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百年青春心向党 奋斗永似少年时

作者:杨梓楠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5-05 星期四

编者按

    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从此,中国青年运动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百年来,大批有志青年胸怀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革命浪潮中。“青年者,国之魂也。”青年人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力量,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挥洒着青春热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共青团的建设与成长。从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到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办,再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一代又一代的共青团员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紧紧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而不懈奋斗,谱写了恢宏壮丽的史诗。

    回望百年,青春向党。每一次搏击风浪的天空下,都激荡着青春的旋律;每一个勇毅前行的足迹中,都饱含着奋斗的艰辛。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本报特别推出《百年青春心向党 奋斗永似少年时》专题报道,依托中央档案馆馆藏红色珍档,讲述毛泽东、周恩来与共青团及广大青年的故事,以追寻信仰之光,汇聚奋进之力。

毛泽东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诞生

◎ 杨梓楠

    1936年11月,为适应抗日战争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改造共青团组织。于是,各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建立了青年救国会,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部分地区的青救会组织日渐涣散,已经无法满足广大青年的进步需求,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工作需要有新的奋斗纲领和组织形式。1946年,中共中央决定重新建立青年团组织。1949年4月,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逐步取得胜利,迎着新中国的曙光,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诞生。在这期间,毛泽东一面指挥解放战争,一面关心、指导着青年团的创建工作。

为青年团命名

    1946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提议指出:“中央认为,今天应该成立新的青年积极分子组织,此组织比过去共产青年团更群众化、青年化,政治上接受党的领导,其名称拟定为民主青年团或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各解放区收到文件后,立即按照中央要求,择地试建青年团。

    各地在试建青年团的过程中,团的名称并没有统一。1948年9月2日,东北局致电中共中央和中央青委,报告了东北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的情况。他们在报告中写道:“哈市已有毛泽东青年团员三千人,齐齐哈尔有民主青年联盟盟员一千三百人,安东市有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二百九十人。”毛泽东看过报告后,在报告上批示给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请告东北局,不用‘毛泽东青年团’名称,一律称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几个字下面加上了表示重点的波浪线。9月9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复电东北局:“全国都定名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东北亦应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称,不要用毛泽东青年团名称。”11月1日,东北解放区青年团的名称正式改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此后,各地建立的青年团一律把名称定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48年9月,毛泽东关于不用“毛泽东青年团”,一律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给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的批示。

审定建团文件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于1949年上半年召开全国青年代表大会,成立全国青年联合会,并正式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草案)》,这两份文件均由毛泽东修改、审定后发表。

    1948年12月27日,毛泽东致信给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和中央青委书记冯文彬,“关于青年团的决议和团章已看过。写得简明扼要,完全可用”。同时,“有些修改,请你们再看一下”。两份文件共20页,毛泽东大大小小的修改有近百处,大到一些具体表述,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他都作了详细的审定和完善。在修改《决议》时,毛泽东着重考虑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广泛性问题,他在旁边标注,青年团要“广泛地吸收各民主阶层的青年积极分子入团,以扩大自己的群众性”。在修改《团章》中的“工作”一章时,毛泽东认为,青年不仅要“认识社会发展进程”,还要“认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

1948年12月,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和团章修改问题

给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冯文彬的信。

    通过这些修改,足以见得毛泽东对建团工作的重视与关注。两份文件公开发表后,全国青年备受鼓舞,大大加快了新、老解放区普遍建立青年团基层组织和发展团员工作的开展。

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心系“青年团”一大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1949年4月11日至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战斗英雄,工厂、农村劳动模范,学校学习标兵等,共计340人,他们代表着全国的19万团员。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召开之际,正值渡江战役发起前夕,毛泽东于百忙之中为大会题词:“同各界青年一起,领导他们,加强学习,发展生产。”此外,毛泽东还同朱德一起接见了参会代表。会见这天,他们甚至比代表们到得还要早,大家热烈地鼓掌,请毛泽东发表讲话,朱德却说:“毛主席昨天晚上工作了一宿,到现在还没有休息,是不是让我代表毛主席讲几句,让主席先回去休息吧。”大家深深地被感动了,都喊毛泽东回去休息。在紧张布置渡江作战与指导“和谈”之余,毛泽东仍坚持抽出时间来接见参会代表,充分体现了他对青年团的深切关怀。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通过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章程》,大会选举任弼时为团中央名誉主席,选举冯文彬为团中央书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中国青年运动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敲定团旗式样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结束后,团中央根据参会代表的提议,作出了制定团旗、团徽、团歌的决定,并在1949年5月15日《人民日报》的第一版刊登了《征求团旗、团徽、团歌启事》。此后的一个月中,团中央陆陆续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件团旗设计稿。

    团中央公开陈列了应征的团旗设计稿,广泛征求各方意见。1950年4月,团中央将经过反复筛选后的几件团旗设计稿报送党中央审核。4月28日,毛泽东在审定团旗式样时,选中了国立北平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周令钊的设计稿,并在设计稿上作出批示“同意此式”,刘少奇批示“这个好”,周恩来也在这个图案上批示“同意这个”,并建议将金黄色圆圈及五角星移下一点,置于红旗四分之一的中间。

