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

用经典作品传播中国精神

作者:余 玮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25 星期五

    雕塑家,是吴为山最看重的身份;全国政协委员,是吴为山最引以为荣的角色。

    一路走来,他步履坚定,靠作品说话立身,坚守对艺术恒久生命的追寻初心;一路走来,他满怀赤子之情,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发声、善于发声,用自己的方式为全民培根铸魂。

    因履职期间的突出表现和贡献,吴为山荣获“2021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以德铸美 美育天下之民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虽身兼数职,但在吴为山眼中,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在担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吴为山共提交约40件提案、近10份大会书面发言和多篇调查报告,他的提案客观、及时,富有建设性,得到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

    准备提案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吴为山笑言,自己其实天天都在写提案,“政协委员的这样一个身份和角色,它不仅是一份荣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吴为山提交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国家收藏与利用,以多元之美书写中华民族团结的同心圆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从国家层面着手,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系统性收藏和利用。“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吴为山提出,由中国美术馆牵头成立相关课题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全面梳理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美术状况,建立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国家收藏规划,建设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数据库。通过挖掘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动全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以美培根铸魂,加强全民美育是吴为山长期以来的关注重点。在日常工作中,他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对美的向往是那么热烈。在中国美术馆门前,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长的观众,在子女的搀扶下,冒着严寒,排队来看展览;馆内一些名家作品前更是人潮涌动,经常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因此,举办更多高品质展览,一直是吴为山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工作重心之一。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美术馆全力整合文化资源,举办了各式各样的展览和文化活动,努力为观众打造一个感受美、欣赏美、学习美的平台。

    “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机构等所起到的作用,不是一般意义上只为拿到学校文凭的教育,而是一项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吴为山认为,通过策划越来越多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展览来活化经典,吸引观众,让美育融入公共生活,从而最大程度发挥这些经典作品的美育功能和社会价值。

    吴为山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地区中、小学生使用的教材都存在西方经典大于中国历史传统经典的倾向。因此,他提出“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借美育之力树立中小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提案,“将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又具有现代教育价值的美术作品整理出来,使它们成为中小学美术教材和其他教材中的典范,这样就能够打造出经典教材。”在吴为山看来,中、小学生的教材文本应重点突出“中国意识”,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通过精心选材与文字表述,借助美育之力,在教材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教育目的和意图是通过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程得以实现的,但对一线的教师和学生而言,课程中承载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具体呈现于教材之中。因此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贴身之物,其影响更直接也更具体。”吴为山表示,在教材中使用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可以获得照片或文字说明难以企及的感染力和学习效果。做好全民美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应双管齐下,全力构建全民美育系统,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

    近年来,全国多所学校积极落实美育和体育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评价机制不完善、缺少教学场地及基本器材等。这些问题与长期以来学校忽视美育和体育的协调化共同发展,对二者所蕴含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有密切关系。基于此,2022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吴为山提交了《关于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的提案》,他认为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美育与体育的协调化共同发展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在美育中融入体育精神,在体育中贯穿美育思想,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在2022年两会期间,吴为山还就“加强全民美育”提出建议。他认为,美育作为旨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社会应加强全民美育,让美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内在涵养,以德铸美,以美铸品。

赤心塑魂 尽显文化自信

    美术凭借其直观性,成为当代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红色经典美术创作以美为体,以史为魂,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个世纪以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建立的不朽功勋。吴为山将党史内容和美术经典巧妙结合,创作出大量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雕塑作品,展现了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守望与初心。在他看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主题鲜明、思想深刻、题材典型、形式新颖,具有史诗般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西侧广场上,庄严矗立着由吴为山创作的大型雕塑作品——《旗帜》,巨大的党旗迎风飘扬,气势恢宏;金色党徽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这面旗帜饱含着吴为山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以及对无数革命英烈的敬仰之情,“作品以现代抽象雕塑的艺术形式展示于世人面前,昭示我们这个新时代,也昭示着我们的党正年轻。”吴为山表示,《旗帜》不仅仅是一面党旗,更是用艺术的形式充分体现党的精神。两年半的创作时间,是形式美的创造过程,也是文艺工作者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的过程。

    吴为山提交的《关于加强红色题材精品创作,并落实到革命纪念地的提案》曾获全国政协2020年度好提案。他在该提案中写道:“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红色历史遗物、建筑、旧址等,它们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储存库。创作应以革命历程为线索,以革命精神为突出点,做好对红色资源的调研。”吴为山认为,艺术表现要区别于图解情节的简单描绘与刻画,避免将创作流于概念化、公式化、脸谱化,要挖掘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厚度、情感的纯度、艺术的高度、审美的新度。“让红色题材精品落实到革命根据地,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看得见、记得住,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红色故事不仅发生在中国,也与世界紧密相连。吴为山用文明、和平、国际的眼光进行艺术创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不断作出实践探索。吴为山受邀创作的雕塑《马克思》立于德国特里尔——马克思的故乡,他运用中国现代写意雕塑手法刻画出马克思的内心世界,展现一代伟人风采,契合德国人民意愿的同时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他为纪念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创作的大型青铜塑像《百年丰碑》,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赠予法国蒙达尔纪市政府,如今正屹立在蒙达尔纪邓小平广场。

《延安窑洞对——毛泽东与黄炎培,1945年》 吴为山

    吴为山用雕塑创作讲述东西方文化的对话故事,通过艺术阐述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向世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曾在提案中写道:“美术家要和党史专家合作,认真听取专家对党史事实、政治内涵、重大意义及相关政策理论的解读,对历史场景、事件人物、关键细节等的描述,帮助美术家以正确的历史、民族、国家、文化观,更加准确深刻地了解掌握党的辉煌历史,使作品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15年的履职生涯,“文化自信”一直是吴为山奋斗的关键词。他不断呼吁艺术家们“用经典作品传播中国精神”,建议提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品质。吴为山认为,艺术家的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给予的。中华文化自身所展示出来的哲学智慧、思想深度以及艺术大美让大家有理由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从每个人的内心涌动出来的。美是用心创造的,艺术是心对美的表达。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民族性决定了文化所具有的个性和特质;时代性则反映出人类对文化的需求程度。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赋予艺术创作时代性,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生机与活力,是现代艺术家们应当思考的问题。多年来,吴为山一直在苦心钻研如何用可视化的雕塑形象,把那些口口相传的、写在书本里的、不可视的民族历史文化展现出来,让每一个雕塑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吴为山表示,只有不断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扩大传播路径,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从而增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心灵沟通。

    在吴为山眼中,雕塑作品是有灵魂的,是有根的,“我希望让那些被逐步淡忘了的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以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形成一种丰碑,让年轻人能够在可感、可视的艺术形象中找到民族精神之根。”

    身为雕塑家,吴为山手持塑刀,心手相映,创造出一个个具有独特雕塑语言的作品,赋予泥土精神和灵魂;作为政协“老兵”,吴为山多年在人民政协舞台上唱响中华文化好声音,努力让艺术走进人民大众。他塑造的一个个雕塑形象,已成为一座座饱含中国精神的丰碑,屹立于时代潮头,彰显着赤子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25日 总第3809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