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

——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三次“斗胆直陈”

作者:乔咏梅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8-12 星期五

    粟裕是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粟裕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决心投身于中国革命。1927年6月,粟裕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1日,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后在朱德的带领下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从此,粟裕开始了戎马生涯,他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红军英才、抗日先锋、华东主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著功勋。

    粟裕胆识过人、多谋善断、善出奇兵,被称为“常胜将军”,刘伯承也称赞他“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解放战争时期,粟裕曾三次“斗胆直陈”,向中央军委就全军战略和战役方针提出建议,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坚持内线作战方针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确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经过多次谈判,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议,然而,这并不代表着真正和平民主的到来,内战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大地。苏中解放区是整个中国解放区的东南前哨,与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隔江对峙,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蒋介石在苏中解放区南部沿江一带集结了5个整编师约10万人马,大战一触即发。

    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认为,在此阶段,敌人在力量对比上占有很大优势,且在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他们势必会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我军在战争初期应以大块解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解放区人力、物力、政治、军事等优势,利用内线歼敌的有利条件,大量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夺取战争主动权。

    6月中旬,国民党完成了发动全面内战的部署。中共中央分析,“大打”恐难避免,我军应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战胜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争取和平前途。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同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共中央给华中局的电报,指令粟裕、谭震林率华中野战军主力西出津浦线作战。27日,陈毅电令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淮南,执行津浦路蚌浦段作战任务。粟裕接到命令后,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如何执行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以及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粟裕认为,这一场大战对未来战局的发展关系重大,必须做到初战必胜;在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下,关键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断削弱敌人;各战略区和主要作战方向,应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不宜过早作战役性配合;如急于作战役性配合,我军兵力去外线集中决战,则敌人的兵力必作更大集中,对各个战场歼敌极为不利。经过反复权衡,粟裕推断在苏中打一仗再西移更为有利。同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陈毅和华中军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次日,粟裕从江苏海安出发,长途跋涉300余里至淮安向华中分局报告。华中分局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对粟裕的意见表示支持,4人联名于29日向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发去电报,详细分析了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和在淮南作战的利弊。华中分局的电报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于30日复电华中军区,指示部队暂缓调动。此时,蒋介石向南线各解放区发动进攻的情报纷纷传来。

    7月4日,中共中央判断“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之顽可能同时向我进攻。”中央军委毅然决定先在内线作战,并指出:“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在粟裕的指挥下,华中野战军发起“苏中战役”,首战宣泰、再战如南、三战海安、奇袭李堡……从7月13日至8月31日一个半月内,华中野战军连续进行了7次作战,以3万余人打败了国民党军队12万余人,七战七捷,同时首创一次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记录。在战役进程中,粟裕着眼于战争初期的作战要求,综合分析敌我态势、灵活用兵。为保证战斗胜利,他于7月25日、28日和8月5日先后3次向中共中央和陈毅发电,建议将淮南的第五旅调至苏中参战。为表达其郑重的态度,粟裕在8月5日的电文中特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辞,这也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电报中首次使用该措辞。

1946年8月28日,毛泽东起草中央军委致各野战军、各军区首长的电报,推广苏中战役的作战经验。

    苏中战役,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气势,极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必胜的信心,也为我军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战争初期的内线作战方针提供了经验。毛泽东在8月28日为中央军委起草给各野战军、各军区首长的电报中,赞扬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同时指出,“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提出发展战略进攻 改变中原战场态势

    1947年下半年,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国民党军队被迫由“重点进攻”转为“全面防御”,又由“全面防御”转为“重点防御”,主战场则由陕北和山东转移到中原地区。中原战场的胜负,成为交战双方战略指导上关注的焦点。

1948年1月22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提出《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部分)。

    身处战争第一线并且时刻关注战争全局的粟裕,积极探索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敌我战略态势及其发展趋势。1948年1月22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邓小平,阐述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即“子养电”)。粟裕在电报中提出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构想,其核心内容是:在今后一个时期,刘邓、陈粟和陈谢三路大军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粟裕深知这份“子养电”虽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构想,但与中央军委已有的战略决策非常不同。为此,粟裕在电报正式提出之前,已于1947年12月10日完成起草,在继续观察思考了40多天后方才发出。在电报的最后,粟裕用“管见所及,斗胆直陈”的语句,充分表达了自己迫切谏言又唯恐干扰中央决策、格外谨慎的态度。

    粟裕的“子养电”虽引起毛泽东的重视,但经复议后中共中央仍然坚持既定决策。1月27日,粟裕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命其率领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的作战任务,以吸引敌人二三十个旅回防江南,迫使敌人改变集中强大兵力于中原的战略部署,并要求粟裕就渡江南进的时机、地点和方法等问题“熟筹见复”。粟裕看了这个指示,立即意识到中央军委采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为了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以配合我军在中原作战,发展战略进攻。粟裕一面积极执行中央军委指令、做好渡江准备工作,一面则进一步分析、权衡分兵渡江作战和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的利弊。经过4天的缜密思考,粟裕给中央军委回电,提出渡江南进的时机、地点和方法,同时重申自己在“子养电”中的观点和建议。毛泽东在接到粟裕的电报后,特请陈毅一同研究,之后,他们认为还是分兵渡江南进最能调动中原敌人回防。

    但粟裕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他反复权衡两种方案的利弊得失。4月18日,粟裕再次向中央军委提出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留在中原会同华野其他纵队和中原野战军一起打大歼灭战的建议。电文以“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结尾。

    粟裕这一次的“斗胆直陈”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4月21日,中央军委电请陈毅、粟裕前往河北平山,商量下一步的行动。30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在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当即研究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同意华东野战军的3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6月中旬和9月中旬,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其中,豫东战役不仅创造了我军历史上一次战役歼敌9.4万人的空前战绩,更是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为全国战局由战略进攻发展为战略决战作出重要贡献。济南战役仅用了8天8夜就取得了胜利,全歼守敌10万多人,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对于粟裕这次的“斗胆直陈”,周恩来评价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曾说,淮海战役是粟裕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提出来的,“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在战争形势错综复杂、不甚明朗的关键时刻,粟裕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审慎分析战局战况,勇于担当,一再“斗胆直陈”,展现出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和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崇高品格。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仍然心系国家安危和军队建设,在保卫祖国和人民军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及军事科学研究中作出创造性贡献。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央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8月12日 总第3869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