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近代华北冰上体育运动的发展

作者:特邀撰稿人 杨仲达 李琦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2-18 星期五

    19世纪末,滑冰和冰球运动传入我国华北地区,清人张焘在《津门杂记》中载:“有所谓跑凌鞋者,履下包以滑铁,游行冰上为戏,两足如飞,缓急自然,纵横如意,不致倾跌,寓津洋人乘乐为之,借以舒畅气血。”20世纪初期,华北地区的冰上体育运动已呈欣欣向荣之势,有关其报道经常见诸各大报刊。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剧,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华北体育健儿仍顽强地在冰上挑战严寒、历练品格,不断追寻着强身健体、扬我国威的梦想。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华北冰上体育运动的水平和规模达到高潮。

冰球对抗异彩纷呈

    1905年1月,天津的英美侨民发起成立“天津冰球俱乐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冰球社团。社团成立之初,便在宝士徒道(今营口道)附近举行了一场冰球比赛。此后,该俱乐部每年都定期在天津举办本埠冰球赛。1906年,驻扎在北京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基督教青年会组建了“北京冰球俱乐部”。自此,京、津两地开始共同举办冰球比赛。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京津埠际冰球赛,该赛事受到西方人士的热烈欢迎,后演变为年度固定赛事,一直延续到1936年。1919年,侨居北京的芬顿向冰球赛捐赠了一座银杯,京津埠际冰球赛正式冠名为“华顿埠际杯”,比赛采用主客场9战5胜制。

    起初,华顿埠际杯赛的参与者为各国侨民,随着冰球运动在京、津地区的不断发展,冰球比赛吸引了大量国人的关注,他们不断加入其中,中国人和外国人混编参赛,两地球队统称北平队、天津队。如1937年1月31日的冰球比赛中,天津队就有南开名将杨锡诚、著名体育记者杨傑雷,外侨则有史考尼寇夫、芬葛瑞斯、赫库柯等人。

    20世纪20年代末,京、津两地滑冰场陆续修建,冰上运动呈勃发之势。据1929年底统计,北平自建有南新华街师范大学、九爷府女子学院、新华门内三海公园、北海(五龙亭和漪澜堂)、协和医学院等多处冰场,外国人共设有3处冰场,分别为东交民巷西口美国兵营冰场、台基厂二条胡同法国冰场和台基厂口日本冰场;天津则开设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英租界球场3处冰场。冰场的修建,极大激发了群众滑冰的积极性,甚至寓居天津静园的清逊帝溥仪也在院子里修建了冰场。据《大公报》记载:“近闻蛰居津门之溥仪氏曾积极练习滑冰,现已运转自如,不致倾倒。并又在宫岛街陆宗舆故宅,建筑一小滑冰场,逐日练习,请日人池田担任指导。按此君素好运动,往者只闻其长于网球及脚踏车,现又练习滑冰,可见其对于运动之兴趣云。”1931年1月,溥仪还曾专门派人去北平东四的体育商店购买了10双滑冰鞋,足见他对滑冰的喜爱程度。

    华北地区冰球队的建立,首先发自各大、中学校。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冰球队的成立时间较早,1928年《晨报副刊》上,载有两校冰球队在燕京大学冰场比赛的照片。1930年2月,在英国侨民发起的华北冰球联赛上,燕京大学队更是作为北平冰球界的老牌劲旅,以4胜1负的战绩勇猛夺冠,获银盾一座、锦标一面。此次比赛,该队并非全部为国人,队中还有梅克江、魏金两名俄国队员。

    1929年底,南开大学白熊冰球队正式成立,球队经过刻苦训练,技术不断提高,后凭借打败俄侨冰球队而名声大振,成为京、津地区众多冰球队想要战胜的目标。白熊冰球队常与北平的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师范大学、汇文学校等开展校际冰球友谊赛。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刊登了该队战绩统计:“1931年远征去平,胜美国学校、清华大学、燕京大学;1932年,胜来津客队冲寒、汇文学校,远征去平败于冲寒,胜清华大学、燕京大学;1933年,远征去平,胜冲寒、燕京大学。”后来,白熊队与南开中学寒霜队合并为中华冰球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在1935评选的“津市冰球十杰”中,中华冰球队就有陆德诚、陆守诚、陆志诚、王世锐、管敦俊等多名队员上榜。

    继南开大学之后,1931年,天津中日中学冰球队成立。1932年,天津青白冰球队成立,第二年更名为“天津魔鬼冰球会”,他们的队服底衬为中国地图,其成立宣言中提出,要“发扬我民族团结之精神与我数千年古国之道德”。至1935年1月,天津体育协进会举办的第二届冰上运动会,已有白熊、华光、寒鹰、耀华、金刚、寒霜、北华、扶轮等8支冰球队参赛。北洋大学(系天津大学前身)新成立的飞鹤冰球队虽未报名,但也厉兵秣马,积极寻找其他参赛机会。

    京、津两地众多冰球队频繁交锋,远方高手也前来挑战。1934年,哈尔滨冰球队就曾“下战书”,并在与天津队的比赛中以4胜3负领先,第8场更是力克平津联队,取得胜利。

一波三折的华北冰运会

    早在1925年12月5日的《顺天时报》上,就记载了华北地区的冰上运动会。在北海公园漪澜堂前太液池的冰面上,有人发起踏冰运动会,其中包含单人滑冰、合组滑冰、抛盘打棒、托床夺旗击球、射天地球等项目。这虽不是标准意义上的运动会,但也为华北冰上运动会(以下简称“冰运会”)的举办吹响了号角,冰运会的直接动力来自华北运动会。

