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言商仍向儒”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中记载的张謇

作者:特邀撰稿人 朱 江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2-12 星期一

    1895年,清末状元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虽然他投身商海,但其本质上还是一位儒者,其经营实业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1917年1月20日,张謇在给友人钱九皋的祝寿诗《寿钱翁七十》中写有一句“言商仍向儒”,道出了他的追求和志向。近日,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集中反映了张謇艰苦创业的历程,以及他从一位传统士绅到一名领时代风气的企业家的转变。

张謇

沪通航线 架起档案“回家”之路

    1953年,美国地理学家罗兹·墨菲在《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里写道:“上海,连同它在近百年发展的格局,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上海的南京路,则是上海社会发展的一个焦点。1953年8月前的某一天,10多只沉重的箱子从位于南京路虹庙东侧保安坊的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4楼搬了下来,被一路运至黄浦江边的大达码头。大达码头位于十六铺码头与老太平码头之间,是张謇与宁波商人李云书等人于1904年发起建造的,当时这里地处华界,张謇依托大达码头设立的大达轮步公司,开辟了上海通往南通、扬州等地的航线,便利了苏中沿江地区与上海的联系,更寄托了张謇“务冀华商多占一分势力,即使洋商少扩一处范围”的愿景。

    这被运至大达码头的10多只箱子里装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机器物料,而是档案。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大生纱厂创办初期形成的档案。而此次运送档案也是已经撤销的公私合营大生第一、第三纺织公司上海联合事务所职员所做的善后事宜之一。在筹建大生纱厂初期的1896年,张謇就在上海设立了大生公所(之后多次改名,统称大生沪所),作为大生纱厂的驻沪办事机构。鉴于当时的南通毫无工业基础,创办企业所需的设备、资金、人才、信息等,都要依赖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上海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按照《海关十年报告(1912—1921)》中的说法,“上海一直紧随着遍及全球每个角落的现代世界经济的消长盛衰而上下起伏”。大生沪所就像一个转换器,把上海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逐步吸收后再传递到南通,在南通的现代化探索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发行的股票及存根

    大生沪所是1930年10月底迁址于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4楼的,一直到1953年撤销。在这里,它目睹了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也迎来了1945年抗战的最后胜利,更见证了1949年解放军攻占上海后露宿街头的真实场景。作为大生企业系统的枢纽,大生沪所形成和保管了基本反映大生系统产生和发展的档案,这也是现保存于南通市档案馆的大生档案的主体。大生档案是张謇及其创业团队,以及他们的事业继承者,在兴办实业、倡导教育、捐资公益事业等方面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这些珍贵的档案也是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探索早期现代化实践的真实写照。

1897年,大生纱厂在上海经营活动的收支账(部分)。

1898年大生纱厂送银回单(部分)

    这批被运往南通的大生档案,沿着当年张謇开辟的大达轮步公司沪、通之间的航线,抵达天生港大达轮步码头。我们可以从张謇的日本友人内藤湖南在《燕山楚水》中的描述,体验轮船行驶到南通江面旅客的感受。内藤湖南从上海坐船去湖北汉口,凌晨2点左右出发,“早上走到甲板上,但见江流宽阔无际,偶尔看到绿树烟色,时而露出树梢,时而露出枝干,靠这些才能推测长江的宽窄。在前行方向的右方,烟霭中依稀看到些山影,用望远镜细看,果然如此。查询地图,觉得应该是狼山。再往前走一点,看到两个山峰变成三个,又变成四个,其中的一个上边有塔,由此证明我的推测没有错”。

    看到狼山,再溯江而上10多公里,便可抵达天生港大达轮步码头。这里不仅是南通的重要港口,更是南通自开商埠的配套设施,附近的江海关分关的钟楼则是南通开拓进取和开放胸襟的象征。天生港距离唐家闸(即大生纱厂所在地)已经不远,这里也是张謇强国富民梦开始的地方。当年,本着“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张謇筹办的大生纱厂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代表企业,它也标志着南通地区工业革命的开端。通过这连接天生港和唐家闸的水道,或者港闸公路,这批珍贵的大生档案终于“回家”了。

“舍生饲虎” 由绅入商创办纱厂

    大生纱厂是中国及东亚棉纺业萌芽期的龙头企业。而张謇1897年起草的大生纱厂《厂约》中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成为中国档案事业史的重要一页。《厂约》中明确了银钱总帐房为大生纱厂档案管理的责任部门,这得益于他曾经当过幕僚,且熟谙档案管理之道。在档案意识强烈的张謇规划之下,大生纱厂留下了中国早期民族工业企业最为丰富的档案。

    在近万卷大生档案中,“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这205卷档案,内容涵盖了1896年至1907年间大生纱厂股份制运作、建造厂房、设备安装、设立驻沪事务所、建立分厂、聘请外国工程师和法律顾问、发展现代教育和公益事业等事项。万事开头难,大生纱厂不仅是张謇创办的第一家企业,也是他所有事业的发轫与依托。

