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41年家庭小账本 记录时代大变迁

作者:黄 敏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9-21 星期三

    沈怀德是湖北省崇阳县清水村的一位农民。从1981年开始,他坚持每天记账,大到数千元收入,小到一分钱支出,笔笔有记录,本本有总结。41年的时间里,他记录了41本家庭小账本。从最初记账时家庭负债25元,到现在拥有两栋平房,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如今,沈怀德的家庭账本被湖北省档案馆收藏。账本记录着41年来沈怀德的家庭变化,也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卖米步行几十里 肩膀磨出大血泡

    清水村青山绿水、竹木葱茏、风景秀丽。一天,我和同事来到沈怀德的家中为他录制口述档案。

    老沈笑着将我们迎进屋内,一边带着我们看宽敞的房屋、新买的农具、喂养的鸽子,一边向我们介绍着家里的情况。屋里屋外转了一大圈后,我们开始围坐在院里攀谈起来。

    老沈告诉我们,沈家几代人都有记账的习惯。他曾是生产队的会计。1981年8月17日,他的父亲考虑到两个儿子都成了家,便把全部积蓄一分为二,给了沈怀德和他的弟弟,每人10.6元。老沈说:“我从分家立户的那天开始记账,并下决心记清楚一分一厘收支过好日子。”

    翻开沈怀德的家庭账本,事无巨细的记录让我们啧啧称羡。从1981年开始,老沈详细记录了家庭的所有收入(农业、务工、农机、惠民、人情等)和支出(农业、人情、服装、医疗、水费、电费、学杂费等)。大到几千元的家电,小到1分钱的冰棍儿,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每个农历年份记一个账本,从大年初一记到大年三十,到了年底,老沈还要算收支总账。

    开始记账的第一年,老沈的家庭总收入只有461元,但是支出却有486元,欠了25元外债。20世纪80年代,村里推行分田到户政策后,沈怀德一家分到了3.84亩旱田、4.71亩水田。解决了温饱后,增加收入成了全家人的头等大事。回忆往事,老沈说:“那时,我们的日子苦啊,基本没有收入,只有口粮。只要粮食有结余,我就肩担步行到县城去卖米,有时卖不出去,我还得守到天黑再挑回来。那时村里没有直达县城的公路,来回一趟几十里路程,肩膀都被磨出一个个大血泡。”

    没有收入,就只能千方百计省钱。当年,老沈用3.5元“淘”了一口铁锅,后来连买个锅盖都舍不得花钱,于是便用水泥按照锅口的大小制作了一个锅盖将就着用。谈起这些,老沈的孙辈们都无法想象。

党的政策好 百姓干劲足

    沈怀德的账本上的数字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跨越。1981年,老沈上缴农业税6元,2000年涨至2037元,到了2004年当地减免农业税,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

    老沈喜笑颜开地说:“取消农业税对我们农民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大家奔走相告,欢天喜地,称赞共产党的政策好。这是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大好事。”

    沈怀德不仅勤劳肯干,还聪明智慧。200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崇阳一带盛产红薯,老沈敏锐捕捉到发展先机,陆续购买了红薯清洗机、红薯粉碎机、稻谷脱粒机等农机具,每个农机具都享受了国家补贴。

    老沈高兴地说:“这些机器不仅提高了我自家的农业生产效率,还让我在业余时间帮乡邻搞农料加工,又给家庭增添了一笔额外收入。近几年,我每年的农机加工收入都有5000元以上,这都是得益于党的好政策!”

    除此之外,沈怀德还有其他收入。在沈家两栋漂亮宽敞的平房旁边,他专门修建了一栋小直筒楼用于养鸽子。起初,他只养了12只鸽子,后来鸽子慢慢繁殖,现在已经有200多只了。“我现在养鸽子很有名气,很多县城里的人直接到我家来收购鸽子,我都不用出门销售。”老沈笑着说。

家庭小账目 时代大变化

    40年斗转星移,农民生活翻天覆地。沈怀德家庭账本里记录的衣食住行小账目,无一不展现着农民生活的大变化。从烧柴到用上沼气,再到用上液化气;从在人畜共饮的堰塘取水,到1995年有了水井,再到2009年自来水管道的架设、2017年调整新的取水地……“虽然燃油费、水费、电费等开支的出现,意味着要花钱的地方多了,但也提醒着我,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沈怀德掰着手指头为我们细数起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里烧柴做饭,一个人炒菜,一个人烧柴,费时又费力。2007年,国家为农户建起了沼气池。2008年,农户家家用上了液化气,方便又省事。

    以前家里人口多、负担重,逢年过节才能买肉吃,孩子们都争抢着吃。现在,家里的肉多到吃不完,老沈又专门花几千元买了一个大冰柜。

    10多年前,老沈家里还在用大锅烧水,花几个小时烧好几锅水,一家人轮流洗澡。如今,家里早已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电热水器,两个热水器交替使用,方便省钱又节能环保。前几年,家里还安装了空调,炎炎夏日,老沈和老伴儿就在空调房里看电视、聊天。

    1990年,老沈家的土屋年久失修快要塌了。第二年,他下决心建起了前排的6间大平房。2004年、2008年经过两次补建,如今前排平房有230平方米,后排平房有260平方米,完全容得下子女和孙辈10余人同时居住。如今,他的子女们还在县城买了房。

    20世纪80年代以前,村民去县城要翻过十字岭山,全是肩挑步行,来回路上要花四五个小时。再加上卖货、办事的时间,基本需要1天时间。2010年以后,从县城开辟了新路到村里,村村通公路也修好了,村里人骑着摩托车20多分钟就能到县城。如今,老沈的儿女们都买了车,逢年过节家门口的场院里停满了小汽车。

    谈起义务教育,老沈更是深感变化之大。他说:“我家儿女多,学费负担重。那时,我经常找亲戚和乡邻借钱,几个孩子勉强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九年教育。到了我的孙辈这一代,读小学、初中的学费全免,上学还配有营养餐,每天都发面包和牛奶,娃娃们真是幸福啊!”

    最让老沈感慨的是医保惠民和扶贫政策。从2006年开始,他的两个儿子和老伴相继生病,家庭医疗费用开销较大。老沈心里焦急难安。乡镇了解了老沈家的实际情况后,把他的两个儿子都纳入了低保户。老沈也被村里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医保、扶贫补助等政策。

    老沈说:“以前我们农村人生病了,都不敢去医院。现在有医保政策兜底,我们感觉更有保障了。党和国家的政策真好,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看病难的大问题。”

    通过这些年的辛勤劳作,老沈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家庭账本记录着家庭收入的逐年变化。1995年,老沈成了“万元户”,家里年收入首次过万元。2007年首次过5万元,2018年首次超过10万元。如今,年近七旬的沈怀德与老伴儿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这是他们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美事儿。而这些美事儿,正一件件发生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

    录制口述档案的最后,沈怀德动情地对我们说:“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让我们这代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时代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9月19日 总第388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