时代的斗争中。随着五四运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黄日葵、黄士韬、谭寿林、韦拔群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在广西传播马克思主义。

    集群之言 以唤民众

    五四运动时期,广西有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学习和生活。他们广泛地接触先进思想,同时心怀家乡,先后成立了广西留穗学会、广东高师广西同乡会、北京大学广西同乡会等进步组织来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广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5月1日出版的《群言》杂志(部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

    为唤醒广西民众,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这批青年学子发挥自身专长,编辑出版了大量报刊,包括《群言》《救国晨报》《爱国报》《岭南日报》《会刊》《晨报》《绣江杂志》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他们在报刊中广开言路,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挽救民族危亡的有效办法。1920年,广西留穗学会出版了《群言》杂志,在《本志今后的计划》一文中明确其创刊宗旨:“目的是集中会员的力量注入一切社会特别是广西的社会去训练民众,指导民众,监督政府,批评政府,从而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群言》刊登的文章多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涵盖了政府治理、农业发展、交通水利建设、妇女问题等方面。此外,还包括了对西方国家发展经验的介绍,如《五年计划末期的苏维埃学校制度》《丹麦之农业合作制度》《到俄国去》等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广西人民的视野。

    为吸引年轻读者,《群言》除委托学校和书店销售之外,还向当时广西省内一些著名的学生团体、农工团体和教育局等分送杂志,同时也会赠送杂志给广西省外的知名团体、图书馆等。

    由于《群言》是在广州编辑出版,受当时落后的通信条件所限,杂志社往往很难及时获取广西省内的资讯。为此,《群言》杂志社专门聘请了一批广西省内的通信员,通信员为义务性质,可用杂志社的名义外出采访新闻。随着《群言》杂志的不断发展,1934年,已从季刊改为月刊,后改为半月刊,在广西全省共设有26个分售处。但由于广西留穗学会的会员大部分是城市资产阶级,受自身影响,其宣传的思想观点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北大火种 点燃“桂光”

    广西第一位共产党员黄日葵是当时进步青年的代表,也是广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被誉为“广西共产主义运动的启明星”。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合影(前排右起第六人为黄日葵)

    黄日葵接触马克思主义缘起北京大学。1918年9月,黄日葵考入北大。此时的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都在北大任教。他们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当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后,李大钊发表了大量演说和论文,讴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黄日葵进入北大不久,就和这位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结下了密切关系。在李大钊的影响和指导下,黄日葵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他认真钻研《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上登载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十月革命的文章,并与邓中夏等人一起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的洪流中,成为当时北大的进步学生骨干,也是学生活动中的最活跃分子之一。

    1920年3月,黄日葵加入了由李大钊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组织。该会主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探讨当时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派社会主义学说等问题,是我国第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研究会组织翻译了20余本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为中国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提高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觉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的成立奠定了基础。黄日葵积极参与研究会的各项工作,他筹款购买了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建立图书室;同时带头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学说,踊跃参加各种有关马克思主义和国内外重大问题的讨论会、讲演会等。研究会的经历使黄日葵愈发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此外,黄日葵还通过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1919年至1924年期间,他先后在《国民》杂志上发表了《亚东永久和平之基础》《西藏与中英》《新村之说明》《各国妇女运动史》等多篇进步文章。1922年6月,黄日葵与邓中夏、李大钊在《少年中国》杂志发表了共同署名文章《北京同人提案——为革命的德谟克拉西(民主主义)》,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问题,呼吁采用暴力手段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黄日葵的带动下,大批在京学习的广西进步青年,如谭寿林、李文钊、陈居玺等人,都积极投身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中。谭寿林后来成为广西早期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陈居玺曾任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

    1923年7月,黄日葵联合广西在京同学一起组织了“新广西期成会”,并创办了《桂光》杂志。在黄日葵和谭寿林的主持下,《桂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他们经常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评论广西的局势,同时向广西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桂光》每期刊印约两三千份,主要寄回广西各机关和学校,同时在广西各主要城市和县区都设立了分销处。

    《桂光》的出版发行,启迪了广西人民的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此后,由广西青年学生主办的刊物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铎声杂志》《新漓潮半月刊》《南太思》《西江潮》《留穗公法学报》《容县留穗会报》等,都是广西青年学生用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八桂青年 思想觉醒

    五四运动爆发后,北京学联和上海学联派代表黄士嘉、李运华等人来到广西,组织和号召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北京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在学联代表们的帮助下,1919年7月初,广西全省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在梧州举行,会上成立了广西全省学生联合会。之后,广西各地相继成立了学联会,各地分会之间互通信息,共同行动,参加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极大地激发了广西青年的爱国热情。

    
1922年7月2日,《新青年》第九卷第六号刊登的《本报代派处一览》。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藏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出版的进步书刊在广西的发行也使得广西青年的思想逐渐觉醒。在1922年7月2日出版的《新青年》9卷6号《本报代派处一览》记载的外埠代派名单中,有“梧州第一师范学校陈公佩”之名,这表示当时在广西境内,已经能购买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在黄日葵等人的努力下,大批青年学子积极订阅进步书刊,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广西青年学生中迅速传播。如南宁和玉林一些学校的学生经常统一订购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

    革命烈士高孤雁出生于广西下冻,这是一座偏远的边疆小城。五四运动时期,高孤雁正在下冻小学任教,这期间,他大量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此外,他还号召全校师生一起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文化。1923年,受瞿秋白《赤潮曲》中“赤潮澎湃,晓霞飞动”的启发,高孤雁倡议把下冻两等小学改为赤光学校,下冻尚德女子学校改为霞光学校,他的倡议得到教师们的一致赞同。为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启迪当地青年,高孤雁在赤光小学创办了免费的“特别班”,招收家境贫寒的青少年学生。他选用进步书刊里的文章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直接给学生讲授《共产党宣言》等。在高孤雁的带领下,这些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1924年,高孤雁开始与《中国青年》的主编恽代英书信来往。在恽代英的指导下,他在下冻组织了研究马列主义、探讨革命理论的读书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地的传播。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广西青年学子不断接受着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他们看待社会现实的视野逐渐开阔,展现出对中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挽救民族危亡而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像桂林的谢铁民、李征凤,南宁的雷荣璞(雷经天)、雷沛涛,陆川的宁培瑛,岑溪的林培斌等人,都是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帮助他们认识到人民受苦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于是,他们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投身到抵抗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主自由的解放斗争中,为广西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月21日 总第3784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