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用红色档案讲好党的故事

——参与制作微纪录片《红色珍档》有感

作者:特邀撰稿人 朱万悦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23 星期三

    档案是党史学习教育最为生动的教科书。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江苏省档案馆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摄制了25集微纪录片《红色珍档》。笔者全程参与《红色珍档》的项目筹备、选题选材、拍摄制作等流程,深刻地感受到,档案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正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用档案讲好党的故事,是档案人的职责与使命。我们在制作微纪录片时,通过对立意、素材、场景、情节等一一打磨,使故事变得有筋骨、有血肉,党的历史的展示在这一过程中也变得鲜活动人。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红色档案的开发利用,让老百姓借助终端看到更加立体精彩的党史故事,切实感受到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伟大力量。

    抓住内核,凸显思想与宗旨。立意是讲好故事的内核,也是讲好故事的关键。《红色珍档》紧紧围绕百年党史中与江苏省有关的重要事件、人物这一主线,从党的百年奋斗史、新中国建设史、改革开放史中选取了25个代表性选题。除依照《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江苏地方史》《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组织史资料》等书籍外,我们把三个历史决议(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为制作《红色珍档》的主要依据。三个历史决议产生的时代不同,要解决的问题各异,但都蕴藏着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

    在《红色资本家的“人生抉择”》一集的制作过程中,由于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新中国成立初期公私合营的档案繁多,8分钟时长很难完整叙述;学术界对公私合营的研究也较为多元,难以确定主流方向。在选择主题时,我们始终坚持站稳政治立场,严把正确党史观,力保不出错、不偏航向的制作原则,最终以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作为切入口,展开叙述公私合营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荣毅仁说出的那句“对于我,失去的是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感人至深,也正是本集的立意所在。

    关于当下热点的讲述,更需要找准角度,把握内核。《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一集将镜头对准脱贫攻坚战,这是当今社会的重大事件,更是热点事件,有关它的新闻报道、专题片数不胜数。我们应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才既能彰显档案特色,又能贴合现实、使观众眼前一亮?是以江苏多个乡镇面貌改善凸显脱贫攻坚战的成果,还是选择一个侧面呈现脱贫攻坚战的艰难,抑或是通过一组群像表现江苏扶贫干部的接力奋斗。经历几番斟酌后,我们最终确定用一件1992年的电报档案作为本集切入点,通过回放江苏第一贫困县沭阳县30年前的困境,与现如今焕然一新的面貌进行对比;同时穿插30年前老视频中农民的殷切希望,与30年后当地老百姓发自肺腑的称赞进行对比。在交织并进的叙事中,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被凸显出来。本集播出后获得了强烈反响,有关其内容的微信公众号单日阅读量高达4.7万,网友们也深情地在评论中写下,“吃水不忘挖井人,新一代的沭阳人民更要牢记前辈辛苦付出,脚踏实地,奋勇前进,祝沭阳越来越好”。

    精选素材,展示要义与价值。档案是历史记忆的载体,红色档案更是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各个时期的重要记忆,是研究党的历史、讲好党的故事的重要依据。《红色珍档》每集精心选择档案素材,以档案作为叙述主线,深挖档案背后的党史故事,展现其精髓要义与时代价值。

    一方面,档案所具有的凭证参考价值,在构建社会记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苏皖边区政府》和《华中土改典型范例》这两集在制作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遴选档案素材。关于苏皖边区政府的档案较多,如何从100余件档案中选择一件作为主线,来叙述这个存在只有短短两年的民主联合政府,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方讨论,最终确定1945年11月发布的《关于庆祝苏皖边区政府成立的通知》为本集开篇,顺其自然地引出苏皖边区政府的建立过程与历史贡献。而《华中土改典型范例》这一集存在的问题是素材太少。无论是档案编研产品还是学术研究,有关华中土地改革的关注度都比较低,可利用的素材微乎其微。为完成这一集的制作,我们通过各种检索手段,终于找到了一篇革命家邓子恢在1946年第5期《华中通讯》里发表的文章《从鹅钱乡斗争来研究目前的土地改革运动》,邓子恢在文章中介绍了华中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经验,以此为主线展开叙述,将华中土改的面貌逐渐呈现于观众面前。

    另一方面,档案往往是个引子,我们需要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资政价值和历史意义。如《治淮的超级工程》一集,本身是叙述20世纪50年代初期治理淮河一事,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早前制作过相关专题。那么,如何做出新意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江苏省有关治理淮河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工程技术文书,也有领导指示、批示等,还有许多老照片。最终,我们落脚到一封1951年10月治淮委员会苏北工程指挥部的任命书上,由此开启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实践。《一张神秘的全家福》全集只有一件照片档案,却有情节、有启示地围绕一张偶然发现的中共地下党照片进行深入挖掘,向观众展现出隐蔽战线不为人知的故事,反映了“如今的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这一主旨。

    创新形式,让档案可看、可近、可亲。“档案是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红色印记”,我们在制作《红色珍档》之初,便希望带着历史的温度去挖掘与呈现,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关于档案题材的电视片、专题片已屡见不鲜,既有红色专题类,如中央档案馆的《红色档案》《红色密档》;也有地方文化类,如浙江省档案馆的《跟着档案去旅行》等。想要做出一部有新意、有创意的纪录片,一方面要立足档案本身,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形式上进行创新。《红色珍档》采用新闻主播担当“档案讲述人”的形式,我们邀请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知名主持人对红色档案进行讲述和揭秘;同时,运用大量AR虚拟现实技术搭建档案馆场景,综合运用现场实拍、动画演示、演播室虚拟呈现等技术手段,营造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转场,让现代与历史的时空产生碰撞,使得整个讲述过程流畅自然。比如《人民海军在这里诞生》一集,主持人从镜头中“穿屏”走入泰州白马庙,画面顿时鲜活起来。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跟着主持人共同探寻白马庙——这个既不临江也不靠海的小村庄,为何会成为人民海军的诞生地,一起追溯历史的记忆,挖掘白马庙背后的故事。

    除此之外,运用一些老视频片段与现实场景相结合也是重要的创新形式。凸显红色档案的同时,又有亲历者、继承者的口述,同时结合档案专家、党史专家的解读与点评,融合历史与现实,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如《天堑变通途》一集,我们从1969年的老纪录片中选取了工人锻造铆钉的片段,使其与现如今大桥完好无损、巍峨耸立的镜头完美结合。不需要过多言语修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自然而然地传递到观众心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18日 总第380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