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流淌在档案里的扶贫故事

作者:王琼瑶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8-19 星期五

    前不久,湖北省档案馆接收了一批具有特殊意义的档案。它们是2015年7月至2021年9月湖北省档案馆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三桥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期间形成的档案。这批档案共计73盒、1752件,包括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联系卡、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增收统计表、驻村工作民情日志、工作队员入户走访照片等。

    工作闲暇之余,我仔细翻阅这些档案,内心很受触动。档案悄然无声,而我心中早已波澜起伏。一份份扶贫文件、一张张明细表格、一批批产业项目,都是三桥村扶贫工作的原始凭证。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这批档案是湖北省档案馆驻村扶贫工作队历经六七年时间,深入贫困一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档案人力量的真实记录,是三桥村发展变化,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的最好佐证。

医疗救助兜底 低保户主动申请退保

    三桥村位于八岭山镇东北角,共有农户530户,人口1700多人,是省级贫困村。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摸底统计表显示,全村贫困户总数为80户,共186人,人均年收入额仅为4936元。其中,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60户。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难题,成为省档案馆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头等大事。

    2009年,三桥村村民张某的女儿被查出患有重病,后经过治疗,花费近百万元。巨额的医疗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沉重的经济压力使得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外孙女多次想辍学打工。

    2014年,村民张某家庭被纳入低保户。随着大病救助等一系列医疗健康扶贫政策的落实,有效缓解了他家里的经济困难,清除了脱贫路上的最大“拦路虎”,女婿便安心外出务工,每月收入达7000元。张某的外孙女也不再因母亲的治疗费而分心,2017年从医学院毕业,实现了自己的医生梦。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17年底,村民张某家庭被列入当年的脱贫名单。从2020年三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通过外出务工、种植、耕种补贴、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村民张某家庭的年收入已达到14.23万元。

    “是党和政府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让我们享受多项扶贫政策。如今,我女儿的身体情况稳定,女婿和外孙女的收入都不错,全家人越来越有干劲了,得把惠民政策留给更需要的人!”面对越来越有盼头的生活,村民张某主动申请取消了低保户名额。

    与村民张某家庭一样,三桥村许多因病致贫的家庭也享受了大病救助等医疗健康扶贫政策,极大缓解了贫困群众看不起病、住不起院、吃不起药的难题。2017年至2020年,三桥村医疗健康扶贫政策落实统计表显示,4年间获得大病救助基金资助的贫困家庭达81户218人次,发放救助金额近20万元。

教育扶贫“及时雨”浇灌学子“梦想花”

    翻阅档案,其中一张照片深深吸引了我。照片中,一群孩子身穿漂亮鲜艳的衣服在庆祝“金色童年 飞扬梦想”主题活动。舞台上,他们手捧奖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9年儿童节前夕,湖北省档案馆驻村扶贫工作队首次为三桥村王场小学25名品学兼优的孩子发放“兰台奖学金”。“兰台奖学金”是湖北省档案馆驻村扶贫工作队推出的教育助学政策。此外,还有“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助学启智”基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读子女交通补助等各项教育扶贫政策都被记录在册。

    2010年,王某的父亲突发疾病不幸离世。年仅9岁的王某一夜之间成了单亲孩子。全家仅靠王某的母亲在工厂务工的微薄收入度日。不久,王某的爷爷患病,整个家庭顿时陷入困境。

    2017年,王某考入荆州市工业学校。扶贫先扶智。为使王某顺利完成学业,村“两委”将其纳入教育扶贫政策资助范围。从“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扶贫助学补助花名册可以看出,王某每年获得教育补助5000元,加上中等职业学校国家教育补助和免收学杂费政策的落实,共计7000元,保证了其在读书期间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如今,王某学有所成,掌握了汽车维修技术,通过努力工作为家庭分担了经济压力。随着王某的成长成才,常年笼罩在生活阴霾中的一家逐渐有了生活斗志。在湖北省档案馆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结对帮扶下,这家人还发展起庭院土鸡养殖等以增加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湖北省档案馆驻村扶贫工作队始终把三桥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2017年至2022年三桥村教育资助统计表显示,自“助学启智”基金和“兰台奖学金”设立以来,共资助贫困户子女106人,落实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的帮扶政策,让贫困学子的求学梦想变成现实。

20余次走访慰问暖心窝

    翻阅2015年至2021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走访慰问统计表和资助统计表,我注意到村民罗某的名字出现的次数最多。他是湖北省档案馆驻村扶贫工作队重点关注的帮扶对象。

    原来,年过七旬的罗某是三桥村唯一的五保户,早年因为生产劳动事故导致右下肢残疾,加上家里贫困,一直未娶妻生子。1991年,因支持南水北调移民工程,罗某随弟弟一家搬迁至三桥村生活。考虑到罗某年龄大、劳动能力逐渐减弱,又无子女赡养照顾,2015年,村“两委”将其纳入五保户。

    “这些年,国家给我的生活补助、移民补助、残疾补助和慰问金等共计8万余元,这对我们贫困群众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切实感受到温暖的罗某,把党的扶贫政策称为“雪中送炭”,在个人脱贫经历自述中道出了许多贫困群众的心声。“通过危房改造,我现在住的房子宽敞明亮,家中添置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真心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近年来,湖北省档案馆驻村扶贫工作队共走访慰问罗某20余次,在新春佳节送去米面粮油,炎炎夏日送去凉席风扇,寒冬腊月送去御寒棉被……带给他亲人般的温暖和关爱。如今,罗某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2020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与洪涝灾害的影响交织叠加,但“脱贫攻坚一天也不能耽搁”是湖北省档案馆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不变的信念。“2020年4月13日,从武汉返回村里,我们走访了3个贫困户家庭,为他们送去口罩等防护物资,询问近期生活上的困难……”在扶贫工作队队长李慧学的民情日记里,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一件件档案道不尽扶贫工作队员的辛勤付出和村民们的生活点滴,却成为探寻他们生活变化和精神面貌的最好媒介。掩卷遐想,一个田富人美、水清树绿、道路通达、鸡犬相闻的小村庄浮现在我的脑海。三桥村的脱贫致富梦映照了荆楚大地自北到南、由西向东4800多个贫困村努力摆脱贫困的奋斗历程,是贫困村走上幸福小康路的一个缩影。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伴随着乡村振兴画卷的徐徐展开,三桥村村民的幸福指数必将节节攀升。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8月18日 总第387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