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以史为镜明初心

——重温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作者:徐维维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18 星期五

    1644年是农历甲申年,这一年,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即景山)上的一棵歪脖子树,明朝自此而亡。300年后的1944年,又逢农历甲申年,从这一年的3月19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重庆)创办的《新华日报》连续4天刊载了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当时引发巨大社会反响。

    《甲申三百年祭》全文约1.6万字,深刻揭示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明朝政治腐败以致失去民心,面对积弊缺乏变革的勇气。崇祯帝其人“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明史》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承万历天启之后做了皇帝,内部已腐败不堪,东北的边患又已经养成,而在这上面更加以年年岁岁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灾蝗灾”,面对此种大厦将倾之势,崇祯帝做得最多的是减膳、撤乐、下《罪己诏》。此类举动,使崇祯帝看起来貌似有“贤明君王”的气度。而面对谋士提出的“致治在足国,请搜括臣宰助饷”等救危良策,崇祯帝却没有进行触动利益刮骨疗毒的勇气,只是“放之已足”。而李自成入主北京,却发现皇库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十两,镌有永乐字”。明明有如此丰厚的家当,崇祯帝却对灾民的苦难置若罔闻,任由“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于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如此为政,怎能不人亡政息?

    《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该文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剖析,让腐败的国民党当局如芒在背,觉得该文“影射当局”,于是,国民党报《中央日报》以及《商务日报》等迅速组织文章进行反驳,认为该文是在散布“失败主义”“战败思想”,直斥该文“特利用明之底历史事实在做材料而妄想以明朝映射国民政府”。

    这篇让蒋介石统治集团恼羞成怒的文章,却让毛泽东大为赞赏,因为毛泽东在该文中看到了共产党人应该汲取的深刻教训。《甲申三百年祭》不仅揭露了明朝的腐败,同时也分析了李自成成功入主北京,却又在短短40余天后便归于失败的原因:创业初时能严格约束自身,入主北京后却骄傲懈怠,以致最终失败。李自成在起事时“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礼贤下士,而又能敢作敢为”。李自成军法也很严格,“军令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外不得携他妇人,寝兴悉用单布幕绵”,“马腾入田苗者斩之”。正因如此,天下苦官兵久矣的灾民纷纷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二月出兵山西,不到两个月便打到北京,没三天工夫便把北京城打下了”。郭沫若感叹“这军事,真如有摧枯拉朽的急风暴雨的力量”。然而,更让郭沫若感慨的是短短40多天后,大顺政权就迅速覆灭。这个新生的农民政权刚激起一小片浪花,便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他认为李自成及其政权的大部分人员“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

    在过分的胜利陶醉当中,也有一二位清醒的人,李岩便是其中一个。李自成部将“二十余人皆领兵在京,横行惨虐。惟制将军李岩、弘将军李牟兄弟二人,不喜声色。部下兵马三千,俱屯扎城外,只带家丁三四十名跟随,并不在外生事”。看到李自成过分地陶醉于胜利之中,李岩曾上疏谏李自成“四事”,提出取得政权后需要集中精力应对的几项重要事宜。在取得巨大胜利,大家沉浸于喜悦中时,李岩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严格要求自身,并对当局者大声疾呼,实属不易,然而结局是“自成见疏,不甚喜,既批疏后‘知道了’,并不行”。一个人大声疾呼固然能惊醒保持着警醒的人,却喊不醒装睡的人。郭沫若写下《甲申三百年祭》,何尝不似当代李岩在对国民党当局大声疾呼,国民党听到了,只觉得刺耳与不满,共产党也听到了,却听出了保持初心使命的责任感和自我革命的紧迫感。

1944年4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部分)。

    毛泽东显然是十分警醒的,他认为这篇文章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极深的教育意义,随即指示《解放日报》全文转载,并将其作为整风运动的重要文件加以学习。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学习与时局》的报告中谈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21日,毛泽东致信郭沫若写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致郭沫若的信。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同样一篇文章,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在其中看到了自身的问题,但在面对问题时,国民党是恼羞成怒,对郭沫若大加批判;共产党却能以之为镜,正衣冠,明初心,促行动。

    1949年3月,中国革命胜利在即,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面对胜利的喜悦,毛泽东强调“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告诫全党要防止因胜利而骄傲,要警惕别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并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此次会议上,共产党人还向世人庄严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1953年,毛泽东在翻阅重印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时,有感于严肃党风党纪的重要性,提笔在决议上写下了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的六项规定,即“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些掌、不以人名称地名、不把中国人和马恩列斯平列”,并再次强调“永远不要骄傲”。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经不起糖衣炮弹而腐化堕落的情况,全党迅速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查处了以刘青山、张子善为代表的一批贪腐人员。从将《甲申三百年祭》当作整风文件来学习到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从“进京赶考”决不当李自成到在全党开展“三反运动”,可以看出《甲申三百年祭》对中国共产党的启发和影响是巨大的。

    现在,我们重温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更是为了牢记初心使命,不断砥砺前行。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央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18日 总第3806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