    张謇晚年在其《啬翁自编年谱》里,曾回顾了自己下海经商的过程。1895年,他接到张之洞委任其在通州办厂时,开始并没有马上答应下来,曾踌躇多日。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尊士抑商,商人的社会地位处于“士农工商”之末。在张謇兴办大生纱厂之前,尽管已经有一些士绅参与了企业的创办和经营,但是整体的社会观念并没太大的改变。

    反复思忖之后,张謇认为,书生的毛病在于喜欢坐而论道,习惯空发议论。因此,世人看轻书生,而书生则清高自负。但国家要从贫弱走向富强,根基在于教育。张謇明白,兴办教育既需要行政资源,又需要财力支撑,尽管那些当官的和有钱的不足与谋,与他们也无共同志趣,但如果想发展教育,得先投身实业获取资金,就不得不跟这些人打交道。于是,权衡之下,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张謇抱着“舍生饲虎”的心态开始创业。

    大生纱厂的筹办,标志着张謇迈出了由绅入商最为关键的一步。尽管在他创办大生纱厂之前也有投身实业的士绅,但是像张謇有状元的头衔和翰林院修撰地位者却是罕有的。大生纱厂投产后获得成功,并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对于当时社会观念的转变作用非同寻常。有了大生纱厂盈利作基础,张謇得以在南通渐次兴办教育和公益事业,惠及乡里。南通早期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这也给他带来了声望,使其能够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大生纱厂的成功创办与运营,是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智慧与世界先进技术、企业组织形式相结合的成果。大生纱厂采用股份制形式筹集资金,是中国股份制企业初创期的代表。大生纱厂严格按照通行的国际商业惯例从事经营,张謇1906年聘请英籍律师哈华托为大生纱厂的法律顾问,顾问事项包括“商量事件、备办事件、陪从议事及写信案牍”,这说明大生企业包括签订合同在内的商务活动都是经过律师把关的。

    由于当时的南通毫无现代工业的基础,缺乏专业人员,张謇就从上海聘请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籍工程师汤姆斯。

    汤姆斯负责装配大生纱厂全部纺纱机器。同时,他还应邀作为厂房建设的监理,在技术上保障了大生纱厂顺利开车。因此,大生纱厂给予汤姆斯优渥的待遇。除了工资外,他往来于通沪之间的旅费、寄往英国的邮资也由大生纱厂支付。至于伙食,更是充分满足其要求,大生纱厂为他采购了牛肉、羊肉、牛油、牛乳、荷兰水、雪茄烟等物品,可谓礼遇有加,这也是对其精湛技术和勤勉态度的应有回报。多年后,张謇也一直没有忘记汤姆斯为大生纱厂所作的贡献。1923年9月,张謇儿子张孝若作为北洋政府的欧美实业考察专使,率领考察团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去了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临行前,张謇嘱托张孝若带上他的一封信、一张照片和一本《南通风景》,到英国的时候去专门拜访汤姆斯,可见其二人情谊深厚。

福泽社会 强国富民担当责任

    大生档案1953年从上海运到南通后,在大生纱厂进行了初步分类整理和重新装箱。1960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对部分大生档案进行了整理,拟写案卷题名,编制档号,并对每卷档案的内容作了简要说明,共整理成1203卷。

    1962年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蔡暹和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祁龙威、姚能等人到访南通,与时任南通市副市长曹从坡商谈,建议由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师生利用假期时间,来南通整理大生档案,编成资料,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个提议虽没有得以落实,但曹从坡提出,把大生档案集中到南通市档案馆。

    同年3月,鉴于大生纱厂缺乏良好的保管条件,在曹从坡的主持下,存放在大生纱厂的大生档案首先移交至南通市档案馆;5月,其余暂存上海的大生档案也运回南通,直接入藏南通市档案馆,这两次档案进馆,奠定了大生档案的基本内容框架。从此,大生档案也从企业的资产转化为社会的共同记忆。20世纪80年代初,南通市档案馆再次启动大生档案整理工作,到90年代初基本完成,并开始对外提供利用。

    “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是第一批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其价值历久弥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田彤曾系统查阅过这批档案,这次受聘担任南通市档案馆《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申报工作顾问,他认为“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的价值由生产领域扩展至社会领域,极具独特性。张謇以《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精髓,将纱厂定名为“大生”,并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教育、实业和慈善三者有机发展。他先后开办通州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南通新育婴堂等;创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博物苑——南通博物苑,树立起南通城市近代化的重要标志物。随着产业布局的铺开,南通开启了“工农商业互补、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市近代化、乡村市镇化的进程,大生纱厂助力社会事业,为近代人才的培养培根铸魂。张謇等创业先驱汲取西方经济管理经验,在企业实践中构建出具有超越时代特性的经济管理架构,又以创新与福泽社会,诠释了企业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世界记忆亚太委员会评委的眼中,大生纱厂开辟了一条融入全球潮流的道路,即企业家不能仅仅追求利润,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张謇的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灵魂就是社会责任,这也是“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的世界意义之所在。张謇的企业家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1896—1907)”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是挖掘档案内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一次良好契机。

    文中所示档案为南通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2月9日 总第391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