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1945年浙东长亭盐场的“摩擦性失业”

作者:陈君静 来亚文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9-02 星期五

    “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导致一部分人在换工作或者等换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失业现象。“摩擦性失业”在我国历史上并不罕见,现存象山海洋盐业档案中便记录了1945年长亭盐场发生的“摩擦性失业”。长亭盐场职工的失业问题并非个例,而是抗战时期浙东地区盐场的一个缩影,这与当时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

被迫裁员 职工生活难以为继

    长亭盐场的产盐区主要分布在宁海县、三门县,曾因其产盐区零星分散、产盐成本较高、质量较差且产量较少等问题,长亭盐场于1936年被浙江省列为计划裁撤的盐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东地区遭到日军封锁,战略资源日渐紧缺。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长亭盐场逐渐复苏。1941年宁绍战役后,宁波地区的产盐区受到严重影响,原位于象山县石浦镇的玉泉场公署被迫迁至台州,而位于宁海县的长亭盐场东部产盐区也被日军侵占,使得长亭盐场产盐量大幅降低。1942年6月18日,长亭盐场公署遭到日军袭击,公署建筑、库存、现金、档案等全遭焚毁,以致盐场秩序大乱。次年,长亭盐场东乡场务分所因产区沦陷,奉令撤销。

    1944年8月,日军攻占金华等地,长亭盐场的内运销路严重受阻。此时,国民党中央财政部下令随盐附征每斤10元的国民党军副食费,进而导致盐价激增、私盐泛滥,这使得本就运销困难的长亭盐场雪上加霜。1945年2月,盐专卖停办,改征盐税,仍以“民制、官收、官运、商销”原则办理。同年,宁海盐务支局被裁撤,其业务归长亭盐场兼办。迫于政策与机构的大幅调整,长亭盐场展开了裁员工作。

    1945年7月6日,一份题为《催报遣散人员情形由》的文件中记载:“长亭场览查章令紧缩该场会计员张德宏等十三员,应自六月一日起予以遣散,经令饬遵迄,今为时已久,尤未据遵办具报,现以章令催报甚急,仰将遣散情形连同各该员品绩一并克日报凭核对,切毋再延为要。”

    其中提到的13位公务人员(后来又追加一位,共14位),便是长亭盐场此次决定遣散的员工。在此前统计的公务人员名单中,长亭盐场共有41人(不含盐工、挑工等各类工人),仅这一次便遣散了近三分之一,可见其裁员率之高。

    上述文件中提到的遣散人员品绩表,在档案中亦有收录。表中对这13位公务人员的学识、能力和品绩均有评价,分别为“优良”“平常”和“劣”。具体依据什么标准给出评价结果,已经不得而知,但其中名叫吴本、颜伯衡的两位职工,3项标准皆被评为“优良”,竟然也在遣散之列,可见此次裁员实为无奈之举。

《长亭场遣散人员品绩表》

    名列遣散表中的温岭人卢云鹏,时年46岁。从1944年长亭盐场统计在职公务人员家庭状况登记表中的内容来看,卢云鹏家共有4口人,其个人工资为全家的唯一经济来源。卢云鹏年收入总计约2.6万元,但其家庭总支出约为3万元。据卢云鹏所述,“按月入不敷出,祗以竭力节约弥补,维持艰困”。在通货膨胀严重、物价大幅上涨的1945年,这次失业对他的家庭而言,无疑是毁灭性打击。另一位年仅28岁的象山人许传长,同样是其家中唯一有工作的成员。许传长育有3子1女,宁绍战役后,他家的房产被日军侵占,幸而家中尚有5亩农田,除工资收入外,耕种所得亦能贴补家用,故其每年的总收入约有6.4万元,基本能满足这个6口之家每年的生活费与子女教育费。但这次失业,导致许传长全家仅能依靠种地度日,生活入不敷出。

剑拔弩张 职工愤然提出申诉

    抗战胜利前夕,由于日军的持续封锁和严重的通货膨胀,被遣散的职员及其家庭温饱都成了问题,面对“摩擦性失业”,大家都难以接受。虽然遣散命令在5月份便已下达,直到8月17日,仍有“卓腾高、许传长、张德宏三员未缴服务证及证章”,其中年仅31岁的会计员张德宏更是在3个月内多次向上级提出申诉。

    5月29日,张德宏收到遣散通知后,便向上级申请说明其被遣散的原因。直到7月17日,他仍然未收到答复。因此,张德宏再次提交申请:“长亭场公署钧鉴,查德宏前于五月二十九日签请释示遣散疑义报告一件,当奉长人(172)号指令饬知,已转请核示在案,迄今时逾一月有半,尚未奉到明令释示,当此米珠薪桂之时,长此久待,枵腹难存,事迫不得已,理合具文呈请鉴核,迅赐核示祗遵。前会计员张德宏叩。”

    张德宏对被遣散的理由不认同,以及一再向上级的申诉,最终引发了一场争端。1945年5月7日,《宁绍台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长亭盐场前场长沈熊及会计张德宏搁压盐本营私的新闻。这则新闻后被证实是虚构的,但长亭盐场在“遣散人员品绩表”中仍将张德宏的品绩评为“劣”。而在张德宏提出申诉后,7月15日,《东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盐税每斤加五十元后两浙盐的问题》的文章,文中仍有“长亭盐场职工会顷告发长亭盐场前场长沈熊及会计张德宏搁压盐工盐价,营私剥削盐工”等相关内容。因此,张德宏于30日再次提出申诉,他认为该文是盐场职工会对他的诬告,请求上级彻查,并要求“批示资遣原因”。8月8日,长亭盐场公署发文称,“张德宏因动用公款放债图利案”尚未结案,令其“随传随到”;11日,盐场公署再次批复,称张德宏“放债图利”一事,查其经手账簿的程序不够规范,“显有情弊”,同时查出张德宏曾经“利用职权溢领旅费”,令其“从速缴还本场归账”。13日,张德宏撰文申辩,认为他自5月提出申诉以来,截至8月,却只得到一份不公正的答复。“惟其原因,是否系受经办人从中故意留难”。张德宏认为,“所谓挪用公款,在制度层面根本无法实施”。于是,他申请将此案移送当地司法机关公开侦办。最终,张德宏挪用公款案并未得到证实,《东南日报》等报刊也予以更正,盐场公署只令其退还证件和多领的旅费。

    张德宏案是被遣散职工对长亭盐场的一次抗议,前后共持续了3个月。因无收入来源,且未得到遣散费,张德宏在申诉过程中一度“枵腹待命”,但最终仍未改变被遣散的结局。在张德宏等待上级批复期间,日本于8月15日无条件投降。16日的一份紧急代电中称:“敌已投降,全面复员立待实施。”此外,据另一份文件记载,次月,“遣散人员姚成玮等分别以抗战胜利全面复员,请顾怜抗战期间含辛茹苦之微劳,恩准复职”。在长亭盐场5月份被遣散的人员中,有一部分职工因此得到复员。曾经品绩表中被评价为“劣”的职工,在复职表中被改为了“平常”;曾经的“平常”被改为了“优良”。然而,张德宏却不在复员的名单之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8月26日 总第3875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