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抗战时期自贡富荣盐场增产赶运档案汇编1》

档案再现千年盐都历史功绩

作者:陈彰兰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4-22 星期五

《抗战时期自贡富荣盐场增产赶运档案汇编1》立体书影

    自贡位于四川省南部,是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具有近2000年凿井采卤制盐的历史,素有“千年盐都”之称。清朝中叶以来,自贡一直是中国井盐生产的中心。1939年9月,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满足战时军需、民食及支援抗战,经国民政府决定、四川省政府批准,划出富顺县第五区和荣县第二区的主要产盐区设市,取自流井和贡井第一字合称自贡市,隶属于四川省政府。抗战时期,作为川盐主产区,对战时军需、民食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自贡富荣盐场(包括富荣东场和富荣西场),增井增灶、增产增运,以其巨量的盐产、高额的盐税、踊跃的捐献,维系着战时城乡的日常社会生活,成为支撑抗战的重要经济支柱,为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大后方经济的稳定乃至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5月21日,川康盐务管理局为加大督促增产给富荣东、西两场的训令。

    “百味盐为首”,盐自古以来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商品和战略性资源,制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民国时期,四川的盐务管理机构较为健全。1937年4月,四川盐务稽核分所与四川盐运使署奉令合并,改组为四川盐务管理局(1939年更名为川康盐务管理局),隶属国民政府财政部盐务总局,是四川盐务系统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全川的盐业生产、运输、销售、征税、缉私等事务。1940年7月,为了适应战时国家盐务管理之需,川康盐务管理局又分设为川康盐务管理局、川北盐务分局、川东盐务分局,均直属于盐务总局。在全国15个直属局中四川有3个,可见,四川盐业在抗战时期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1940年7月3日,富荣东场为增产赶运给川康盐务管理局的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国沿海主要盐产区相继沦为战区,海盐断于内运,一向以食用海盐为主的西南各省,不得不转而仰赖于川盐。为此,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38年3月明令川盐增产。4月13日,盐务总局给四川盐务管理局发出指令,明确川盐增产计划首先从位于自贡地区的富荣盐场着手,并对一年内增产300万担、增产借款、增产后余盐销售、自流井至重庆运段运盐办法等作出了指示。富荣盐场积极响应,采取起复废井、开凿新井、发放贷款、增加盐灶、改良技术、整修运道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产量,加运盐斤,轰轰烈烈地开展增产赶运运动,承担起供应军需、民食的重任。与之前相比,自贡盐产量有了显著提高。据自贡市档案馆馆藏资料《富荣盐场增产与抗建》记载,1941年,富荣盐场可供推汲的井数由增产前的57口增加到122口,增长了52.8%;月产盐量由增产前的28万余担增加到48万余担,增长了71.4%;每月所产之盐可供4800余万人一月所需,年上缴盐税达11600余万元。随着战事加剧,自贡盐产在全国和四川的比重越来越大,分别由1937年的7.9%和45%上升到1945年的34.7%和60%。1937年至1945年,自贡盐场累计生产食盐达193.9万吨,销售食盐174.9万吨,供应了西南各省、两湖地区、西北部分地区占全国三分之一人口的食盐所需。

    自贡市档案馆精选1938年至1945年间自贡富荣盐场为支援抗战增产赶运食盐的档案,编纂《抗战时期自贡富荣盐场增产赶运档案汇编》(全二册)。本书为第1册,主要选用1938年至1939年间国民政府财政部、四川(川康)盐务管理局、富荣东场、富荣西场等政府部门和盐业管理机构的命令规章、盐商灶户的措施办法等来往公文76件(组),于2020年7月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抗战时期自贡富荣盐场增产赶运档案汇编1》的编纂出版,彰显了自贡民众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拼尽所有的爱国情怀,记录了他们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的积极贡献,同时也为研究自贡战时盐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支撑。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4月22日 总第382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