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贵阳扶风山:“插天一朵青芙蓉”

作者:吴转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1-03 星期二

    贵州省跬步皆山,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赞“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省会贵阳更是群山环绕,“山中有城,城中有山”。贵山、黔灵山、扶风山、栖霞山、相宝山等都是当地名山。其中,扶风山位于贵阳城区东部,因清代大批文人墨客登临题咏而日渐闻名,享有“贵阳人文胜地”的美誉。

 民国时期的扶风山

寻幽览胜 吟咏风雅

    扶风山,又名芙峰山、螺丝山,因其山石呈螺状旋升,形似田螺,峰如芙蓉而得名。清乾隆《黔南识略》载:“山本名螺丝山,在城东。乾隆五十九(1794)年改今名。梵宇清幽,颇称名胜。”清道光《贵阳府志》载:“螺丝山,一名扶风山,下有扶风寺……去城一里,山为省垣龙脉首山,俗以其石为螺旋,故名。”清代大臣吴振棫在《黔语》中记省城近郭诸山之胜,首即扶风山,“扶风之胜以明靓”。此外,清代西南巨儒郑珍亦有诗云:“芙峰山,在城东,插天一朵青芙蓉。上下蜂房著芙足,春来车马如游蜂……”描绘了当年游扶风山时的热闹场景。

民国时期的扶风寺

    现如今的扶风山景区,即由扶风山及山麓“一寺两祠”(扶风寺、阳明祠、尹道真祠)古建筑群组成,景区内复廊涌翠,飞阁流丹,老树接檐,旷朗幽胜,颇具园林意境。

民国时期的尹道真祠

    扶风寺坐落于阳明祠、尹道真祠之间,是扶风山现存古建筑中修建时间最早的。据史料记载,扶风寺始建于清初,后经多次修葺、扩建而逐渐闻名。乾隆五十九年(1794),贵筑知县王湛恩偕郡人何泌、翟翔时,对扶风寺进行首次大规模维修、扩建。历时5年之久,直至嘉庆四年(1799)方得告竣。“扩建后,游宴者始盛”。王湛恩等人对扶风寺进行扩建时,增设了惜字院、字冢(现均已不存)等,王湛恩作《字冢记》《惜字歌》,何泌作《惜字条规》,均刻石立于院内。

    扩建后的扶风寺因其址原有寺,故沿称为寺,殿宇由寺僧代管。但随着名气的增加,扶风寺不再是烧香拜佛之地,而成为结社雅集之所,众多文人墨客、名流高士纷纷来此聚会吟咏,颇受时人称颂。

崇文重教 底蕴深厚

    谈及贵州文化教育史上之重大影响者,人们往往言必称尹珍、王阳明,两人双峰并峙。尹珍,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今贵州正安境内)人,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的文学家、教育家。《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官至荆州刺史。”王阳明,本名守仁,字伯安。明正德元年(1506),因得罪宦官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修文县)。在贵州的3年时间里,王阳明构建起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的阳明心学体系,创办龙岗书院,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首开黔中书院讲学之风,培养了大批黔中弟子,使得阳明心学最先在贵州传播。时任贵州巡抚王学益称:“阳明之学,言于天下,由贵(州)始也。”扶风山尹道真祠、阳明祠即分别为两人设立的专祠,每年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学者、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尹道真祠位于扶风寺北侧,旧址原为雹神祠,1916于雹神祠废址上修建尹道真祠。祠门为月宫式门,门上原挂康有为楷书“尹道真先生祠”石刻祠额,后被损毁,现刻之行书是根据康有为墨迹集所制。祠内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贵州学政洪亮吉所题“德兼教养”横匾、嘉庆二十年(1815)贵州巡抚曾燠所撰“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柱联等,为建祠时从贵山书院内尹公祠移来。

    阳明祠位于扶风寺南侧,始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贵州巡抚庆保重修扶风寺时,在寺南修建阳明祠,但并未竣工。嘉庆二十四年(1819),贵州提学使张輶会同贵山、正本、正习三书院院长等续修竣工,祠址始定。阳明祠建于高低错落的台地上,殿廊相接,林木葱茏。主建筑为享堂,单檐硬山顶建筑,堂前有桂花树2株,清幽宜人。祠内王阳明及清代袁枚、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名家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是贵阳市现存的碑刻精华。2006年,阳明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饱经岁月 见证历史

    扶风山地势较高,登上山顶,足以俯视贵阳全城。故历代兵祸,扶风山便成为监控贵阳城的战略制高点,见证了政权更迭的历史沧桑。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贵州省也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11月7日,正式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由杨荩诚任都督府都督,周培艺任行政总理,张百麟任枢密院院长。不久后,与张百麟等自治党针锋相对的宪政党企图夺权,他们暗中勾结以贵州军阀刘显世、郭重光为首的“耆老会”,趁张百麟在外出巡、杨荩诚率军援鄂之机,电请滇军入黔“代定黔乱”。

    1912年2月27日,以云南军阀唐继尧为首的滇军抵达贵阳城外,以援助北伐为名,诡称滇军跋涉远来,要休整数日。滇军原按贵州都督府安排,驻扎在贵阳南门一带,后擅自将司令部移驻扶风山,并在扶风山、东山等制高点架设大炮,居高临下,目标直指贵州都督府。3月3日凌晨,滇军与刘显世部黔军等里外夹击,迅速击溃贵阳城内的武装力量。次日,唐继尧即被刘显世、郭重光等人推选为贵州都督,并将被俘黔军近千人全部押至扶风山麓屠杀。在这批被屠杀者中,有援川凯旋的将士七八百人。唐继尧政权建立后,大肆捕杀贵州自治党人及其支持者,其中包括打响贵州起义第一枪的功臣杨树清、贵州代都督赵德全等。至此,贵州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仅仅存在3个多月,便被军阀统治取代。

    贵州省档案馆藏有一组民国时期扶风山的老照片,照片中的扶风山,四周宿草残碑,遍坟累累,向人们讲述着历史的悲怆和岁月的沧桑。新中国成立后,贵阳市政府曾多次拨专款对扶风山进行修缮,对曾经遭到严重破坏的碑刻、匾额等,依据拓片进行了复原。如今的扶风山,已成为城中之山,四周栋栋高楼鳞次栉比,条条大道四通八达,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昔日郊外的清幽胜景已成为喧嚣城中的一隅静谧之地。“秀峰鹄立,石骨螺旋,左拥栖霞,右环相宝,三面之山直接眉睫,城中烟树万家历历可数。”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贵州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2月30日 总第392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