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守护黄河安澜

——1958年山东军民抗洪抢险的故事

作者:特邀撰稿人 孙 斌 刘一枞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9-19 星期一

    黄河安澜,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从先秦开始,治理黄河一直是历代安民兴邦的大事,但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战胜过多次特大洪水在黄河治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1958年6月26日,山东省抗旱防汛指挥部印发的

《1958年黄河、内河分洪准备和补偿计划的通知》(部分)。山东省档案馆藏

    1958年6月26日,山东省抗旱防汛指挥部印发了《1958年黄河、内河分洪准备和补偿计划的通知》:“今年黄河防汛的要求,仍是保证百年一遇的洪水(秦厂25000秒公方)不决口、不改道;对超过现有工程能力的各类洪水都要有准备、有对策……”7月初,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普降大雨,随即山东省抗旱防汛指挥部紧急动员全省党政军民,逐段检查堤防险工,迅速投入防汛、防涝的战斗中。

    7月14日,黄河下游流域出现险情后,时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王化云主持了这次抗洪抢险工作。17日凌晨,王化云接到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处副处长的报告:“夜间,雨、水情发生重大变化,三花间和伊、洛、沁河普降大暴雨,基本在100毫米以上。”他感到情况严重,当即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水文处水情科科长根据干支流来水情况及天气情况,推算出河南花园口站洪峰流量可能超过2万立方米每秒。按照防洪预案,可以启用下游左岸的北金堤滞洪区。当时,北金堤滞洪区内有100万人,200多万亩耕地,如果分洪这些百姓会失去家园和土地;不分洪,堤防一旦溃决,将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两难之际,王化云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提出了考虑两方面情况、做好两手准备的决策。随后,河南省抗旱防汛指挥部、山东省抗旱防汛指挥部接到通知:要做好分洪准备,以防万一;同时加强防御,争取不分洪。当晚,王化云等人收到“伊河、洛河、沁河和三门峡以下干流区间雨势减弱,花园口站洪水开始上涨”的消息,洪水是否继续上涨,急待水文站进一步的观测报告。据水情科科长回忆:“那时,测验设施相对落后。测一次要七八个小时,而且很危险,花园口有一位叫刘金才的测工,曾被激浪打翻到船下,钻出来后继续测验,非常勇敢。”

    7月18日晨,花园口水位开始回落。花园口以上地区降雨已转为小雨或阵雨,和预报基本吻合。王化云当机立断,提出不分洪、充分利用河道排泄洪水的意见。第二天,洪峰进入山东境内,沿黄河地区的110万军民上堤防御。由于山东河段较窄,导致有的险工出现洪水漫顶。尤其是东平湖,浪越堤而过,十分危急。在这紧急时刻,当地军民积极加修东平湖堤和东阿县以下临黄大堤,一夜之间,加修子埝600余公里。随后,安山湖堤段新修子埝出现坍塌。抗洪战士站在堤前,手挽手铸成一道人墙,抵挡风浪冲击,誓与大堤共存亡。经过19个小时的艰苦奋战,安山湖堤段新修子埝终于保住了。

    7月22日,齐河县许坊大堤中部突然发生漏洞。齐河县指挥部收到消息后,迅速组织千余人奋力抢堵,大家不惧危险,跳入水中抢堵洞口,反复数次才将洞口完全堵住。第二天,济南老徐庄又连续发现3个漏洞,3500人连续抢堵8个小时才使大堤脱险。抢险期间,山东境内发生各种险情1290余次,像济南老徐庄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豪迈口号响彻抗洪现场。大堤上,白天人山人海,夜间灯火通明。公路上,运送物料的车辆排成长龙,交警沿线疏导。为了能让消息及时传达,博兴县广播局、物资局、邮电局全力出动,让各指挥点通上电话,各防汛屋通上广播。修筑堤坝时,石料紧缺,山东一家工厂便推倒院墙作为石料运至现场;为保障夜间用电,有的工厂更是把发电机拉到大堤附近。

    在抗洪抢险最紧张的日子里,党中央和全国各地的人民给予了山东省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援。短短几天里,不仅从各地运来麻袋、蒲包、草袋,还赶运了大批物资。7月27日,千里黄河大堤两岸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经过200多万豫、鲁两省干部群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顽强奋战,控制住了各类险情,防止洪水漫溢,避免了使用北金堤滞洪区可能造成的损失。当日,《大众日报》发表题为《欢呼胜利,再接再厉,准备战胜黄河更大洪水》的社论,指出“由于各级党政机关的坚强领导和书记挂帅,全民动员,以及四面八方的大力支援,经过百万防汛大军历时九昼夜的英勇顽强的战斗,……黄河全线已宣告战胜空前未有的特大洪水……”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9月16日 总第388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