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档案见证驻村帮扶路

作者:王长伟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5-24 星期二

    在民成村的档案柜里,至今仍保存着一盒盒整齐的档案。这些档案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反映,也是村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见证。

    看着这些档案,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帮扶经历。2016年5月,我作为驻村帮扶干部被选派到粤西北的一个小山村——民城村。说是小山村,其实一点也不小,全村8000多人。其中,贫困户135户450多人。帮扶任务重、生产生活环境差是我初到民城村的感受。随着驻村工作队的到来,昔日安静的村委会也热闹起来。村民们时常询问帮扶政策并给我们提一些建议,但问得最多的还是贫困户的脱贫问题。看着村民期待的目光,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成绩,不能辜负村民们的希望。

建立“一户一档”

    初到民城村,一切都是陌生的。为了尽快熟悉贫困户情况,我们在村干部的协助下手绘地图,标注出贫困户的居住地址。然后,入户收集资料、了解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和主要致贫原因、宣传帮扶政策等。前期,我们的入户走访并不顺利。村里基本是留守老人和儿童,村民白天忙着务农不在家,我们只能利用中午和晚上入户走访。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年人对家里的收入情况以及帮扶政策等并不是很了解,而户主基本都在外地打工。于是,我们就和村干部一起通过电话联系户主,了解情况,争取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原始资料收齐后需要整理归档。作为一名有着档案工作经历的驻村干部,我在整理脱贫攻坚档案时把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资料分成养老、教育、住房、收入、产业等类别分装成卷、有序编码,形成135户“一户一档”的扶贫档案。

    扶贫档案中最重要的就是帮扶记录本。一户一册详细记录了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主要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具体脱贫措施及成效等。每完成一次帮扶就及时记录在小册子上,村民的收入变化一目了然。这本小册子就是村民脱贫致富的真实见证。帮扶记录本一式两份,贫困户一份、帮扶干部一份。一本本册子清晰地记录着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走过的脱贫之路。

改善村容村貌

    民城村有几个自然村地势较高,取水、用水都不方便,每逢夏季用水高峰期就会出现用水荒。村民连日常饮水都不能满足,更不要说发展养殖业了。以往村民们用水仅靠山泉水或者到很远的水源地挑水,既不方便,水质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村里的蓄水池年久失修、管道老化,已无法使用。我们了解情况后实地查看水源、确定线路、协调资金。2018年,驻村工作队为罗蒙、西河等自然村安装了4台饮水设施,解决了村民的饮用水问题,让村民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

    此外,我们还积极协调项目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2017年,工作队投入资金近30万元为民成村主干路和关键位置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极大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路灯照亮了往日寂静的山村,为村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温暖了困难群众的心。

实现“居者有其屋”

    在扶贫档案里有着这样一封特殊的信,那是村民聂绍廉写给驻村干部的感谢信。“谢谢共产党,谢谢你们的帮扶资金,让我能住上新房子。”信中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饱含的是民城村贫困户对帮扶干部的信任和对党的帮扶政策的感恩。

    2016年,工作队上门走访时,聂绍廉家的房子还是泥砖平房,一家人挤在一个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3个孩子都在上小学,平时就在一块破旧木板上写作业,条件十分简陋。聂绍廉夫妇为此感到十分内疚,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工作队详细记录了相关情况,及时帮助聂绍廉申请危房改造指标。在工作队的协调下,聂绍廉一户被纳入2017年的危房改造计划,得到了政府专项危房补助金。像聂绍廉这样的危房改造户,2019年底已经全部完成危房改造,真正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3年的驻村帮扶经历使我对农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初到时的“脏、乱、差”到美丽的新农村,由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到红瓦白墙的砖石房,这些变化反映了村民由贫困到小康“破茧成蝶”的华丽转变。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民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绿树成荫、溪流清澈见底、村道宽阔整洁,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农产品吸引了大批城里人前来休闲购物。

    看到这些变化,我内心无比激动,作为一名曾经的帮扶干部深感成果来之不易。而其间形成的档案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记录和见证,必将为后人所铭记。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我将心存感恩、脚踏实地、勇毅前行,用心守护好脱贫攻坚档案,守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用情讲好中国的脱贫攻坚故事。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5月19日 总第383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