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遂试冰嬉千队出,旋歌露湛八音谐”

——清代皇家冰上运动一瞥

作者:卢 溪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2-11 星期五

    在中国,冬季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冬季运动分为冰上运动和滑雪运动两大类。2005年,考古人员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滑雪板和手持单杆进行滑雪狩猎活动的岩画。2015年,经18个国家共同确定,中国阿勒泰地区是“人类滑雪的起源地”。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季,让我们通过历史档案,回眸中国清代皇家冰嬉之风!

    古代冰雪运动的发展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可见,古人很早就把“橇”作为交通工具。

    中国传统的冰上运动来源于生活在北方高寒冷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隋代,北方的北室韦、拔野古、拔悉弥等民族开始制作和使用能在冰雪上行走的工具。《隋书》卷八十四《北狄传》记载:“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分为九部落,其部落渠帅号引莫贺咄。气候最寒,冬则入山居穴中,牛畜多冻死。饶獐鹿,射猎为务,凿冰没水中而网射鱼鳖。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俗皆捕貂为业,冠以狐狢,衣以鱼皮。”到了唐代,《新唐书》中有拔野古人“乘木逐鹿冰上”和突厥人“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的记载。隋唐时期的“骑木”和“乘木”都是北方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

    宋代,人们发明了一种可在冰上穿梭自如的交通工具——凌床(又称冰床、拖床)。北宋官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信安、沧、景之间(即现在的河北沧州、霸州一带)……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到了明代,凌床作为冬季冰上交通工具在京师盛行,使用地点是护城河与什刹海。此时,凌床不但是民间冰上交通工具,也是王公贵族游乐出行的工具。在明代散文家刘侗撰写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记载。

清代 金昆等绘《冰嬉图卷》中的转龙射球场景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金昆等绘《冰嬉图卷》中的抢球队伍 故宫博物院藏 

    后金天命六年(1621),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辽阳,辽阳城外有一条太子河(又称大梁河、梁水)。由于太子河的河面宽阔,所以冬季封冻后便成了“冰雪运动场”。《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十年(1625)正月,努尔哈赤在太子河举办冰上活动。“正月初二日,汗率众福晋、八旗诸贝勒及其福晋、蒙古诸贝勒及其福晋、众汉官及官员之妻等,至太子河冰上,玩赏踢球之戏。诸贝勒率随侍人等玩球二次之后,汗与众福晋坐于冰河中间,命于两边等距离跑之,先至者赏以金银”。赛后,努尔哈赤命人宰杀牛、羊,在冰面上举办了筵宴。此次冰上活动主要有两个项目:冰上赛跑和冰上踢球,后演变为抢等和抢球。

    乾隆帝“顺时陈国俗”

    清廷入关定都北京后,康熙帝曾下令举办冰上活动。詹事府詹事高士奇在《金鳌退食笔记》中写道:“积雪残云,景更如画。又于冰上作掷球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到了乾隆年间,“冰嬉”一词在乾隆帝御笔《冰嬉赋》中出现,其不仅成为规制,还定为“国俗”。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习国俗云。”

    乾隆帝定冰嬉于每年冬至后(即农历十一月下旬至十二月上旬)举办,如遇国丧或冰层不坚时则会停办。冰嬉的场地主要设在西苑太液池(即紫禁城西侧的北海、中海、南海),以南海的瀛台居多,有时也会设在永安寺、阐福寺、大西天、镜清斋、紫光阁等处。为了能近距离观赛,皇帝会坐船形冰床到冰面上。乾隆帝曾作诗称颂冰嬉,《御制太液冰嬉诗十二韵》便是其中之一,诗云:

    顺时陈国俗,择地试雄观。

    号令传河若,威仪纪水官。

    光凝玄玉浦,声咽碎珠滩。

    散处云驰宇,纷来雪喷湍。

    端因智独胜,奚必力俱殚。

    疾以徐斯疾,安其危乃安。

    御风列应让,逐日夸无难。

    迅似岩飞电,温知犀辟寒。

    超群殊闪,作势更媻珊。

    拟议弦催箭,形容镜舞鸾。

    一时夸夺帜,独步早登坛。

    妙义韬钤外,凭人著眼看。

    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每年十月,会从八旗及内务府包衣三旗等各挑选“善走冰者”,参加为期一个月的训练。另设总理冰鞋事务大臣(或称总管冰鞋处大臣、管理溜冰事务大臣)专门负责冰嬉筹办事宜,内务府则主要准备冰鞋、弓箭、球架等装备及道具。

《乾隆十七年起居注》中关于皇太后至瀛台遐瞩楼观看冰嬉的记载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乾隆年间,冰鞋经过改良分为两种:一种“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逾疾也”,是单刀冰鞋,用于参加抢等;另一种“底合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是双刀冰鞋,用于参加抢球。

    抢等、抢球、转龙射球是冰嬉中常见的项目。

清代 沈源绘《御制冰嬉赋图》中的抢等场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张为邦等绘《冰嬉图卷》中的转龙射球杂技场景 故宫博物院藏

