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依水而建的世外桃源

——走进仙居高迁村

作者:郭薰璟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5-09 星期一

    历史悠久,人文丰厚。位于仙居县白塔镇境内的高迁村,古建筑群保存完整,透过古宅的旧墙,可以感受到世外桃源的气息。这里是浙江中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被人们称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耕读传家 育忠臣义士

    高迁村原名“高阡”,意为阡陌纵横、良田沃野,后改名为“高迁”,有“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之意。

    高迁村是吴氏聚集地之一。据《仙居吴氏东宅家谱》记载:唐光化年间(898-901),吴全智为躲战乱,从遂昌迁居仙居下砾(今田市镇吴桥村附近)。宋淳熙年间(1174-1189),吴全智的后裔吴椿带领族人定居高迁。

    吴氏家族秉承“耕读传家,文武并举”的传统。历代有科举功名者达425人,其中进士就有60人。《光绪仙居县志》记载:“仙居仕宦虽众,而国史有传者惟吴氏二人,朱氏一人。”“吴氏二人”分别指的是宋代的吴芾和明代的吴时来。《宋史·吴芾传》记载:“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薨,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高宗纳其说……”虽然吴芾仕途坎坷,但一身正气,心系家国苍生。他曾说:“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

    除此之外,吴氏一族还流传着“旦日大施”“雪中遗粟”“岁歉出粟”等故事,激励后辈们多行善举。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吴允昭“尤好博施。岁饥,乡人戏榜其门曰:‘旦日大施。’远近闻之,扶携就食。允昭欣然曰:‘此助吾为善者也。’倾廪以赈,全活甚众”。

七星伴月 营造宜居环境

    高迁村沿月鹿河而建,分为上屋、下屋。该村的水势由南向北,成“川”字格局,道路与水势相随。《吴氏家谱》记载:“此地有遥岭列翠,近水拖蓝,又有七星拱月,环绕村北,碧玉葱葱,地气佳也。”分布于民居中的“七星塘”“七星墩”与河道贯通,集防涝、抗旱等作用为一体。

    在月鹿河以南的上屋旗杆里前有七口池塘,以北斗七星状排列,为“七星塘”;在月鹿河以北的下屋处有七堆土,亦以北斗七星状排列,为“七星墩”。由于“七星塘”“七星墩”与月鹿河遥相呼应,所以人们便将此景称为“七星伴月”。吴氏先祖通过精心设计,把树木、水势等自然环境转化为理想的居住环境,营造了“山为丁,水为财”的格局。

雕栏画栋 道古往韵味

     明朝末年至清咸丰年间,高迁村开始兴建六叶马头四开檐宅院,并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分别是新德堂、里慎堂、省身堂、慎德堂、日新堂、积善堂、余庆堂、旗杆里等,现存11座。每座宅院由前厅、后堂、两厢、走廊、后花园等组成,风貌独特,各有千秋。这些宅院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门窗及雀替上精美的雕刻。雕刻按技法分,有悬雕、透雕、浮雕、圆雕;按内容分,有展现自然山水的、有歌颂美德的、有咏诗明志的等。

    高迁村最东面的宅院是新德堂。明朝末年,由吴洪标、吴树哲父子所建,他们原本要把宅院建成三透九门堂,后因发生火灾烧毁了部分木料,遂修建为二透六门堂。这座宅院为典型的四合院布局,朝向十分讲究,坐北朝南偏东15度。相对清朝建筑的繁细复杂而言,明朝末年的新德堂建筑风格相对简洁,线条更为流畅。

    高迁村的思慎堂曾出过7位武举人。思慎堂的门堂中央摆放有2个石锁,小的重180斤,大的重320斤,传说是武举人练武之物。西厢房的花窗上半部刻有10个“喜”字,有十全十美之意;下半部则刻有象征年年有余的鱼形图案。西侧门的门楣上刻有“凤凰展翅,祥云汇集”的图画,意为“丹凤朝阳”。东侧门的门框上有突出的石雕,由桃子、如意云组合而成,寓意长寿如意。

    高迁村的省身堂由吴熙全所建,他为了让家人要经常反省,恪守美德,遂将宅院取名为“省身堂”。省身堂的特别之处,在于中堂前方屋檐下的两个雀替。中堂的雀替为狮子图案:东边的雄狮足踩一个球,有镇威避邪之意;西边的雌狮抱着一头小狮子,有子孙绵延不断之意。省身堂的侧窗图案设计也十分精巧:最下边雕刻着一只倒挂的蝙蝠,意为“福到”;中间雕刻的鲤鱼和莲子,寓意年年有余、连子连孙;最上面则刻了兰花与龙,借“花”的谐音,有鲤鱼化龙之意。

    从高迁村宅院内的各种雕刻中可以发现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5月6日 总第382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