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光影追忆“天堑飞虹”

——20世纪60年代,南京长江大桥建造中的艰辛与辉煌

作者:特邀撰稿人 葛 霞 肖 静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0-17 星期一

    南京素有“长江锁钥,南北枢纽”之称,而长江自古以来被视为天然屏障,在天堑上建一座大桥一直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为实现长江两岸铁路、公路的直接通达,1956年,国务院批准铁道部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勘测设计,从而拉开了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序幕。195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1960年1月18日,日后被誉为“天堑飞虹”的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内外交困中勇闯难关

    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可谓坎坷不断、困难重重。在工程开工之前,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带走所有资料和图纸,断供已预定的桥梁钢。他们认为离开了苏联人的支持,中国就无法建成南京长江大桥。中共中央决定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通过自行设计、施工完成大桥的建设。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成为建造大桥的指导思想。在南京长江大桥工程建设中,建设者们遇到了许多从未经历过的技术难题,有些在文献资料中也查不到解决方案。他们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采取边学、边干、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用试验来解决一个个出现的新问题。南京长江大桥技术上的一些新发展、新创造,大都是由技术人员首先提出设计方案,领导讨论通过后,工人们具体实施完成的。在实施过程中,大家又会对原设计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当时十分重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他们在技术方面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支持。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紧密协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确保了南京长江大桥工程的质量。

    1960年初,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党委提出用“三级一条龙运动会”的形式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三级”就是班组(分队)、桥处和局(指挥部);“一条龙”就是从上而下同时开展;“运动会”就是人人献计献策搞革新,人人动手实现这些建议。通过这种形式,仅1960年,工程建设者们提出的建议就有15441条,其中实现的有2073条,有较大价值的有151条。如二桥处一队酒远义工班在大型管柱接桩中,创造性地采用螺栓与扳手配套,对接时在法兰盘上安装4个临时尖头销子的接桩方法,使接桩由原来8小时接1根缩短到24分钟接1根,大大加快了下层管柱的安装进度。钢筋班实现钢筋整直自动化,使工效有了明显提高。三队发明了万能打桩机6吨单打锤气门杆开关,使原来由人工拉气门变为自动化。机修厂发明的卷板机,工效比原来提高了10倍。四桥处基地队组织“攻关”活动,1个月就实现了22项革新,提前7天完成预应力梁的生产任务……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不仅提高了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对减轻体力劳动强度,改善生产条件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水深流急处屡创佳绩

    南京长江大桥地处长江下游,水深流急,这给桥梁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当桥墩基础确定位置时,建设者们曾在南岸做过一个试验墩,试验了4种管柱基础:第一种是3米的普通管柱基础;第二种是3.6米的普通管柱基础;第三种是3.6米的预应力管柱基础;第四种是3.6米的钢管柱基础。这4种管柱基础都顺利下到岩盘。除1号墩外(1号墩墩位经过钻探,百米以下达不到岩盘,因此不能采用管柱基础,只能采用沉井整体下沉方案),其余桥墩分别采用了这4种管柱基础。1号墩为重型混凝土沉井基础,2号墩、3号墩为钢沉井加管柱基础,4号墩至7号墩为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基础,8号墩、9号墩为钢板桩围堰管柱基础。这些施工方法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且都是经过不断研究、试验才获得成功的。

    在桥墩水下作业中,使用普通潜水设备,一般只能下潜到45米以内,而南京长江大桥桥墩施工的下潜深度要超过60米。潜水工们和海军潜水员一同进行了减压舱减压与携带氦气、氧气深潜等多项试验,最终获得成功,这在当时是一个奇迹。“水下尖兵”胡宝玲和潜水工们,总结了以往水下作业的经验教训,将有关设备和操作方法加以改进:把每块15千克重的铅饼改为18千克,每只潜水鞋亦由9千克改为12千克,把下潜速度改为每分钟25米至35米。经过反复试验。1963年初,他们终于突破深潜纪录,下潜69米至71米,创造了用压缩空气普通潜水设备进行深潜的奇迹,为我国潜水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工程建设历时9年,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先行通车。沿着南京长江大桥,一列火车拉着7节车厢从江岸南边开向浦口区。火车轰隆隆驶过大桥,欢呼声响彻长江水面。同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也顺利通车。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终成现实。南京长江大桥成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特大型桥梁,成为南京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共和国一个时代的辉煌写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江苏省档案馆供图

1968年9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铁路通车典礼。

技术人员对工人们进行施工流程辅导

技术工人对铁路维梁下弦结钣进行喷焊的场景

“水下尖兵”胡宝玲(中)完成水下作业后探出水面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9月30日 总第389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