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后人民欢庆古城新生的照片时,笔者的眼前就会出现侯绍裘、汪伯乐等烈士,他们带着岁月的风霜和欣慰的笑容从历史的长廊中走来……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百年间,多少往事沉寂在泛黄的卷宗里,多少名字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然而那些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牺牲的共产党人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苏州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教育档案和张氏家族档案,记述了著名教育家张冀牖创办乐益女子中学校(以下简称“乐益女中”)的往事。也正是在这所学校里,侯绍裘等人建立起中共苏州独立支部,这里的点点星火引领着一代又一代苏州儿女不懈奋斗。
乐益女子中学校 苏州市档案馆藏
乐观进取 裨益社会
清同治十一年(1872),淮军将领张树声以军功卓著,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与苏州产生交集。在苏州期间,他与江苏布政使应宝时修复了毁于战火的沧浪亭和其中的五百名贤祠,以及如今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之一——宝带桥,保护了苏州古典园林和历史文化遗存,并撰写了《重修沧浪亭记》《宝带桥碑记》。
1911年,张树声的孙子张冀牖从安徽合肥迁到上海,但他很快厌倦了大上海的繁华与浮躁,喜欢上了苏州相对宁静的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1918年,张冀牖带着全家定居苏州,从此在吴门安居乐业,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的儿女们在寿宁弄的一座花园公馆里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苏州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是历史上著名的状元之乡。张冀牖结交了一批苏州教育界的朋友,激发了他兴学育人的想法。张冀牖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吴研因、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杨卫玉、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周勖成等教育界人士作为发起人,独资创办乐益女中,以“适应社会之需要,而为求高等教育之阶梯”为宗旨,“蓄志办女学,助长女权”,“为民族社会切实服务”。张冀牖撰写校歌歌词:“乐土是吴中,开化早,文明隆。泰伯虞仲,孝友仁让,化俗久成风。宅校斯土,讲肄弦咏,多士乐融融;愿吾同校,益人益己,与世近大同。”乐益,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张冀牖认为,女性唯有提高自身的文化程度,才能立足于社会,并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为了将乐益女中办成一流的学校,频频拜访马相伯、蔡元培、吴研因等教育家,参观沪上名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聘请名师,以提升办学水平。
1921年,乐益女中在憩桥巷正式开学,次年,迁入王府基(今体育场路)新校舍。新校舍占地20余亩,建有教室、宿舍两座大楼,另有平房32间、操场1座,并购置了理化教学仪器、钢琴、图书、运动器械等。学校初具规模后,张冀牖聘请张一麐、费树蔚、王季玉、汪鼎丞等著名士绅、教育家,以及吴研因、周勖成等原发起人为校董,组成校董会。乐益女中成为基础设施良好、教学设备齐全、组织架构完备的女校。
20世纪20年代,张冀牖(前排左一)带领乐益女子中学校部分师生赴江苏常熟远足留影。 苏州市档案馆藏
张冀牖散家财办学校的行为,引起思想保守的亲族们的嘲笑,说他浪费自家的钱财培养别人家的女儿,是个傻子。这看似是经济问题,实则是社会责任意识问题,张冀牖的眼界与境界显然比他的族人们高出许多。其实,张冀牖同样重视家中儿女们的教育,他的四女六子均接受过高等教育,除四女儿自幼过继给合肥的亲族外,其余3个女儿都送到乐益女中读书。1927年,张冀牖的长女张元和进入上海大夏大学文学院读书;次女张允和、三女张兆和成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公学预科读书的女学生,之后张允和转到上海光华大学读书;四女张充和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读书。