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诗路驿站 翰墨飘香

——隐逸在时光中的天台县灵溪村

作者:王典宇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8-09 星期二

古道驿站 盛世新春

    浙江天台山山水神秀,佛宗道源,是“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先后有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等300多位唐代诗人奔赴天台山,留下近千首瑰丽诗篇,故有“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之称。

    位于浙江省中东部的天台县与临海二县毗邻,以三王岭为界,天临古道迤逦逾山而过,是台州、温州等地赴杭进京的重要驿道。三王岭北麓设有驿馆,取名为“灵溪驿”,灵溪驿后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古驿道之一。“灵溪”之名始见于东晋文学家孙绰所作的《游天台山赋》,其文中写道:“过灵溪而一濯,疏烦不想于心胸。”驿馆设有驿丞、驿卒,初为传递公文,官宦皂吏提供酒食粮草、更换驴马车辕之所,后来也为过往的客商提供食宿,是唐代诗人游历出行必经之地,也是诗人生活与创作的重要场所。中唐著名诗人顾况青年时溯剡溪取道临海入天台,暮投灵溪驿。驿馆距天台城不足30里,附近远山烟树,阡陌平畴,层峦叠嶂间赤城山、天台城垣遥遥相望。想到明日即将造访的石桥,于云雾缥缈中深不知处,顾况沉吟道:“此去灵溪不是遥,楼中望见赤城标,不知叠嶂重霞里,更有何人渡石桥。”及至夜阑,朗月高照,风声鹤唳,不绝于耳,顾况从梦中醒来,睡意全无,他复吟道:“灵溪宿处接灵山,窈窕高楼向月闲。夜半鹤声残梦里,犹疑琴曲洞房间。”灵溪美景,吸引各地诗人纷至沓来,唐大中年间(847—860)进士郑巢夜泊驿馆,作诗《泊灵溪馆》和《送灵溪李侍郎》。

    驿馆背枕一溪,是为灵溪。灵溪源出苍山,汇倒溪、欢溪入始丰溪。顾况题诗百年后,唐末天佑(904—907)年间,台州刺史奚承芳于任期弃爵不仕,依馆筑室建村,村与溪同名,为灵溪村。斗转星移,灵溪村已历千余年。

    随着诗路的兴盛,三王岭驿道焕发出勃勃生机,道旁驿站的规模不断壮大,灵溪村的客栈应运而生。店铺鳞次栉比,酒旗迎风飘扬,明末鼎盛时期曾有客栈36家。村因驿兴,灵溪村现已成为天台县东乡最大的古村落,也是闻名遐迩的灵溪社区,共有人口1300多户。灵溪村曾长期作为港南乡、苍南乡政府驻地,同时,它还是周边各村的集市。众人设摊于灵溪村前街与后街两旁,前后街均用鹅卵石铺砌,自北而南,曲折穿村而过,成为民国时期天台东乡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每逢农历初一、初六开集的日子,客商与附近的村民接踵而来,大家沿街交易,人喧车鸣,热闹非凡。

翰墨凝香 耕读传家

    灵溪村素有天台“小邹鲁”的美誉,在灵溪村的历史长空中,曾有8人登进士第。走进灵溪村,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便扑面而来。

    位于村庄入口处右侧的龙山书院,在几棵苍翠挺拔的古樟树的掩映下,分外清幽。书院始建于明代,院子依山取势,院前石阶平整光洁。拾级而上,高大雄伟的白色石门楣上悬挂着一幅匾额,上镌柳体楷书“龙山书院”4个大字。高砌的院墙给书院增添了几分幽深之感。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灵溪学子从这里走上求取功名、报国济世之路。民国5年(1916),村内建造起灵溪小学,之后,书院逐渐被废弃。

    村中房屋的“新三透”结构在建筑风格上看似与普通的三进民居没什么区别,但在二进大门内侧的那座砖砌的惜纸亭,高与肩齐,一面留有圆形小口,上覆打磨平整的石板,让人一见便心生敬意。文字不仅记载和传递信息,它同样显露着一个人的学问、身份与涵养。古人敬畏文字,对于和文字有关的一切事物,他们都怀着由衷的敬意。因此,纸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一种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在灵溪村,废纸不能随意乱弃,路旁看到的纸片,一律都得拾起,放入这座惜纸亭中烧毁。岁月流逝,惜纸亭上粉饰的石灰早已脱落,但小口上精美的砖砌匾额造型,仍可见其主人的深远寄寓。

