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清末秋瑾墓平毁风波

作者:屈春海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25 星期五

    自古巾帼多奇志,说到清末女杰秋瑾,其传奇人生,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浙江绍兴古轩亭英勇就义。随后,秋瑾生前结拜的姐妹吴芝瑛与徐自华冒着被清政府严惩的危险,为保护其墓不遗余力,历尽周折,最终实现了鉴湖女侠“埋骨西泠”的遗愿。

革命未成身先死

    秋瑾,浙江省山阴县(今绍兴市)人,别署鉴湖女侠。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她能文善诗,曾写下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秋瑾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还立志要做巾帼英雄。

    1904年夏,秋瑾冲破家庭的束缚,自筹旅费东渡日本求学,“钗环典质浮沧海,骨肉分离出玉门”,是她当时出国心情的写照。留日期间,她学习资产阶级先进的理论和知识,并接触到女权理论及学说。除此之外,秋瑾还结识了民主革命人士。1905年6月,经徐锡麟介绍,她在上海加入光复会。随后,秋瑾又加入中国同盟会,并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清政府为破坏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由驻日清公使串通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压迫留日学生。

    1906年,秋瑾回国,不仅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还创办了《中国女报》。1907年春,她被推举为大通学校的督办,往返于杭州、上海之间,运动浙江军队官佐和军校师生参加光复会。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则在浙江响应。7月6日,徐锡麟仓促起义失败遇害。

    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有人劝告秋瑾暂避,她却决心为革命牺牲。被捕后,秋瑾遭受严酷的刑罚。审讯时,她“坚不供实”,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7个字。绍兴知府贵福亲拟电报“将秋瑾先行正法”,得到浙江巡抚批准。1907年7月15日,秋瑾英勇就义。

杭州西湖埋忠骨

    1907年8月,风声稍有平息,秋瑾的大哥秋誉章来到卧龙山麓,找到了秋瑾的灵柩。他带人将灵柩迁至殡舍,但殡舍以种种原因拒绝停放,最终只得暂放绍兴大校场附近的乱坟堆。

    秋瑾就义3个月后,其生前结拜的两个姐妹吴芝瑛与徐自华商定,要合力营葬鉴湖女侠于杭州西湖,实现其“埋骨西泠”的夙愿:“寄尘吾姊,英鉴!顷闻刑名家言,秋妹之柩未经家族认领,则此时发封厝壇(坛)尚在地方官权力之下,他人不得移动。昨已托志成先生函商乃兄秋兰绩先生,在该县具禀领柩,以便吾姊前往即可扶之而行。买地以吴氏出名者,妹拟自营生圹于其中,使众周知一无所疑。一并葬吾妹于其旁,如此则吾姊妹生死不离亦一快事。异日发表后,官场见在吾生圹界内或碍难干涉。区区苦心望姊再函达兰绩,预将妹柩领出为幸。”

    1908年1月,徐自华来到绍兴,与秋誉章计划秘密运送秋瑾灵柩前往杭州。随后,她又寄信给吴芝瑛:“妹已在西湖苏堤春晓处购得葬地,望速派人来杭料理造墓事。”吴芝瑛接到信后立即派人前往杭州造墓。半个月后,徐自华遣人到绍兴,和秋誉章一起护送秋瑾的灵柩抵达西湖西泠桥西侧的临湖草地。在凛冽的寒风中,秋瑾的灵柩缓缓放入青砖砌成的墓穴。吴芝瑛题墓碑文:“呜呼!山阴女子秋瑾之墓。”她为了体现秋瑾之英气风骨,又将碑文改为:“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就这样,鉴湖女侠“埋骨西泠”的遗愿得以实现。

1908年10月28日,两江总督端方为吴芝瑛与秋瑾案

无关事致浙江巡抚增韫的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月,徐自华等人在杭州凤林寺召开追悼秋瑾大会并谒墓致祭,与会者400余人。会后成立了“秋社”,徐自华为秋社主任。同年秋,徐自华、吴芝瑛觉得秋瑾冢太过简陋,又在土冢上加盖了墓亭,亭柱上还镌刻了多副颂扬秋瑾的对联。

遗骨辗转还西泠

    1908年10月,御史常徽到杭州巡游西湖时,发现了秋瑾墓。回京后,他立即奏请平毁秋瑾墓,并严惩营葬发起人吴芝瑛和徐自华。很快从北京发出了“廷寄浙抚,查照办理”的谕旨。时任浙江巡抚增韫接旨后,左右为难。他知道,平坟一定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不平坟又无法向朝廷交代。消息传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公愤。

    可敬的是,吴芝瑛、徐自华得到消息后,毫不退缩。在德国医院治病的吴芝瑛搬回家中,为的是不愿寄身外国医院,以免有接受异族保护之嫌;徐自华则“优游上海”,无所畏惧。随后,吴芝瑛上书两江总督端方,表明:“只求尚书密商固帅,勿将秋氏遗骸暴露于野,以示圣朝宽大之惠,于公泽及枯骨之政。”她还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愿一身当之……勿再牵涉学界一人!”同时,上海商绅连日召开会议,并衔名上书两江总督端方力争此事。

    端方得知此事后,向增韫致电询问具体情况。增韫回电称:“经查吴芝瑛女士仅为助资收葬,类于红十字会举动,应与原案无关。”端方看完电文就平毁秋瑾墓一事回复:“似秋瑾墓平毁已足。吴芝瑛所为,当与原案无关,祗以恙善心,悲悯事,类于红十字会举动,且仅助资,心本无他,世所共信,恳为维持。”增韫领会端方之意:墓可平,碑可铲,坟迁移,人不拿。

    不久,增韫暗中派人联系曾经共事的秋瑾堂叔秋桐豫。秋家在了解其意后,秋誉章便前往杭州,按照计划以秋瑾家属的名义给增韫提交了一份自行迁葬秋瑾尸棺到绍兴埋葬的禀文。增韫批复同意,给外界制造出家属主动迁坟的假象。待秋瑾灵柩迁走,增韫便命令官差到西泠桥畔把秋瑾墓铲平,而后向朝廷奏报平坟经过,算是完成了任务。

    次年,秋瑾的丈夫王子芳突然病故。王家以秋瑾之子王沅德的名义,提出把秋瑾灵柩迁回湖南与丈夫合葬。棺柩被辗转运至湖南后,葬在株洲白马垅大冲王家老屋旧宅的后山,墓碑题为“先母王门秋氏旋卿孺人之墓,子沅德立”。

    1911年辛亥革命后,徐自华召集秋社同仁上书浙江省议会,提议“迎还秋瑾遗骸,还葬西湖”。经王沅德同意,在1913年秋瑾殉难6周年时,她的遗骨重新安葬在西湖的西泠桥畔。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25日 总第3809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