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20世纪50年代,李焕之创作《春节组曲》的背后

作者:付园园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1-28 星期五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辞旧迎新之际,吃年夜饭,看春晚,都是我们无法忘怀的集体记忆。共同酝酿“年味儿”的,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曲目——《春节序曲》。乐声响起,红彤彤的对联,各式各样的“福”字,大人小孩洋溢着欢乐的笑脸,会一股脑儿涌现在眼前,喜庆祥和欢快的旋律唤起我们新春的记忆:过年啦!

    《春节序曲》是管弦乐《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这部组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指挥家李焕之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回忆延安新秧歌运动中的感受与体会所作,那些与工农兵群众一起闹秧歌、闹社火、过春节的亲身经历,构成了这部大型管弦乐组曲的素材基础。

一把金钥匙: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上刊载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部分)。

    20世纪40年代整风运动中,延安文艺界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许多文艺工作者虽满怀救国热情,但对同工农兵结合的思想准备却很是不足。曾任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院长周扬回忆,“他们还是上海时代的思想,觉得工农兵头脑简单……身在延安,心在上海”。为了解情况,毛泽东深入走访在延安的作家,还与著名诗人艾青谈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写信给时任《文艺月报》主编萧军、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主任欧阳山、《解放日报》文艺专栏主编舒群等人交换看法,请他们代为搜集文艺界的各种意见。毛泽东深入细致的作风和真诚坦率的态度,得到了许多文艺界人士的尊重与信赖。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座谈会共召开了3次大会,讨论十分热烈,文艺工作者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中,毛泽东在5月2日作的“引言”和23日作的“结论”,合为一篇编入《毛泽东选集》,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当时,李焕之作为鲁艺的教员,亲耳聆听了这一讲话。他谈到毛泽东主席的讲话发表后,“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好像得到了一把金钥匙,一下子把民间艺术的宝藏打开了”。

    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我们的文艺应该面向人民大众(指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讲话》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一扫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风气,豁然转变立场。李焕之回忆,“还在一年前(指1942年春节),我看到了音乐系的同学们只能穿起整齐的演出服,列队在舞台上严肃地唱混声合唱。而现在呢,也都化妆成各种不同的角色,一个个红光满面、喜笑盈盈地跳着、唱着”。同在鲁艺的王大化也谈道:“我从前在大礼堂里演戏,一千来个座位还坐不满,演好啦,演坏啦,观众对我也平淡。现在我在街头,在广场里演出,一场就有上万的人看,而且是这样热情地对待我,真使我感动得很。现在才知道艺术工作者为工农兵服务是多么光荣,多么愉快!”

    毛泽东在《讲话》中鼓励文艺工作者“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1942年5月30日,他又在对鲁艺学员的讲话中指出,“你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要到大鲁艺去学习。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大鲁艺的老师”。李焕之回忆,自己也曾经常翻看一些陕北民歌资料和背诵好听的调子,也曾追求“新型民族风格”的创造,但由于从群众生活中得到的感性认识少,故创作出来的歌曲也并不为群众所喜爱。“毛主席教导我们把学习群众的语言和思想感情的改造紧密地联系起来”,厘清了这样的辩证关系后,“歌曲创作在解决群众化和民族化这个问题上,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毛泽东在《讲话》中阐明“如何为群众”服务时,论证了文艺工作中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其中,“普及”的作品简单浅显,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迅速接受;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毛泽东指出,囿于当前残酷的流血斗争环境,第一步应是“雪中送炭”的普及工作。对此,曾任鲁艺戏剧系主任的张庚回忆,在整风时,鲁艺检查了存在的“关门提高,脱离实际”的“洋教条”错误,并在1943年元旦齐心协力创作了第一个大秧歌;李焕之谈到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曾指出“不看对象乱弹一顿”的问题,直到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才看清了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普及工作不能永远停在一个水平上,国内外好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在实践和探索中,创作者也渐渐意识到,新秧歌不同于旧秧歌,是一项创造民族气派的新艺术,应当美化劳动人民,表现抗日根据地的新生活。正如李焕之所说,民间艺术这一宝藏,被文艺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注入新思想、新感情、新内容、新血液,获得了新生,并且文艺形态也得以更迭进步。

一场新实践:热火朝天的新秧歌运动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农村、部队、工厂,接触群众,体验生活,在戏剧、音乐、舞蹈、散文、美术、诗歌、小说等方面创作出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根据地新文艺运动。其中,延安的新秧歌运动很具有代表性,它扭出鲁艺,扭遍了延安城和陕甘宁边区,又经历抗日烽火,走过解放战争。这些正是李焕之创作《春节组曲》时的素材。

    陕北民间自有秧歌舞和秧歌调。《讲话》之后,传统秧歌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据《延安文艺丛书·舞蹈、曲艺、杂技卷》记载,“一般的扭秧歌,多在冬春的农闲季节,而作为劳动之余的戏乐;但在边区的扭秧歌,除了娱乐之外,也成了参与政治斗争社会活动的利器,在群众文艺运动上尤其起着极大的作用”。李焕之讲,“回想起在延安度过的新秧歌运动的三个年头,尤其是每年的春节,总是感到很有意义……春节好比是边区人民大团结的节日,而秧歌队则成了党政军民学各界的联谊之手,通过它相互关怀问候,交流革命的情谊,鼓舞革命的斗志;同时又是相互观摩、取经学习的桥梁”。