    抢等为竞速项目,起点设在距离皇帝御座冰床一公里之外的大纛处,终点则是皇帝的御座。选手们脚穿单刀冰鞋在大纛处列队,集中精神,单等发令。“驾既御冰床,鸣一炮,树纛处亦鸣一炮应之”。众选手向御座附近疾驰而出,即将到达终点时,御前侍卫“则牵而止之”。最后,根据选手到达的顺序分别给予银两奖励。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头等三名,赏银十两;二等三名,赏银八两;三等三名,赏银六两;其余兵丁各赏银四两。”乾隆十年(1745),在北海就举行过一次抢等,起点设在北海北岸的五龙亭附近。

    抢球(又称革戏、圆鞠)是最激烈的项目,因为会有大量的冲撞和近身争抢。该项目分为左、右两队,“左衣红,右即衣黄”,每队派出10人参赛,参赛者脚穿双刀冰鞋。比赛开始后,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跃起数丈,又遥接之”。比赛设有执事者(即裁判),由其定胜负。

    转龙射球是融冰上滑行和骑射于一体的项目。比赛时,选手们按八旗的旗色列队,“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随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矢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远看去蜿蜒如龙。在皇帝御座前设有三座旌门,门内悬彩球。转龙队伍接近御座时,手持弓箭者会出队向彩球射箭,射箭完毕后归队。三球皆射中为上等,射中两球为中等,射中一球为下等,各有赏赐。在乾隆朝后期,参加转龙射球的选手还会在行进中表演金鸡独立、猿猴献桃、童子拜观音、凤凰展翅等高难度的杂技动作,极具观赏性。

    冰嬉各个项目结束后,皇帝赐恩赏银。依照竞技类项目的名次给予不同奖励。没有取得名次的人员也会给予恩赏银。按照八旗每旗选取200人为例,每人得最低赏银4两,单赏银一项就要花费银6400两。这其中还不包括取得名次的额外奖励。

    冰嬉的兴与衰

    清代,乾隆朝和嘉庆朝是冰嬉的鼎盛时期。据《起居注》记载,两朝共举办冰嬉200余次。其中,乾隆朝举办过冰嬉100余次。乾隆十年(1745),乾隆帝第一次举办冰嬉,地点设在北海。为了记录这次冰嬉,乾隆帝不仅命宫廷画师沈源绘《冰嬉图》,还御笔《冰嬉赋》。

    乾隆十二年(1747)十二月,宫廷画师金昆和丁观鹏奉旨观看冰嬉,绘《冰嬉图》。此外,宫廷画师张为邦、姚文瀚亦绘有《冰嬉图》,并与金昆、丁观鹏绘制的版本相似,但具体所绘的是何年冰嬉暂不可考。两幅《冰嬉图》描绘的都是乾隆帝阅视冰嬉的盛大场景:西华门外太液池上,大臣们簇拥着皇帝的御座,围观冰嬉。参加冰嬉的八旗子弟分列冰上,他们的阵势宏大,表演的技艺也相当娴熟。这两幅《冰嬉图》除转龙射球部分有少许区别外,其余部分的人物几乎一样,就连四周的景物也是大同小异。

    乾隆十七年(1752)至乾隆五十年(1785),冰嬉举办频繁。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办冰嬉多达11次。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帝为庆祝修缮紫光阁和平定西域,设宴邀请王公大臣、西征将士和蒙古首领等观看冰嬉。此事被宫廷画师姚文瀚绘制在《紫光阁赐宴图》中。乾隆帝还曾作《元正二日紫光阁赐蒙古王公及回部宴即席得句》诗:

    元正才过绮筵排,节赐先期为值斋。

    遂试冰嬉千队出,旋歌露湛八音谐。

    旧藩已似世臣荩,新部胥娴国礼佳。

    紫阁犹然战图绘,旌功益切奠遐怀。

    乾隆二十八年(1763)起,赐蒙古、回部、土尔扈特首领观看冰嬉成为定例,日期基本固定在每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乾隆五十年(1785)后,《起居注》内罕有举办冰嬉的记录。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二月二十三日,乾隆帝赐蒙古、回部、土尔扈特首领等观看冰嬉,是乾隆朝举办的最后一次冰嬉。

    嘉庆朝共举办冰嬉80余次,每年举办1次至9次不等,冰嬉地点基本固定在瀛台。此时,嘉庆帝赐观看冰嬉的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地方首领,还有外国使臣。如嘉庆九年(1804),嘉庆帝赐暹罗国使臣观看冰嬉。之后,嘉庆帝还赐琉球、朝鲜、缅甸、廓尔喀等国使臣观看冰嬉。

    道光朝之后,随着国力衰落,档案中鲜有举办冰嬉的记载。虽在光绪年间短暂恢复,但只是昙花一现。清末民初,随着西方现代冰上运动的进入,“冰嬉”一词逐渐被“溜冰”“滑冰”等词取代。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2月11日 总第379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