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三张图纸

作者:赵青歌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7-28 星期四

    回娘家收拾旧物时,我无意间发现家里存有3张建房图纸。这3张图纸顿时勾起了我的回忆。

1964年土坯房

    最早的一张建房图纸是1964年的,用的是一张发黄的草纸,上面是用铅笔手绘的房屋结构图,线条歪歪扭扭却勾勒出了房屋的大致结构。当时父亲兄弟三个分家,父母分得一块空地,需要自己盖房子。因为当时生活困难,所以只盖了三小间朝东的土坯房,一间堂屋、一间卧室、一间储物。后来父亲又在房子南面的小旮旯儿里搭了一间小厨房。房子很低,身高不到1.7米的父亲站在炕上,脑袋都快顶到椽子了。父亲笑着说他这是“顶天立地”,母亲说那时她已经很知足了,因为日子安稳了。1974年,我便出生在这套狭小低矮的房子里。

    当时不仅房子狭小,院子也十分局促,面积也就30平方米左右,可就这么一个小院也是堆得满满的。院子东北角整齐地码放着我们兄妹五人放学后搂回来的树叶、捡回来的树枝,这是母亲做饭和冬季烧炕取暖的燃料。院子东南角种着两棵榆树。每到春季,树上挂满榆钱,我们便会爬到树上捋榆钱,母亲将榆钱配上玉米面蒸榆钱疙瘩,这么搭配使得普普通通的玉米面也变得“高大上”起来,也算是给勉强果腹的餐食变了变花样。院子的正东墙根儿底下盘着一个鸡窝,养着几只母鸡。每天吃饭时,母鸡就会跑到我们脚下咕咕叫,低头啄食地上的食物残渣,偶尔趁我们不注意还伸长脖子偷啄饭桌上的窝头。每天傍晚从生产队里下工回来,母亲便会将鸡窝里新产下的鸡蛋收起来放在一个小罐子里并用沙土埋起来,到我们兄妹过生日时会煮一枚来吃,其他的则继续攒着,因为那相当于我们一家人的零花钱。

1984年青砖瓦房

    1981年初秋的一天,父母直到半夜才从生产队下工回来,当时我迷迷瞪瞪地听到父母说着什么“散队了”“承包了”“放开了”这些我听不懂的话,但可以明确地听出来他们很兴奋。第二天一大早父母就出门了,说是要分地。后来我才明白那是村里全面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此,全家老少都忙碌起来了。春种秋播、夏收冬藏,每个季节都紧跟农时进行劳作,日子也变得清朗起来。饭桌上不再是一年365天的窝头稀饭,过年过节还能吃上肉馅饺子和白面馒头。父亲在院子里扩建了鸡窝,母亲说如果再能养两头猪就好了,这样过年就可以给孩子们杀猪吃肉了。

    1984年春天,父亲郑重其事地说道:“村委会批准了我们家两处宅基地,我们要建新房子了。”于是,父亲请村里的老工匠绘制了第二张建房草图,据此建起了两套共八大间青砖瓦房。秋天,全家人搬进了新房子,我们兄妹几个有了各自的独立房间,全家人终于不用再挤在一张炕上睡觉了。院子很大,足有两亩地,母亲在院子里开辟出一块菜地,种上了应季蔬菜,搭建了鸡窝,养了20多只鸡。母鸡下的蛋不再只攒着卖钱了,偶尔会炒几枚或做蛋花汤给家人打打牙祭。父亲还围了两个猪圈,一个用来养母猪、一个用来养肥猪,母猪产仔换钱用、肥猪过年吃肉用。我们兄妹几个也渐渐长大,家里还添置了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电器。喜事也接踵而至,大姐出嫁、嫂子进门,二姐、三姐和我也陆续上大学、毕业、结婚,然后又有下一代的出生、成长。这个院子里留下了我们全家人的汗水与收获、辛苦和笑语。

2015年钢筋水泥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哥哥和嫂子也逐渐承担起了家里的重任,他们参加了农民工免费的技能培训,学会了科学养鸡并自建了养鸡厂,他们同千万农民家庭一样,在党的好政策下靠自己的双手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5年,哥哥和嫂子与父母商议翻盖新房。这次家里请人绘制了适合自家个性需要的房屋结构图,并请了专业的施工队,钢筋水泥浇筑的房子结实美观、宽敞明亮。新房里,每个儿女的小家庭都有单独的房间,空调、暖气、卫浴、厨电一应俱全。嫂子在院子里栽种了桃树、核桃树、柿子树,还开辟了花圃。每年春天撒下花种,到了夏天满院子各色小花争奇斗艳好不热闹。2019年,家里接通了天然气,再也不怕做饭时煤气罐中途“罢工”了,冬天采暖再也不用烟熏火燎地烧燃煤小锅炉了。80多岁的母亲也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每天都能与子女们视频通话。母亲常说:“以前就盼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这高门大院这么好,以后还得住啥样的房子?这得感谢共产党啊!”作为一家主妇的嫂子说:“以前家里穷,做饭的时候不知道吃啥,现在富了,做饭还是不知道吃啥;以前种地给国家纳粮,现在种地国家还给补贴;以前农活全凭力气,现在农活全凭科技;以前出门坑坑洼洼,现在出门都是马路;以前柴草满街,现在垃圾定点儿;以前病了扛着、老了等着,现在有医保、养老金。娘,您就健健康康地活着吧,以后咱家还要住更好的房子、过更好的日子!”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从颠沛流离到安居乐业,从食不加肉到美味佳肴,百姓的生活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3次盖房子使我们家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和安全感。3张图纸寥寥几笔勾勒出的不仅是一个家庭从蓬门荜户到碧瓦朱甍的巨大变化,更记录了在党的领导下千家万户从一穷二白到人富家足的伟大变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7月25日 总第386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