    村内后塘园的四合院主人奚际亨曾官至清翰林院检讨兼兵部侍郎,他才华横溢,为官清廉,深受乾隆帝的赏识。晚年间,奚际亨回到灵溪村省亲,他并没有带回金银购田置地,而是从怀中掏出一页手写曲谱,曲名为“状元游街”。在我国漫长的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寒门子弟十年苦读,都希望通过科举登第,改变自身的命运,每个学子的心中都有一个状元梦。这个梦,奚际亨年轻时也做过,他现在把这首曲子带回灵溪村,希望村中有朝一日能够出一位状元。

    奚际亨的四合院辟有四条弄堂,回廊穿插,于平凡中匠心独用,门楣上“翰墨凝香”的石匾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书卷气。居仁楼内宅的花园中,读书楼遗世独立,雕梁重檐,用料考究,装饰精美,可见当时灵溪村文风之盛。

古建民居 丰硕非遗

    灵溪村的古桥在天台县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现存古桥四座,都是石拱桥。灵水桥,位于灵溪村南部,横跨灵溪之上,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于清代咸丰年间重修,长28米、宽5.5米、高9米、拱宽18米。灵水桥的规模在天台古桥中首屈一指,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尾的灵济桥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长7.5米、宽3.5米、高5米、拱宽7.5米,也是天台县现存最早的古桥之一。

    松亨公祠,原为奚氏大房祠堂,因整座宗祠的木料均取自一株八人合抱的柏树,故也称“一柏祠”。祠堂由门厅和正厅组成,面宽三间,硬山顶。大殿内的四根木柱,取自那棵柏树干,粗的枝条做了梁与檩,细的则做成了椽,被锯成木板的部分做成了门与窗。工匠在梁枋的门窗上雕刻了飞禽走兽与戏剧人物等。大门的门楣上悬挂着匾额,上书4个墨色大字“松亨公祠”。站在宗祠内部,仿佛置身于一株树的生命中,枝干交错,紧密联结在一起,这也象征着家族成员之间密不可分。

    灵溪村的许多古民居外墙均采用了石窗,极具当地建筑特色。石窗既便于通风采光,又结实耐用,久经岁月摧残而不朽。一些石窗更是运用了“一根藤”制作技艺,镂空雕饰有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内容,上面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草木虫鱼形象逼真,寓意婚姻美满、家庭和睦。

    奚际亨从清宫带回的“状元游街”曲谱,经岁月流传,渐渐在灵溪村演变为一项习俗,即在元宵夜举办状元游街活动,该习俗在当地被认为是耕读文化的一种传承。每年元宵夜,村民在奚氏大宗祠内演完节目,便开始祭拜先祖。随后状元游街的曲调响起,由村民扮演的文状元与武状元,在吹拉弹唱与舞龙舞狮、打拳杂耍队伍的簇拥下,边走边演边奏,在村中街巷缓缓行进。2008年,“状元游街”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台东乡民风彪悍,灵溪村尚武成风,武学人才辈出,村内长期设有武书院与跑马场。奚鸿文,曾任清光绪帝钦点御前侍卫兼銮仪卫事随銮。奚骏声,在北伐战争中曾任陆军第一师副师长,后升任第一师师长。灵溪村以奚家拳名闻当世,奚家拳始创于清代,创始人为奚鸿文,民国时期在天台县广为流传。奚家拳在天台民间拳术基础上整理总结而成,既具民间乡土气息的自由灵活,又有武林宗派的武术套路。奚家拳分徒手拳与武械拳,徒手拳有奚家选、十路潭脚、十二路猴拳、十八路罗汉拳、南罗汉拳、三角拳、十字拳、练步拳、奚式太极拳、狮子小开口等;武械拳有凳花、奚氏武当剑、七星双刀、蜜蜂进洞棒、四路棍、十八路盘龙棍、通天棍、对打棒等。2012年,奚家拳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8月5日 总第386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