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难忘抗美援朝峥嵘岁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兵薛传文的往事记忆

作者:张 涛 特邀撰稿人 姜云路 王小燕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0-21 星期五

    现已89岁高龄的薛传文,是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他1933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泗阳县,1949年入伍,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0师。1952年,薛传文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地文艺尖兵,多次获得部队表彰。1955年复员返乡后,薛传文仍然坚持创作,笔耕不辍,后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

薛传文 姜云路 摄

乐声激昂响战壕

1952年赴朝前夕,薛传文(第二排左一)与全班战友合影。

    1952年秋天的一个下午,瓦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鸭绿江边的一座高台上,临时搭起的出征会场,军旗猎猎,迎风招展,庄严肃静。薛传文和战友们精神抖擞,身扛背包,整齐列队。部队首长宣读了入朝命令,并提出行军纪律和注意事项。宣誓仪式上,薛传文和战友们举起拳头,面向祖国和人民庄严承诺。

    入朝后,为丰富战地文化生活,鼓舞战士们的斗志,薛传文以部队开饭时所敲的铁钟为素材,创作出鼓词《美造铁钟》。美造铁钟即碰到美军扔到我军阵地却没有发生爆炸的炸弹时,战士们会把哑弹拆开,用其中的炸药去炸坑道,而外壳铁皮则被挂起来,每当部队开饭或遇上集体活动时,便把它当作钟来敲。

1953年2月18日,《火线报》刊登鼓词《美造铁钟》。

    鼓词《美造铁钟》很快在《火线报》上发表,并受到战士们的追捧,还在军中获得创作一等奖,薛传文因此被调入军部文工团。之后,他又创作出《平凡的人》《一幅刺绣——十四朵鲜花》《这儿是我们战斗过的地方》等文艺作品。其中,由薛传文作词、战友田万铮谱曲的《这儿是我们战斗过的地方》一经发布,便在战场上流传开来,这首斗志昂扬的战地之歌深受将士们的喜爱。

    1953年3月初,薛传文随军部文工团,带着军首长给全体指战员的慰问信和慰问品,冒着敌人的炮火,踏着冰雪奔赴上甘岭阵地。前沿主峰的大坑道里挤满了人,薛传文和战友把军首长的慰问信送到战士们的手中,并进行了小型慰问演出,战士们对每个节目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之后,薛传文在采访中了解到第24军72师215团1连班长邱耳林带领战友消灭敌人一个排,奋勇夺回阵地的英雄事迹。1953年3月5日,邱耳林带领1个组的成员对敌人发起反击,在迅速夺下1个山头,歼灭守敌后,又连续打退敌人4次反扑。小组成员在战斗中伤亡惨重,邱耳林也身受重伤。但他仍顽强坚持,孤身作战1个多小时,打退敌人3次反扑,歼敌50余人。战后,他荣立一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薛传文以邱耳林的事迹为原型,创作出鼓词《英雄邱耳林》。

    为了给战士们鼓劲,薛传文不顾生命危险,紧跟运输队员,趁着夜色,冒着枪林弹雨来到坑道最前线,将鼓词《英雄邱耳林》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读给战士们听。坑道上空敌机、大炮狂轰滥炸,但战士们满怀激情,热血澎湃,现场爆发出他们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向邱耳林学习!”“誓死夺回阵地!”“为祖国争光!”

战地宣传鼓士气

    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打响,薛传文所在的文工团也参与了此次战斗。13日,文工团成员被分成若干小组,有的小组到医院帮助做伤病员的护理工作;有的小组到点位做宣传鼓动;有的小组在兵站帮助搬运弹药给养,薛传文所在的小组被安排到宣传鼓动站。

    那天晚上,雨下得很大,志愿军3个军坚守在数十公里长的战线上,同时发起反击。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夜,部队不断往前方推进,所占领的阵地也不断扩大。薛传文所在的第24军负责攻打注字洞南山、杏亭西山这两个山头。战斗愈发激烈,战士们伤亡极其惨重。薛传文和战友一边开展宣传工作,高喊“是英雄是好汉咱们战场见”“朝鲜松树根连根,中朝人民心连心”等口号,一边帮助照料伤员。前线伤员一下来,小组同志即刻上前慰问、喂水、递绷带等。

    薛传文等人的宣传工作有力地鼓舞了前线将士,给他们带去温暖、抚平伤痛,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力量。“保家卫国过江东,抗美援朝战斾红。立马桥头回首望,家乡远在夕阳中。”朝鲜战场的峥嵘岁月,也成为薛传文军旅生涯及漫漫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印记。

    1955年复员回到老家泗阳后,薛传文先后在泗阳县淮海剧团和县文化馆任专职编剧,创作出大戏、小戏、曲艺等文艺作品数百件。在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创作评选”活动中,薛传文创作的小戏《十里香》荣获金奖。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多年来,薛传文初心不改,始终致力于艺术创作,其编辑出版的《无悔青春细柳营》和《无悔平生结戏缘》两部个人作品集,表达了他对抗美援朝那段枪林弹雨岁月的怀念和对“梨园”生活的热爱。

    文中所示档案为江苏省泗阳县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0月21日 总第3897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