周令钊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旗的设计稿

    团中央按照中共中央领导的批示,修改团旗式样后,立即发出《关于颁布团旗的决定》。1950年5月3日,《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刊登了《青年团团旗图样及制法》,通告“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黄星周围环绕以黄色圆形圈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团旗由此诞生。团旗诞生的过程,凝聚着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团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第二天,即5月4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四青年节,鲜艳的青年团团旗出现在首都上万名团员组成的游行队伍中,团旗迎风招展,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激荡着青春的旋律。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决议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沿用至今。

“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前行”

——《中国青年》杂志的创立与发展

◎ 徐维维

    在中国有一本杂志,从创立之初便致力服务青年成长。该杂志创刊近百年,历经三次停刊、三次复刊,毛泽东更是先后三次为其题写刊名,它就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   

点燃红色火炬

    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在成立之初,青年团便明确提出“确定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社会主义青年团对于青年学生应从普通的文化宣传进而为主义的宣传,应从一般的学生运动引导青年学生到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为贯彻中共三大的要求,青年团中央于10月20日在上海创立《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以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培养青年的革命人生观为目标。《中国青年》发刊词开篇写道,当时的中国“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唯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中国青年》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要引导一般青年到强健的路上”,“要引导一般青年到切实的路上”。

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第一期封面。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批理论家和团的领导人,如恽代英、邓中夏、张太雷等先后担任《中国青年》的主编,并为其撰稿。《中国青年》如同黑夜里的火炬,引领着无数青年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中国共青团早期领导人任弼时曾这样评价:“这个刊物传播着马列主义思想,组织青年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在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国青年》成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及一部分青年工人所喜爱的刊物,在它的鼓舞教育下,千百万青年投入了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斗争。”

勇立时代潮头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中国青年》在同年10月被迫停刊。1939年4月,为适应抗日战争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承担起培养青年干部和教育广大爱国青年的责任,在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停刊12年的《中国青年》在革命圣地延安复刊,毛泽东首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4月16日,该杂志刊载了朱德的讲话——《青年要学会打仗》,指出“在今天,革命的青年,如果不学会打仗,决不会把中国弄好,革命决不能成功”。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有着一份值得骄傲的作者名单,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张闻天等人都曾为其撰稿。这一时期,《中国青年》紧紧结合抗日战争形势,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参加抗战。

1939年4月16日,《中国青年》复刊创刊号封面。

    在日寇的“扫荡”、国民党当局的封锁下,延安经济十分困难,纸张稀缺。最终,《中国青年》无力出版,于1941年3月第二次停刊。1948年秋,随着革命形势迅速发展。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准备正式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为指导青年工作、青年团正式建立做好思想准备,《中国青年》于12月20日复刊发行。毛泽东第二次为其题写刊名,并为复刊第一期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团中央的号召,宣传马列主义,传播科学知识,引导无数青年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事业中。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现行的刊头即为这一版本。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青年》又一次暂别了读者。1978年,全国各项事业稳步恢复,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简称《五四通知》)。《五四通知》指出:共青团是党团结教育青年一代的核心。做好青少年工作,是关系到革命未来的千秋伟业。《五四通知》充分肯定了“共青团不愧为党的忠实助手,不愧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英勇突击队,不愧为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校”。在此背景下,9月11日,《中国青年》第三次复刊发行。在复刊第一期中,《中国青年》发表了《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等文笔犀利、思想深刻的文章,为青年人思想解放提供了精神食粮。自此,《中国青年》紧扣青年需求,紧跟时代潮流,宣传党的思想主张、推动团的重点工作,引领青年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中国青年》三次停刊、三次复刊,每次蛰伏后,都以更昂扬的姿态出现在青年读者面前,历经挫折依旧初心不改,始终保持红色气质,服务社会。

树立英雄典型

    青年的成长,需要榜样的力量。在共青团的指导下,《中国青年》坚持挖掘英雄事迹,树立青年典型,引领青年成长。

    雷锋精神已深深影响了几代人,而将雷锋精神介绍给全国青年的正是《中国青年》。1963年2月,北京的几家报纸先后报道了雷锋的有关事迹。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中国青年》的编辑们认真思索着如何贯彻好共青团中央的通知,将雷锋事迹更好地介绍给全国青年读者。编辑们想到毛泽东主席一向关心《中国青年》杂志,关心青年成长,所以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出一期学习雷锋同志专辑,并请毛泽东主席题词。

    在编辑们向毛泽东主席提出请求后,毛泽东很快就给他们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发行,由于有毛泽东主席的题词,这一期发行量空前,各地共加印110多万份仍供不应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0余万份。此后,新华通讯社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先后转载了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全国迅速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雷锋精神由此走近青年,走向全国。

    黄继光、邱少云、郝建秀、张海迪……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优秀的青年典型,通过《中国青年》走向亿万读者。几代中国青年从榜样的身上汲取着精神力量,不断成长前行。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百年以来,一直是党忠实的助手和坚强的后备军。《中国青年》作为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始终践行着“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前行”的宗旨,创刊近百年,初心不改。一代代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青年》的激励下,把青春奋斗融入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本版所示档案为中央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4月29日 总第3824期 第二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