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作者:王 立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9-23 星期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曾经的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小山村,却因一支部队的进驻,一次改编而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进攻受挫,起义军濒临溃散

    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总结教训时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为了创建一支人民军队,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但是,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已走向低潮,反动军事力量在各处都大大超过革命力量,起义部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敌人疯狂反扑,损失很大。在原定计划严重受挫的情况下,起义军急切需要作出抉择:继续执行中共中央原来的决定进攻长沙,还是实行退却?如果坚持攻打长沙,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客观情况下,只会导致全军覆没。而选择退却,就会被扣上“逃跑”的罪名。

    危急时刻,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原有部署,下令各路起义部队停止进攻,先退到浏阳文家市集中。1927年9月19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在总指挥卢德铭等人支持下,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放弃进攻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第二天清晨,毛泽东在里仁学校操场上向起义军宣布改变行动方向的决定。他满怀信心地说:“现代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有枪杆子才能打倒反动派。这次武装起义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这个讲话,大大鼓舞了刚刚受到严重挫折的起义军的士气。

    前进的道路找到了,然而,此后的行军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险情。起义军转兵南下后,国民党当局调动大量反动军队四处围追堵截,起义部队一路艰苦战斗,伤亡很大,就连总指挥卢德铭也为了掩护后卫部队撤退而英勇牺牲,年仅23岁。另外,连续行军,长途跋涉,有些人因为怕艰苦不辞而别,加之疟疾流行,病员增多,一些人掉了队,少数伤病员因缺医少药死在路上。参加秋收起义的谭政后来撰文讲述了这段历史:“自从长寿街战斗失败以后,湖南的敌人,拼命地跟着我们后面追赶,总想把我们这些革命种子,一下弄个精光。没有经过锻炼的‘小娃娃’,哪容易经得起这样的风波?弄得病的病,死的死,累的累,怕的怕,情绪非常不好。真像打了几十个败仗一样。”屋漏偏逢连夜雨,起义军领导层内部也发生了严重的问题。起义部队军事长官余洒度(时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自恃“位高权重”,从不把毛泽东任书记的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放在眼里,与毛泽东多次发生严重争执。一开始,因为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坚决支持前委,对他还有约束作用。卢德铭牺牲后,他和前委分歧越来越严重,多次制造内部矛盾。这些问题不解决,部队的战斗力就无法保持,很难继续前进。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这支不足千人的秋收起义余部已经走到溃散的边缘。

    起义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三湾的。9月29日,部队翻过山口,来到永新县三湾村。三湾村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当时,追敌暂时被摆脱,部队就在村里住了5天,这是起义军自秋收起义以来第一次得到从容休整的机会。进村的当晚,毛泽东在“泰和祥”杂货铺召开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现状及解决的办法,决定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调查思考,毛泽东找到团结队伍的“药方”

    三湾改编不是毛泽东心血来潮的一次试验,而是经过充分调研和深思熟虑的一次创造性尝试。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谈到了三湾改编的缘由。他说:“我观察到这支队伍在战斗中有不听指挥、纪律松懈、不会做群众工作的现象。有的人还有旧军队的不良习气,乱拿群众的东西。”“另外,还有官兵关系不平等,缺乏民主空气等问题。”那时官兵逃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下级军官到普通士兵,见面就问走不走,在这支队伍里战斗过的赖毅后来回忆说,“那时,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竟然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那时抓逃兵,处理的办法,一是枪毙,二是鞭刑。有一次在树林里休息时,师长余洒度又在枪毙逃兵,毛泽东知道后立即赶往查看,发现还有十几个士兵光着上身被捆绑着,身上满是道道鞭痕。毛泽东马上制止了这种行为,他对余洒度等人说:“难道没有别的办法来制止逃兵吗?为什么非要用枪毙和鞭打的办法?”毛泽东不仅要求马上释放这些逃兵,还交代对这些被鞭打的逃兵要按伤病员对待。

    此后的行军路上,毛泽东通过调查发现,起义军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与其自身的组成有很大关系。秋收起义部队中,从旧军队分化出来的官兵和农民占很大一部分,当时,队伍主要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为骨干从国民党军分化出来的部队;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浏阳两县的起义农民。以起义农民为主体且成分较为复杂的这支工农革命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首先他们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战斗频繁失利,部队天天在山沟里面转,一些官兵不理解,也看不到革命前途和希望,产生了悲观情绪;其次是很多官兵本想在部队当兵可以养家糊口,但没想到这个部队不仅没有军饷,甚至连饭都吃不饱;最后,很多战士还觉得起义军和国民党的部队没有两样,都存在打骂战士、枪毙逃兵等情况。