张家四姐妹才貌双全,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说,谁娶了她们就是一辈子的福气。张家四姐妹的恋情被人们津津乐道,张元和嫁给昆曲家顾传玠,张允和嫁给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张兆和嫁给作家沈从文,张充和嫁给汉学家傅汉思。张冀牖的儿子们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东京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巴黎音乐学院等高校,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独立支部 革命先声
近代苏州女子教育较为发达,20世纪初期已有竹荫、英华、景海、振华、慧灵等女校,然而乐益女中因侯绍裘、叶天底等中共地下党员的加盟,风气有别于其他学校。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使其能自谋正当的职业,享受高尚的艺术生活。乐益女中的这种教育方式,犹如一股春风,充满着青春的、革命的活力,激发了年轻学子的蓬勃朝气与社会责任意识。
1924年秋,叶天底受中共党组织委派,赴苏州开展革命活动,他应聘到乐益女中担任美术教员。次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爆发,随后全国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热潮,叶天底、许金元、秦邦宪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苏州各界声援上海工人罢工。乐益女中停课10天,师生们走上街头,广泛开展宣传和募捐活动,张冀牖也积极参与了这一爱国行动。乐益女中的师生们在学校搭台演戏,连演3天,叶天底为她们画了舞台布景。元和、允和、兆和、宗和、寅和、定和六姐弟参加了演出,所有费用全部由张冀牖承担。据当时《申报》报道,在苏州各界捐款中,乐益女中捐助最多。苏州学界募集银元6000元,工商各界也踊跃捐款,共计2万余元捐款全部寄往上海总工会。因罢工活动已经结束,上海方面退回余款,苏州遂用这笔钱修筑了紧靠乐益女中的一条小路,并命名为“五卅路”。这次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行动,激发了苏州工人、学生的革命热情与斗志,为日后我党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1924年江浙军阀混战之际,乐益女中曾临时搬到上海,松江景贤女子中学也因战事暂借乐益女中校舍上课。张冀牖旁听过松江景贤女子中学校务主任侯绍裘的课,深感其思想先进,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遂于第二年暑假专程赴松江聘请侯绍裘担任乐益女中校务主任,侯绍裘欣然接受。其时,侯绍裘还身负重要任务,那就是成立中共苏州地方党组织。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侯绍裘邀请共产党员张闻天,共青团员张世瑜、徐诚美等人到乐益女中任教,壮大革命力量,以革命思想熏陶青年学子。九七国耻纪念日,全校停课,张闻天、叶天底、王芝九、徐诚美等党团员分别作了《帝国主义与辛丑条约》《九七与五卅》《九七国耻之经过》《反帝国主义运动》等演讲。时隔60多年后,张允和犹记得当年在乐益女中听张闻天上课的情形:“课堂上我们学习诗词歌赋,宋唐八大家,也学习翻译作品。张闻天老师讲的《最后一课》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学问好,思想新。”
1925年9月,侯绍裘、叶天底、张闻天等人在乐益女中成立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由于侯绍裘工作繁忙,上级决定由叶天底担任支部书记。他们邀请萧楚女、恽代英到苏州演讲,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团员,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汪伯乐就是在此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次年春天,叶天底因病回到浙江上虞老家休养,由许金元接替他担任中共苏州独立支部书记。8月,许金元赴广州中山大学学习,书记一职由汪伯乐担任。汪伯乐父母早逝,8岁就被送入苏州苦儿院,以“勤工好学”著称。五四运动时期,汪伯乐参加各类进步活动,到处演讲,晚上还会去平民学校授课,曾当选江苏学联苏州代表。汪伯乐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服务于教育界,希望能以自己的知识回报社会,并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2月,汪伯乐因暴露身份不幸被捕,被反动军阀孙传芳杀害于南京。叶圣陶满含深情地写下《汪伯乐烈士传略》:“他平时曾说过能如刘华、周水平等为民众而死,就死得其所。”1927年8月,苏州各界人士为纪念汪伯乐而建立伯乐中学。
