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洄溜探幽

作者:张 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8-25 星期四

    洄溜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三十里铺镇的一个千年古村落。在一次外出参加培训时得以一睹芳颜。

    洄溜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她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因商成市,依偎在美丽的沙颍河畔。便捷的水运让洄溜逐渐成为南北货运的码头,也是黄淮平原上为数不多的货物集散地。清乾隆年间,洄溜开始设集镇,并由此兴旺。编印于1987年的《安徽省阜阳县地名录》记载,洄溜乡位于阜阳城东南17.3公里处,北隔颍河与袁寨镇和北照乡相望,东、南与颍上、阜南两县交界。乡政府驻洄溜集。明代时此地名为“洄窝溜”,因此处颍河水急流洄旋而得名。1948年设洄溜乡,1952年建洄溜镇,1956年并入袁寨区,1957年撤并,1961年置洄溜人民公社。1969年并入三十里铺公社,1979年建区划社时,从三十里铺公社分出,再置洄溜公社,属袁寨区。1983年改称洄溜乡。

    去洄溜的那天阳光正好、不媚不燥,颍河如练、温柔环绕。这个古老的村落以一种独特的魔力吸引着我,让我急切地去探知它的悠远过往,触摸它沉淀在岁月中的荣华与沧桑。

    过洄溜民族居委会约200米,右拐进入一个小巷,不远处,3条并排的、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出现在眼前,当地人称其为“石条街”,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是洄溜现存最古老的记忆之一。石条街已被废弃,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上镌刻着历史的年轮,静静述说着曾经的繁华与没落。两边的房屋大多只剩残垣断瓦、破败不堪,贴着“此处危房、不能居住”的字样。据说在鼎盛时期,3条青石板铺就的街巷里商铺林立,算上道路两旁的大户宅院,有房屋近千间,皆为砖瓦构造。大户的院落则采用多重叠院围合式建筑群落,高脊飞檐、粉墙青瓦,既有北方民居的庄重大气,又有江南建筑的灵动精致。残存的房屋依然可以让我们管窥历史的印迹、轻触岁月的脉搏。街边的刘家祠堂是阜阳首批历史建筑,刘家大院曾有房屋数十间,算得上是集上响当当的名门大户。走过路边一间房屋,无大门,入室处即有一个2米多长、1米多高,用灰砖砌成的台子,形似今天的吧台。推测这里曾是商铺,这台子就是柜台了,不知道这里曾经营过多少人家的柴米油盐。类似的房屋还有很多,可以想见当年商贸的繁忙之景。商业的兴盛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一间小屋的外墙上挂着一块黑底的牌子,上面是泛金的字:“洄溜集百年铁匠铺”。随着传统手工艺的日渐衰败,这百年的铁匠铺早已年久失修,风光不再,剩下的只有几根摇摇欲坠的木柱和倾斜的墙壁,这里的主人怕也早已转作他行了。以前这条街上还活跃着银匠、铜匠等各类匠人,只是随着时光的消失都已不见。

    游走在青石板上,历史的点点滴滴就这样琐碎而朴素地被勾勒描绘、串联起来,让我面前浮现出百年前老街的一幕幕:店铺林立的街巷,琳琅满目的货物,熙熙攘攘、穿梭往来的商客,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铁匠铺里大锤小锤敲打的叮当声,远处戏台上婉转咿呀的唱曲声,更有从街边那口300余年的古井中取水洗浴的顾客,整理着微湿的发髻,摆脱了一身疲惫,轻松地走出浴池。当我走到石条街的尽头,回首身后空空的街巷时,却并未感到物是人非的悲凉。门前屋后,遍地的鸡冠花、爆竹红开得绚烂夺目,或有南瓜丝瓜青蔓缠绕、丝丝相连,告诉人们曾经的喧嚣并未远去,这里依旧生机盎然。

    洄溜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历史。走出石条街,去看老街西面的一所建于1785年的洄溜清真古寺。地处黄河与长江之间的淮河流域,随着战乱和人口的不断迁移,这里成为黄河与长江流域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前沿。许多外地人在此落户扎根,文化风俗逐渐融合,也使洄溜成为如今的一个民族居委会,5700多人口的村里少数民族人口占了一大半,在村中处处可见不同的民族风俗彼此交融、和谐共处。

    清真寺门口有两道半圆形拱门,拱门上是宽宽的屋檐,门向内缩,外门正中用汉字写着“清真寺”,两边雕刻着形似莲花和蝙蝠的花纹,极为精致细腻。里面一道院门,院门屋檐周边环绕着石刻的鸟兽,门两边分别雕刻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八个大字。院中极为干净整洁,正中有一间房屋,形如大殿。正房后面有一望月楼,两层,古朴端庄,也是清朝时期的建筑,后经数次修缮,基本保留原来的面貌,下有狭长的拱门,上面是小小的、圆圆的窗户,极具民族特色。作为洄溜地标性建筑,登临望月楼,洄溜美景便可尽收眼底。

    随着古老集镇蓬勃兴起的自然少不了美食。美食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是最能寄托乡愁乡情的。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洄溜有四宝:咸黄牛肉、烙子绿豆饼、沙缸豆芽、地锅豆腐皮(豆腐)。”据介绍,这4种食物是采用最纯正的原料、最原始的工艺制作而成,有着极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可惜这四宝并没有做成规模、发展成产业,只是在私人小作坊中生产,也只能在当地的早市中买到。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洄溜民族居委会的带头人对洄溜的未来发展作出了许多规划和设想:推动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发挥当地的古迹、红色记忆以及美食等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小镇、旅游品牌,因地制宜寻求发展。

    沿着洄溜的街道缓缓独行,几乎家家户户的墙上都画着花草图案,上前一看,多是梅兰竹菊,还配有相应的诗句,想来这也是村中推崇的和打造的文化与精神。

    洄溜探幽只得匆匆半日,自是游兴未尽,却也让我期待着与她的再次相逢,更盼望着在不远的将来,千年的洄溜在乡村振兴中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8月22日 总第387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