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追忆红色经典 讲好档案故事

作者:徐慧玲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4-20 星期三

    我的家乡山东省蒙阴县是一片红色热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无数沂蒙儿女前赴后继投身革命、支援前线,作出了巨大牺牲,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贡献,在沂蒙这片红色沃土上孕育出了沂蒙精神。作为一名奋战在档案战线上的老兵,沂蒙精神始终感召、激励着我,让我从这座精神富矿中汲取营养,为新时代档案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1年初,蒙阴县档案馆馆长将蒙阴县举办“首届红色经典配音大赛”的活动通知发给我,鼓励我积极参赛。我考虑到自己年龄大了,舞台形象、记忆力等都不太好,便打起了退堂鼓。馆长耐心地劝道:“年龄大不是问题,你声音好听,普通话说得又好,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担心我还有思想包袱,她又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参赛不是为了获奖,而是要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宣传我们沂蒙热土的革命历史,讲述红色档案里的故事,让人们深入了解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

聚焦特色选题 精心剪辑制作

    带着领导的嘱托和鼓励,我投入到紧张的选题工作中。按照参赛要求,配音大赛电影素材选取要紧扣红色主题,体现故事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时长在8分钟至10分钟之间,配音人为3人以上(原则上不超过7人)。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是抗日根据地,数十万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日寇,“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32名妇女“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乳汁救伤员和飞架“火线桥”的故事至今仍在沂蒙大地广为流传。于是,我果断选取电影《红嫂》进行参赛,并主动承担1人为3个角色(红嫂、妇救会会长、序幕解说员)配音的任务。

    怎样才能把一部长达80多分钟的电影浓缩在10分钟以内,实现如同观看一部微电影一样的效果呢?这让我下了一番大功夫。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剪、截、接,使原声和配声衔接天衣无缝,我一遍遍地观看电影,选取最核心、最感人的画面,记录截取时长,又找到一家影视公司帮助制作,终于完成了配音微电影《红嫂》。功夫不负有心人,《红嫂》作为一部故事完整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参赛作品,受到了评委和广大党员的好评,并荣获县直机关专场比赛二等奖。

挖掘红色内涵 讲好档案故事

    大概80年前,明德英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位八路军重伤员,她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沂蒙红嫂”的原型。用乳汁喂伤员、熬鸡汤、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送军粮、舍生忘死救护伤员……“沂蒙红嫂”们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革命大后方。

    当我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自豪地登上舞台时,看着大屏幕上红嫂纯朴美丽的笑脸,我瞬间融入故事的角色中……

    舞台上,我用心表演着一系列动作,用情为微电影《红嫂》配音。我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忽然看到地上的鲜血。我惊慌地循着血迹往前找,只见地上躺着一位遍体鳞伤、嘴唇干裂、生命垂危的八路军小战士。我焦急地呼唤着:“同志,同志,你醒醒,快醒醒啊!”小战士发出微弱的求救声:“水,水……”随后,他又昏迷了过去。山上到处都是正在搜捕的敌人,在寻水无望的情况下,刚分娩不久的我,毅然敞开衣襟,将一滴滴甘甜的乳汁滴进小战士干裂的嘴里。他本能地吞咽着,渐渐睁开满含泪水的双眼,哽咽着叫了一声:“大嫂啊!”我欣喜的泪、他感恩的泪、观众感动的泪瞬间交织在了一起……

    为了迅速摆脱敌人,瘦弱的我背起小战士,把他安全转移到了山洞里。我无奈地说:“没法子,只好让你在这将就了。你先在这儿歇一会儿,回头俺给你拿点吃的来。”他说:“大嫂,麻烦你了,我歇歇就找部队去。”“找部队?那咋行啊,现在你伤得这么重!”他说:“我藏在这儿,万一被敌人发现,会连累了你们……”“别说这话,你们流血打仗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咱穷人。这会儿好好歇着,千万别动,听嫂子的话啊!时候不早了,俺先回去了。”当我走出洞口时,他轻轻地喊了一声:“大嫂,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吗?”“俺叫德红,你就叫俺红嫂吧。”他充满敬意又若有所思地说:“红嫂!”这一刻,红嫂的名字定格成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回到家,我把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杀了,熬好鸡汤喂给他喝,他内疚地说:“你们生活这么困难,怎么能把鸡杀掉啊?还是留给你们喝吧,你们对我的深厚感情,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不能再待下去了,马上找部队去。”“你要回部队,也得把伤养好了再走啊,这是俺村妇救会会长李桂芳给的药。”他立刻回忆起妇救会会长李桂芳带领全村妇女搭建“人桥”帮战士们过河那感人的情景……

    电影画面把我拉到妇救会会长李桂芳的角色中——一次战斗前夕,部队要过河,没有桥,村里的男人都上战场了,距离战斗仅剩5个小时。舞台上,我带领村里几十名姐妹,各自卸下自家的门板扛在肩头,跳进1米多深冰凉的河水中,用身体当桥墩架起了一座“人桥”。

    那一夜,寒冷刺骨的河水漫过姐妹们的腰部。战士们看到这感天动地的一幕,都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着急地催团长:“快,让同志们过桥。”团长非常内疚地说:“河里都是姐妹们用肩扛的‘人桥’,你叫我怎么忍心啊!”我说:“团长同志呀,你是革命队伍的领导,要以大局为重,早过河一分钟,就能赢得胜利。快点啊,让同志们过桥,快!”团长眼含泪花,双膝跪地,然后让整整一个团的战士踩着姐妹们用瘦弱的肩膀搭起的“人桥”顺利地过了河。姐妹们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站了好几个小时,她们中有的怀有身孕,这座由她们架起的“桥梁”,被称为女子“火线桥”。后来,她们也因这次行动,有的落下病根、有的终生不能生育……

弘扬沂蒙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历史无声,档案有痕。档案工作者始终坚守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是一片红色土地,沂蒙精神是扎根在沂蒙儿女心灵深处的种子,是我们的精神所系、力量所在,为我们不断奋进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液”。

    沂蒙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彰显了人民群众一心向党的博大情怀。它指引并激励着我们蒙阴兰台人,铭记于心、传承于行、落脚于实,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我和同事一起见证了蒙阴县档案事业的发展。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深入挖掘馆藏红色档案资源,精心筛选展陈内容,综合运用图片、文字、实物,辅以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全面真实反映蒙阴党的红色历史脉络及工作成就,成为独具档案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今年初,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陆续对全县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放,为他们开启了一场又一场红色研学之旅,提供了丰富文化大餐,受到一致好评。同时,积极申报《红色档案资源库建设研究》项目,在红色档案资源库建设工作方面主动作为,狠抓落实,更好地把全县红色革命历史传承好,把红色档案资源保管好、利用好。此外,县档案馆利用馆藏红色档案资源,积极与县委党史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出版了《中共蒙阴党史大事记》《中共蒙阴历史大事记第二卷》《红色纪实》等红色档案书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为此,我将更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态度,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担当,紧紧围绕“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积极探索推进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4月14日 总第381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