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巴中抗战优抚档案汇编》

劬力优抚全忠义 珍档荟萃慰毅魂

作者:程小莉 夏 敏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7-18 星期一

    2021年7月,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档案馆编纂的《巴中抗战优抚档案汇编》一书,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中收录巴州区档案馆馆藏档案137件,按照“主题-时间”的体例编排,分为优待机构、人事安排、优待政策、兵役概况、案件办理五个部分。从这些珍贵的档案可以看出,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时,巴中人民群情激奋,积极响应征兵号召,全力参与抗战。与此同时,巴中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优抚军人家属的政策,以稳定军心,支援抗战。

《巴中抗战优抚档案汇编》书影

忠勇儿郎 共赴国难

    在抗日战争中,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出川抗战将士达350多万,有64万余人伤亡。面对日寇的入侵,巴中县(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区)军民挺身而出,共赴国难。自1937年至1948年,僻远贫穷的巴中向抗战前线输送了16464名青壮年,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战争各战场。留在家乡的巴中人民则担负起大后方的责任,拥军优属,支援前线,他们与浴血奋战的巴中儿郎一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倾力拥军 携手抗战

    “征兵制度,关系国家安危民族盛衰,至深且巨,乃自抗战军兴,国家需要大量兵员补充,我政府乃决然施行征兵制度。”《巴中抗战优抚档案汇编》收录的《巴中县兵役概况报告》详尽叙述了巴中县征兵的历史及当时国家所处的困境。巴中因地处边陲,自然条件差,人口基数小,又常年遭受干旱等灾难,人口大量流失。在种种困难面前,“各级承办兵役人员,尚能斯体政府征兵重大意旨,相互策励,卒能于万难中,将上峰付与之‘抗战建国首重兵役’之艰巨重任达成”。报告中还概述了巴中儿郎奋勇杀敌、巴中民众倾力拥军的光荣历史。

1947年3月,《巴中县兵役概况报告》(节选)。

    为了让应征将士能全身心投入抗战,巴中出台了多项拥军优属政策,以解出征将士的后顾之忧。

    1938年2月27日,巴中县公布优待抗敌军人家属办法。1939年2月14日,巴中县政府再次作出决定,凡直接参与作战的军人及其直系亲属,全部纳入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的优待范围,享受优待政策。由于巴中出征士兵大多数为农民,在家中是壮劳力,现出征在外,家里留下父母妻子非老即幼,劳动力短缺,一家人只能互相扶持勉强过活。且农民一旦应征,家里无钱雇工,田地无人耕种不免荒芜。此种情形常令身处战场的士兵忧心亲人,如不设法补救,不但会影响士兵的战斗力,也会耽误其家中的农业种植。于是,巴中县成立了优待出征壮丁家属代耕队,要求各保分担出征士兵家属的耕地,并代为耕种。

    1939年1月30日,陆军第四十七军司令部官佐士兵文树森(巴中县人)“出征抗敌历时经年”。他在抗战前线英勇杀敌,无暇顾及远在巴中的亲人。其所在军队根据政府颁布的优待出征抗敌军人家属办法,专门致函巴中县政府,希望对文树森家属予以优待,并请转告县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对出征抗敌官佐士兵等家属给予减免摊派、临时捐款、免服劳役、请求救济等优待政策。巴中县政府收到公函后,立即转送巴中县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办理。

1939年1月30日,四川省巴中县政府关于转送陆军第四十七军出征中尉附员文树森证明书

致县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的公函。

    4月11日,重庆市政府致函巴中县政府,请求核实客籍出征抗敌军人家属情况,因该军人原在其他省市或县区应征入伍,后其家属因避难或其他原因迁居其他市区。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指令,优待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不应以原籍为限,但享受此种权利的家属,应有确实证明,以防止冒认冒领。此令解决了部分不居住在原籍的抗日将士家属的生活困难。

留存珍档 致敬英烈

    《巴中抗战优抚档案汇编》的编纂出版,用档案说话,为研究巴中抗日战争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抗战历史的普及,引导巴中人民正确认知这段历史,唤醒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利用好这些珍贵档案,既是对英烈的致敬,也是对他们最好的追思和告慰。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7月15日 总第385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