乐益女中的红色故事还在继续。1928年,中共党员匡亚明、郁文哉应邀执教于乐益女中。匡亚明组织学生演出田汉编剧的《南归》等,在学生中宣传进步思想,因此被当局怀疑是共产党员而逮捕。张冀牖为此四处奔走,证明匡亚明是乐益女中的教师,助其获释。侯绍裘、叶天底等中共党员在乐益女中点燃的革命火种,不仅影响了广大青年学生,也影响了张冀牖及其家人。
战后复校 旧址新生
抗战全面爆发后,乐益女中停办,校舍、校产被日寇占据。张冀牖带着儿女们回到合肥老家,不久儿女们又奔赴后方,而他本人则病逝于故乡。
抗战胜利后,张冀牖的儿女们先后回到苏州,忙着乐益女中的复校和教学工作。经商议,学校定名为乐益女子初级中学校,聘请王志萃、王国秀、汪懋祖、孟宪承、孙瑞璜、俞庆棠、杨卫玉、廖世承、周有光、张宗和等人为校董,首届董事长为王国秀,继任董事长为周有光,校长张宗和,后由张寰和代理校长一职。1949年4月苏州解放前夕,张寰和按照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指示,保护校舍、校产,迎接曙光。当张定和、张寰和看到苦难的祖国终于站起来了,心潮澎湃,联手创作了歌曲《中国学生》献给苏州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张寰和带领乐益女子初级中学校的学生上街喜迎苏州新生,并用相机定格了一个个苏州解放的欢庆场面。1950年,乐益女子初级中学校增设高中部,开始招收男生,同时更名为乐益中学;1952年高中部并入苏州市第一中学;1956年,乐益中学更名为苏州市第六初级中学校。至此,为女性独立自强而创办的乐益女中完成历史使命。
乐益女子初级中学校学生排练《新中国进行曲》的场景 苏州市档案馆藏
抗战胜利后,张氏兄弟姐妹合影。前排左起:周晓平(张允和子)、沈龙朱(张兆和子)、沈虎雏(张兆和子);二排左起: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三排左起:顾传玠、周有光、沈从文;后排左起: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 苏州市档案馆藏
除张寰和守在苏州大本营外,其他兄弟姐妹在海内外各个城市工作生活,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他们心中的最爱。20世纪20年代,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与大弟张宗和、二弟张寅和曾在苏州成立水社。同时,他们创办了家庭杂志《水》,每月印发一期,发表兄弟姐妹的作品,他们一起组稿、编辑、刻板、油印、装订。后来,随着兄弟姐妹先后外出求学、工作,加上战乱频仍,《水》停办,然而亲情永远如暖流流淌在张家每个人的心中。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当年的妙龄少女、翩翩少年都已满头银丝、儿孙满堂,却依旧怀着水一样的柔情,“多情人不老”。转眼到了1995年10月28日,张允和向海内外的亲人们发出倡议信,决定重新编辑《水》,受到兄弟姐妹的一致支持和响应。1996年2月,《水》复刊后出版了第一期,由张允和任主编,张兆和任副主编。张允和在复刊词中说:“我们有下一代、下下一代,我们像细水长流的水一样,由点点滴滴的细水,流到小溪,流到大河,流到大江,汇入大海。”名记者叶稚珊说:“这是一本发行量最小、办刊人年龄最高、装潢最简素、曲高而有和者的刊物。”由于它独特的魅力,从原先仅在家族内发行25份,逐渐增至100余份。《水》刊发诗词、随笔、日记、书信、书法、歌曲、绘画、摄影、小说等,有中文、英文、法文不同语言的表述,作者有耄耋老人、名家,也有小字辈,内容既包括19世纪50年代张树声、张华奎的历史事迹,也有张冀牖与儿女们的亲情故事和乐益女中的办学细节,更有21世纪新一代的稚童趣事,时间跨度达150多年。《水》不仅记录了家庭琐事、家族历史,更有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出版家范用赞誉其“创造了本世纪一大奇迹”。
清澈的《水》传递着人间温情和历史沧桑,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父辈办学的过往。一个世纪过去了,如今乐益女中旧址成为苏州市党性教育实训基地,专门设有“燃血青春——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史迹陈列展”,为全市各级党组织以及大中小学师生开展党性教育和党史学习提供现场服务。
乐益女子中学校旧址,现为苏州市党性教育实训基地。 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供图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2月23日 总第3924期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