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以档为师 守护历史

作者:吴转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07 星期一

    截至今年,我到贵州省档案馆工作已有十个年头,从26岁到36岁,在人生最适合学习奋斗的黄金十年里,档案是我的一位特殊的老师。

档案记录历史

    记得第一次走进省档案馆档案库房,柜架上整齐摆满了一排排档案盒、一摞摞卷宗、一页页泛黄的纸张……这场景让我既震撼又惊喜,震撼于这庞大的档案数量,惊喜于自己有幸从此走进了“历史宝库”的神秘大门。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但不是所有民族都这么幸运,没有档案记录历史的民族无法溯源。对此,作为少数民族的我深有体会。我们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如何记录历史?只能依靠人们口口相传,但这种方式经不起时间长河的考验,往往重大的历史事件最后流传给后人的只剩下一则神话故事或一首歌。例如,有关吴勉的传说在侗族民间流传很广,妇孺皆知。传说中,吴勉疾恶如仇、除暴安良,还有点石成兵的神力。参加工作后,我从省档案馆的地方志书中才得知历史上的吴勉是明洪武年间侗族、苗族人民起义的领袖,曾率义军抗击官兵,后被统治者镇压。

    没有档案记录,别说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无法追溯,百年内的事件也往往说不清。我的家乡有这样一条村规:引起火灾的人家将被驱逐出村3年。小时候,村里的老人曾说我爷爷就是因此被罚离乡,最后客死他乡,但老人只知有其事却不知发生于何时。在清点历史档案的工作中,我在贵州省赈务会全宗里翻阅到了关于家乡那场火灾的相关档案,档案记录火灾发生于1937年。这些发现,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档案的非凡价值,手里的档案顿时变得沉甸甸起来,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档案见证历史

    历史无声,档案有痕。因为在省档案馆工作,我有幸能时常翻阅历史档案,通过一件件档案,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从中呈现出来,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更有温度和力量。

    贵州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档案共有141个全宗18.2万余卷,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民国时期贵州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情况,这些档案让我看到了贵州的历史细节。例如,抗战时期,贵州通过发展经济、兴修公路机场、踊跃参军参战、安置战区难民及征粮募款等积极支援前方,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馆藏抗战兵役档案。贵州省当时人口仅约1000万,1937年至1945年间向前线输送抗日战士约64万人,在抗战阵亡战士统计表中,清楚地记录了阵亡战士的姓名、家乡、年龄、阵亡战场等信息。他们牺牲时大多20岁左右,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正是这些档案,让生逢盛世的我更加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建立了探索历史的兴趣,激发了对历史的思考。

档案资政育人

    近年来,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动,我一直兼任贵州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讲解员,这是我的责任,让我收获了很多。一纸档案,往往就是历史最有力的佐证。2021年,为配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贵州省档案馆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直机关党员教育基地积极开展讲解服务工作,全年共接待观展人员3000余人次。

    为讲好党史故事、讲好贵州故事,我与其他兼职讲解员利用休息时间挖掘馆藏档案史料,分享学习资料,研究相关史实问题,斟酌讲解技巧,提高了“红星照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贵州”“馆藏珍品陈列展”等主题展厅的讲解效果。作为讲解员,通过档案史料介绍珍贵的历史瞬间,重温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光辉岁月,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初心使命,领悟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和力量所在,激发了观展人员“学党史、感党恩、知党情、跟党走”的情感共鸣,彰显了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档案力量。在边学习边讲解的过程中,我也更深入了解了党史和贵州历史,激发了爱党爱国爱贵州的情感。

    十年光阴,不知不觉悄然流过。随着翻阅的档案越来越多,对档案的热爱也越来越深,这些成为我做好各项工作的资本与底气,也见证了我十年的成长变化。在下一个十年里,我会始终坚守这座“历史宝库”,不断挖掘档案价值,让更多人看到档案耀眼如金的光芒。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3日 总第3799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