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浙东海洋盐业电报文书的背后

作者:王 东 林惠娟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11 星期五

    电报,这个由西方引入的舶来品,初入中国时,不被人们所接受。但后来,它逐渐成为民国时期重要的通信工具,对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大量摧毁我国工业设施和交通运输线路,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运用,不仅满足了军事上的需要,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用电台加速度

    1941年10月22日,浙区战时食盐收运总处向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玉泉办事处(以下简称“玉泉办事处”)发来一封电报,内容是向其转告临海办事处电陈运来食盐甚少,让玉泉办事处向临海地区赶运食盐。23日9时,玉泉无线电台收到总处发来的这份共计55字的电报。25日,玉泉办事处复电,称已电饬天台站尽量赶运。通过专用无线电台的传递,玉泉办事处很快就收到浙区战时食盐收运总处关于向临海赶运食盐的指示,并将办理情形及时电复。

1941年10月22日,浙区战时食盐收运总处发给玉泉办事处的电报(部分)。

    这封电报最明显的特征,是每个汉字前面都有4个阿拉伯数字,此为中文电报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电报技术传入中国后,适应本土化发展的产物。电报技术是19世纪由西方人发明的通信技术,原理是借助电流或电波发送断续信号,进而实现通信。在电报通信领域,无论是有线电报局还是无线电台,电报机发出和接收的都是点、划符号或断续音响,而不是直接传递文字信息。美国人莫尔斯利用点、划的不同排列组合,发明了电报码编制方案,让每个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可以彼此独立发送出去,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这便是著名的莫尔斯电码。由于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数量众多,因而不能简单用莫尔斯电码表示每一个汉字。晚清时期,为拍发和传递中文电报,时人研究出利用4个数字来表示1个汉字的办法,解决了汉字与莫尔斯码的转换问题,这个办法被沿用下来,直到民国时期仍在使用。因此,电报员记录到电报纸上的中文电报码就是由多组数字构成。要解读这些数字代表的文字信息,就必须根据收、发电文双方使用的电报书翻译出对应的文字。如果双方使用的是通用电码本,可由电报局或电台译电员直接代为译出,收取一定的译电费;若双方使用单独的密码本,则需要拥有密码本的人员进行翻译。

    该电报末尾处的“养”字,为韵目代日里的一个字,指代22日。韵目代日是近代中国电报通信领域使用的一种纪日方法。19世纪末,晚清政府开通电报通信后,电报局拍发电报按字计费,价格极为昂贵。为节省成本,时人发明了韵目代日法,即用1个韵目字来代替日期。韵目是中国传统音韵学中的概念,读书人学习诗词时,首先要先学韵书,才能学会押韵和韵目。韵目代日是从韵目表中挑选出能够代替日期的韵目,分别代表30天。晚清时期,国内通用的历法是阴历,各月没有31日,故没有代表31日的字。民国建立后,民国政府改用公历,大月有31天,电政机关又添上韵目表中没有的“世”字,用来代表31日。

    此外,电报末尾的“318号”表示这封电报的编号是第318号。民国时期的公文一般都会用数字编号来标记,以便识别和查找文件。该电中的数字318可直接在电报机上拍发对应的莫尔斯码,以节省拍电和译电时间。

    电报正上方印有“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玉泉无线电台”字样,可知该电是由浙江盐务机关专用电台进行接收。民国时期,随着无线电技术的进步,小型无线电收发报机通信能力不断提高,为非通信机构安设和使用无线电机提供了条件。随着设立专用电台的机构日渐增多,主管全国电信事业的国民政府交通部制定了专门办法,统一管理各专用电台,以免通信上出现干扰和紊乱。1936年,交通部公布《各机关及公私团体专用电台统制办法》,对各机关、团体设置专用电台做出了严格规定和限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浙江北部及杭州等地相继遭到日军侵占,战争使得浙江地区原有的有线电报线和电话线遭到严重毁坏,且修理、维护工作都比平时更为困难,严重影响浙江各机构的通信效率。此时,无线电台就成为浙江各机关用以传递紧要信息的重要工具。两浙盐务管理局所属的一些盐场相继设立专用电台,用来收发公务电报。1941年宁绍战役后,浙东沿海遭到日军封锁,重要的盐场沦于敌手,转运浙东尚存的食盐,就成为当时两浙盐务管理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浙区战时食盐收运处玉泉办事处专用无线电台,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设立的,用以传递重要信息,保证食盐收运工作畅通无阻。

有线电报稳秩序

    这是一封于1944年5月27日发出的电报(见右图),发电者为长亭场公署,收电者是位于临海的两浙盐务管理局台属分局。该电报由长亭场公署事先拟定好底稿,后交由当地有线电报局拍发。据悉,长亭场公署原设有专用无线电台,用于收发各种公务电报。1944年,在国民政府交通部整顿各机关团体滥设专用电台的大背景下,两浙盐务管理局停闭所属部分盐场的专用电台,替代办法是将电报送往就近的其他电报通信机关拍发。长亭盐场专用电台于1944年4月关闭,因此,长亭场公署只得将这份电报交由所在地有线电报局拍发,并在电报中特别标注“有线电”三字。

 1944年5月27日,长亭场公署致两浙盐务管理局台属分局的电报。

    电报开头的“筦”字是两浙盐务管理局台属分局的电报挂号。1944年,两浙盐务管理局台属分局同浙江省无线电台临海分台商定,用“筦”字作为其电报挂号,使用时间是1944年5月1日至10月30日。电报主要内容为长亭场公署向台属分局回复关于黄埠突的仓盐数量。落款处的韵目代日为“感”,指代27日。正文部分是由长亭场公署译电员译成的电码。电报使用的是长亭场自制的电报纸,因而印有“长亭场公署电报纸”字样。电报纸上盖有场长印章,表示该电报已经场长确认,译电栏内有译电员的签名,以示其对翻译的这份电码负责。

政务电台辟新途

    在象山县档案馆,还保存着多份印有“浙江省政府无线电总台”字样的政务电报,这是当时一种新的电报通信渠道。1944年6月4日,长亭盐场收到一封由两浙盐务管理局台属分局发出的无线电报,内容为修理黄埠突盐仓及搬运存盐之事。该电报是由距离长亭盐场最近的三门县省无线电分台负责接收,用的是由浙江省政府无线电总台统一印制的来报纸,因而电报中印有“浙江省政府无线电总台”字样。浙江省政府无线电总台设于1942年,由浙江省政府直接管辖,属于政务电台。该电台总台及设于省内其他地区的分台主要任务是,拍发经浙江省政府核准后机关的公务电报。那些未经核准的机关,如以公务为由,欲使用省政府无线电台拍发电报,须呈请省政府核准后才能拍发。

 1944年6月4日,两浙盐务管理局台属分局发给长亭盐场的电报(部分)。

    该电报的来报纸上还印有关于此电的其他信息,如发报电台的呼号为“xdc”,呼号是每个电台的身份代号,陆地电台所用呼号一般由3个字母组成。流水号(电报序列号,一般位于报头)在原发报台号数为5,在接收台号数为2,使用流水号是为便于稽考来往电报,避免遗漏。电报共计113字,报类为S,指代政务电报。此外,电报中还特别注明“专差速送”,以保证电报能迅速从两浙盐务管理局台属分局送到长亭场公署。

    象山县档案馆馆藏的关于浙东海洋盐业的电报原件特点鲜明,形式多样,展现出民国时期电报文书的真实面貌。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当时电报文书类型、电报通讯情况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11日 总第3803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