    在调查中,毛泽东也发现了一个令他感到振奋的情况,那就是有一个连队基本没有逃兵,通过了解发现,主要原因在于这个连队有十几位共产党员,他们发挥了榜样作用,凝聚了人心,团结了士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引起了毛泽东的深刻思索。他认识到,没有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这些弊端存在的根本原因。只有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灌输到基层士兵中去,使士兵在思想上组织上接受党的统一领导,才能真正地把士兵团结起来,打造成一支战无不胜的革命军队。

大刀阔斧,支部建在连上

    三湾改编首先是整顿组织,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曾经担任过红四军营连党代表和前委委员的当事人熊寿祺曾撰文回忆:“主席在三湾息军数日,将部队整编为一个团,实际只有一、三两个营,此时他以党的中央委员的资格领导军队,同时他就在三湾开始改造军队。”熊寿祺提到的改编后的这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由陈浩担任,因余洒度这时对起义悲观失望、灰心丧气了,实际上取消了他对军队的指挥权,第一团下辖一、三两个营,还有特务连、卫生队、军官队、辎重队各一个,共有700多支枪。因部队缩编,一些多余的军官、干部被编入军官队。其中,有些人在一连串的挫折面前,在这危险艰苦的斗争面前灰心动摇起来,如果不能迅速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不利军心稳定。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特别宣布按照自愿的原则,官兵们愿留则留,愿走的发给路费,并希望他们回到家乡要坚持革命,将来愿意回来还欢迎。整顿后留下来的是经过战斗和艰苦环境考验的坚定的革命者,人数虽然少了,但精悍、团结得多了。

    三湾改编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明确规定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自由,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从管理军队伙食到监督长官,可以充分参加对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官兵一致,民主监督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后来回忆,三湾改编后,官兵生活也一个样,除了作战指挥权以外,不分上下。他举例说,那时医疗条件十分有限,仅有的一点药,长官都让战士用,战士们流着眼泪留给长官用,双方都坚决不肯用。这种官兵关系,比亲兄弟还要亲、还要真。

1929年9月1日,陈毅关于毛泽东、朱德红军党务情况给中央的报告(部分)。

    三湾改编还有一项最广为人知、影响最为深远的举措,那就是明确了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早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我党就在自己掌握的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但是,无论南昌起义部队还是最初的秋收起义部队,党的组织——支部都是设在团一级,即以团为单位建立支部,而在军队的基层组织连队一级都没有党的组织。这样,就使得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谈不上影响士兵。三湾改编时,毛泽东总结了这个教训,独创性地提出在部队各级都应设立党的组织。班、排设有党的小组,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立党代表,并担任党的支部书记,专门做党的工作,做士兵的政治思想工作,指导士兵开展群众工作。整个部队处于前委的领导之下,从而,奠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础,建构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组织体系。1929年9月1日,陈毅在关于毛泽东、朱德红军情况给中央的报告中介绍了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军南移,途中进行“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等情况。陈毅认为“连上成立支部的作用非常大。因每一连可以担任一方面的任务,一个支部恰可以应付这个任务”,“党的基础在连支部上面,军队力量也寄托在上面”。

1951年7月23日,谭政撰写的《三湾改编》(部分)。

    多年后,谭政的《三湾改编》一文写道,到达三湾的第二天,师长余洒度集合部队讲话,“现在人员减少了,部队要缩编,从一个师改编为一个团;一个团还不足,改编为两个营……”部队情绪低落,“大家都瞪着眼睛,痴呆似的望着他,非常难过”。关键时刻,毛泽东站了出来。他没有其他人那种悲观情绪,而是一脸兴奋之色。毛泽东站在队前,一手叉腰,一手举起,兴奋地讲道:“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冷炮,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他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止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起义出来的,一个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他一百。我们现在有这样几百人的队伍,还怕什么!?……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这些话,在部队处境艰难、不少人情绪消沉的情况下是很能鼓舞人心的。在继续行军途中人们纷纷议论:“毛委员不怕,我们还怕什么?”“贺龙两把菜刀能够起家,我们几百人还不能起家吗?”

    经过三湾改编,新的氛围在起义军中形成,部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位连长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我们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地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压迫;同志之间亦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支部建在连上”,将一支成分复杂的旧军队改造成为有革命理想的人民子弟兵,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总结:“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支经过三湾改编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犹如浴火重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并最终在全中国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央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9月23日 总第3887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