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老军垦”的戍边之恋

作者:杨海燕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31 星期四

    不久前,90多岁的山西霍州籍闫欣秋老人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老兵你好》节目的录制。节目中,闫老回忆了那段烽火岁月,讲述了他随部队进新疆后就地转业、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的青春往事,以及自己的戍边之恋,还介绍了军垦新城——美丽的可克达拉。

    闫老精神矍铄,十分健谈。他用动人的讲述、用保存了70多年的实物档案,把大家带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当年的战士风华正茂、热血沸腾,在戈壁荒原创造了人间奇迹,铸就了兵团精神。闫老的故事感染着观众,让大家对“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而当主持人提及戍边之恋时,闫老的脸上顿时泛起了红晕。

    1949年初,闫欣秋在山西太原报名参军,后跟随部队来到新疆,从一名现役军人变为军垦战士。闫老清楚地记得,当时,那里沙丘连绵、风沙肆虐。他和战友们吃的是苦野菜,住的是“地窝子”,环境恶劣、物资匮乏,那叫一个苦!但闫欣秋与闫秀珍两位同志的戍边之恋,那叫一个甜!

    闫秀珍也是山西人,他们一起在太原参军,由于都喜欢吹拉弹唱,又一同参加了俱乐部,部队在向西安行军时又一路同行,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逐渐有了感情。但是后来闫秀珍回到山西求学,并留在太原当了老师,两人就失去了联系。

    闫欣秋在工作之余对远方的姑娘日思夜想,于是,他托太原的朋友帮忙打听,两人终于取得了联系。他们鸿雁传书,几乎每天一封。闫老回忆说,那会儿离邮局有几十公里,他克服了无数的风吹雨打、道路泥泞,保持通信了8年之久!

    随着感情日益深厚,对于结婚一事,闫老说,他当时根本不敢提,甚至不敢多想,因为女方条件那么好,在大城市里住着楼房,他这儿的条件如此艰苦,很不般配。当时,他跟闫秀珍说:“你若实在想来,那就先来看看,不适应再回去。”

    1957年,闫秀珍从太原出发,乘坐火车,又换乘汽车,又搭顺路拉粮食的车,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了可克达拉,看到了戈壁滩上的“地窝子”,她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

    不久,闫秀珍调入学校,投入到她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培养教育了几代兵团人。遗憾的是,她积劳成疾,过早离世,没能看到如今这座美丽的新城——可克达拉市。

    他们的爱情故事朴素平淡,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海誓山盟,有的只是将小我融入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为祖国屯垦戍边一辈子,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冬至大如年,霍州小团圆。2021年12月21日,恰逢冬至,闫老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山西霍州,并走进家乡档案馆为档案工作者讲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还向市档案馆捐赠了他保存了70多年的珍贵档案。

    闫老讲了他在霍州上学直到从太原参军去新疆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闫欣秋随军进疆屯垦戍边70余年,从解放军到屯垦兵,在职服役41年,勤勤恳恳、业绩不凡,离休后30多年仍老有所为、无私奉献。“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退役军人,必须保持革命军人的本色。”闫老与霍州市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座谈,宣传着兵团精神和大美新疆。

    2020年,闫欣秋被评为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兵团“最美老干部”。70多年如一日,闫欣秋和他的战友不远万里投身到新疆的建设之中,为可克达拉市及新疆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和智慧。他们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抛家舍业,一棒接一棒,一代传一代,默默地付出着。那种对祖国的热爱已深深熔铸于日常生活中,流淌在一代代军垦后代的血液里。

    老一代军垦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发扬。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28日 总第381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