延安文艺工作者正在演出《兄妹开荒》

    1943年元旦到春节期间,鲁艺率先开始了新秧歌创作。元旦的那场秧歌虽然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但残留了一些旧秧歌中扮丑、滑稽的东西;到春节时,新秧歌的阵容就转变为工、农、兵、机关干部、学生、少年儿童等,艺术形式也得以发展。秧歌剧就是在秧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戏剧种类,是一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这个春节,鲁艺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在枣园演出,毛泽东称赞道:“这还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这部《兄妹开荒》反映了共产党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是秧歌剧的经典代表作。这一年,延安各机关、部队、学校纷纷成立了秧歌队,四乡的群众也热烈地扭起新秧歌。

    1944年春节,可以说是一个秧歌年:鲁艺工作团、秧歌队积极参加慰问部队和下乡巡演;《解放日报》版面中,“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和“秧歌”首次成为独立的版块;秧歌队也出现连续演出十几场甚至几十场、万人争看的盛况。李焕之曾担任鲁艺秧歌队的乐手,有时敲锣打鼓,有时吹笛,有时拉手风琴。据他回忆,“不少老乡怀揣着干粮从几十里地以外跑来看我们的新秧歌,我们演一路,老乡们就跟一路,屡看不厌”。

    1945年春节,李焕之是和陇东的群众一起度过的,这对他来说是一段极其特别的日子。“从春节到元宵节这些日子里,常常在夜晚参加群众的社火活动,我作为社火队中的普通一员,有时提灯,有时打起火把,脚下踩着刚下过雪的小路,走在一望无边的陇东高原上,从这个塬走到另一个塬,从这个乡走到另一个乡。队列浩浩荡荡,锣鼓声在塬上夜空中回响……”这是怎样一幅欢腾热闹的节日夜晚景象!在这样的景象和场合中,李焕之与群众同欢乐、共呼吸的感情油然而生。

一份高标准:不忘初心、构思精巧、创新升华

    这些与群众一起欢腾热闹过春节的记忆是永不磨灭的。李焕之始终牢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积极探索音乐艺术的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创作一部春节题材的优质音乐作品,也正是他念念不忘的。1953年春节,著名舞蹈艺术家戴爱莲邀请李焕之合作舞蹈《春节》,打算采用秧歌舞的形式描写陕甘宁边区人民欢度春节的景象,这恰是李焕之多年来的创作意图,由此开启了《春节》的创作。可惜,这一美好的合作计划没能最终完成,李焕之便将他准备的音乐素材创作了管弦乐《春节组曲》,作品谱成于1956年。

    这部宏大的管弦乐组曲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李焕之指出,“本来我设想这部组曲的每一乐章都可以当作群众性的舞蹈音乐来用的,所以我特别注意在手法上写得平易近人而不单调,亲切悦耳而不平庸。”组曲共分为四个乐章:(一)序曲——大秧歌;(二)情歌;(三)盘歌;(四)灯会。第一乐章《春节序曲》经常被拿来单独演奏。开始的引子由乐队全奏的音调揭开了民间节日歌舞的序幕,欢快明朗的音乐,一下子就把节日的热闹气氛展现了出来。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互为补充的音乐主题,一个带有舞蹈性,一个则具有民间锣鼓节奏特点,两者共同构成了雄健、明快的大秧歌舞的生动场面。中间部分是一个抒情的段落,这里的陕北秧歌领唱曲调原是《二月里来打过春》,旋律优美而委婉,带有清新馥郁的陕北地方色彩,传达着人们相互祝贺、问候和祈求吉利平安的心意。这一乐章的最后一部分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更为紧凑和热烈,在万民欢腾的气氛中有力地结束。

    优质的作品,离不开学习和创新。《春节组曲》的创作,正是作者不断向生活、向群众、向民族和民间音乐学习,并不断加以体验、提炼的过程。李焕之认为,“个性化地处理传统音乐的音调,使之成为作曲家自身的音乐语言,这决(绝)不是简单地把民间曲调拿来,拼凑一下再加上的和声,而必需(须)经过作曲家的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生气盎然、鲜明生动的艺术魅力”。《春节组曲》并不只是客观地反映热火朝天的春节气氛,更是表现了边区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春节期间的欢乐、友谊、团结,及明快、开朗的乐观情绪。这种战争年代和艰苦岁月中奋进的情绪、心境和开阔的思想境界,正是作曲家的主观体验,也是作品的升华所在。

    一年又一年的除夕,我们伴着《春节序曲》温馨动人的旋律,欣赏着祖国的锦绣山河,中华儿女共享节日的激动与喜悦。2007年,《春节序曲》搭乘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进入太空。这部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经典曲目,继续在浩瀚的宇宙中书写国人的乐观与浪漫。

    《春节组曲》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指引下创作的,它根植人民又服务人民,朴实隽永,浑然天成。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为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央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月28日 总第3787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