    华北运动会是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综合性体育运动会。1914年,北平举办了第一届华北运动会,后在天津、保定、太原、沈阳等地轮流举办。虽名为华北运动会,其参与范围实际上远超华北地域,几乎相当于半个中国。1934年,天津举办了第18届华北运动会,也是最后一届,据《华北运动会史略》记载,本届运动会共有来自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北京、天津、青岛3市及哈尔滨、威海2地区的选手参赛。

    随着华北运动会的声名远播,举办冬季体育运动会的想法也被提上日程。1932年12月29日,北平社会局体育委员会按照华北体育联合会(以下简称“华北体联”)的要求,筹备第17届华北运动会(1933年在青岛举办)冰上表演比赛会,定于次年2月中旬在中南海冰场举行。1933年1月1日,日军大举进攻山海关,中国军民奋勇抵抗,仍惨痛失守,全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冰运会的筹备工作也被迫停止。

    1933年底,第18届华北运动会冰上运动筹备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于1934年1月26日,在中南海举办冰上运动会,会期3天,仍由北平社会局体育委员会负责筹备。男子组设有冰球、花样滑冰及500米、1500米、5000米、10000米速滑项目,女子组设有花样滑冰和200米、500米、1500米速滑项目。但在会议结束后,本届冰运会却再无消息。

    1934年底,冰运会的筹备工作再次启动,各地开始积极选拔运动员。位于济南的齐鲁大学筹建了滑冰场,成立华光、翩翩两支冰球队,准备参赛;1935年1月12日,天津体育协进会在河北公共体育场举办天津市冰上运动会,同时选拔华北冰运会河北省代表队队员。1935年1月25日,第19届华北冰运会冰上运动表演大会(也称“华北冰上运动会”)在中南海滑冰场拉开帷幕。大会会长袁敦礼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了筹备冰运会的艰难过程。来自北平、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等7个省、市,共计92名运动员参会,总裁判员为马约翰。中南海的新华门上高悬“第十九届华北运动会冰上表演大会”布标,入口处由童子军和警察维持秩序兼收门票。在北平市公安局乐队奏响军乐、礼炮声中,运动员立于各队旗之下,旗上最醒目的便是各省、市区域图。然而,在东北已经沦陷的境况下,招展的旗帜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悲忧。

    在速滑比赛中,北平队获男子高级组团体冠军,河北队获男子初级组、女子组冠军。女子组500米、1000米、2000米冠军均由来自北平队的孙仁实独揽,仅留250米的第一名被天津队周惠妗夺得;男子高级组个人及2000米接力冠军也被北平队包揽,其中,孙元泰夺得500米、5000米、10000米冠军,夏孙云夺得1500米冠军;天津队则囊括了男子初级组个人及1000米接力冠军,其中,赵云彪夺得1000米、5000米冠军,元长林夺得500米、1500米冠军。冰球比赛中,河北队以7比0胜北平队,16比0胜哈尔滨队,收获桂冠;此外,花样滑冰项目由北平队同时夺得男、女两组的第一名。为期两天的运动会于26日下午正式闭幕,孙科(孙中山之子)的夫人陈淑英为优胜者颁奖。据当时的报刊记载,此次运动会共吸引2000余名观众前来观看。

    本届冰运会是中国第一届,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唯一一届地区性、综合性冰上运动会,为中国冰上运动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会上发出“发扬团结合作、增进奋斗精神、促进国民健全体格锻炼”的号召,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各大报纸也争相对其进行报道。

冰上运动迎新生

    1935年底,华北体联决定于1936年1月21日、22日在天津举办第二届华北冰上运动会,并制定了详细的《竞赛规程》。河北省选手重新集结,成立墨艾速滑队,女子组有林秀莲、蔡兰馨、梁贵恒、汪伯兰、许雪君、周惠苓;男子组有周惠宗、刘志聪、富国桢、汪兴瑞、汪兴瑶、顾箴吉等人。为更好地进行赛前热身,1936年1月2日,墨艾队与北平先锋队在中南海滑冰场进行了速滑对抗赛,墨艾队以44比25的总比分获胜。墨艾队的汪兴瑶、赵云彪、富国祯分获500米、5000米、500米倒滑第一名,而1500米、10000米的第一名则由北平先锋队孙文泰、姜汉英夺得,上述成绩均打破当时华北地区的速滑纪录。此外,白熊冰球队也与青年会冰球队进行交手,两战两捷。

    因时局愈发动荡,华北体联无心操持,1936年1月12日,第二届华北冰运会宣布停办,原定于年底的华北运动会也告停。不过,京、津地区的冰上赛事仍在艰难中进行。1937年2月17日,天津新成立的晶莹速滑队与墨艾队展开对抗赛,男子高级500米、1500米、5000米和2000米接力,男子初级500米、1500米和2000米接力,女子500米、1000米等项目均再破华北纪录。华北冰上健儿的成绩突飞猛进,但日寇侵略的铁蹄仍不断践踏着我国的大好河山。“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又岂能容下冰上翱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冰上运动的热潮随之消退。

    抗战胜利后,随着社会秩序的逐渐稳定,京、津两地陆续恢复了冰场等运动场所的开放,华北群众重新燃起对冰上运动的兴趣。天津市档案馆藏有一件1946年天津工商学院致天津社会局的公函,天津工商学院拟依照旧例开办滑冰场并对外经营,收入盈余用于慈善事业,如作为贫困学生的奖学金,函请社会局备案。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该院对滑冰场的建设、运营观念已较为成熟,同时,热爱冰上运动的津沽儿女的数量也是可观的。

    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我国的冰上运动迎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作为群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冰上运动得到了部分省、市的大力提倡和积极引导,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冰上运动不再是北方特有,随着“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持续推进,冰雪运动已冰突破地域、季节、人群的限制,成为现代中国人最喜欢的运动方式之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2月18日 总第379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