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正月里看大戏

作者:龙会吟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2-09 星期四

    小时候,我们村有个剧团,乐队和演员都是村里人。剧团平时演出不多,但一到过年,就忙得不可开交。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每天演三场,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场。正月初六以后,还要到外村去演,一直演到二月二龙抬头时,才“班师回朝”开始搞春耕生产。

    大年初一,给长辈们拜过年,我们这些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向祠堂里跑。祠堂里搭着戏台,戏台很高,看戏时要仰起头。戏台两侧的柱子上贴着“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的对联。

    演出还没开始,乐队正在打“开台”,先让场面热闹起来。锣鼓钹铛一起打,几里路外都能听见。村里人听到“开台”声,都匆匆收拾好家务,急忙朝祠堂里赶。

    打鼓的是蒋师傅,被称为“鼓王”。看他打鼓,真是一种享受。只见他手里一对鼓棍,上下飞舞,轻时如柔风,重时若惊雷,缓时似流水,急时赛奔蹄,看得观众眼花缭乱、心潮激荡。他的鼓声给乡亲们带来许多快乐。

    “开台”打了两三场,观众已经不少了,不但戏台下的场地站满了人,连祠堂两边的厢房走廊上也都人挤人。

    看戏的除了本村人,还有外村来的。外村来的人中,有在我们村沾亲带故的。一场戏结束,村里的亲友就把他们拉到家里去喝酒吃饭。有些外村来看戏的,干脆在亲戚家住下,一直看到初五,直到戏班子去外地演出了,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到自己家。

    而那些在我们村没有亲戚朋友的看戏客,就买些小吃应付一下,看完夜场才回家。平时我们村里没有卖零食的,一到了过年演大戏,小摊小贩就“冒”出来了。卖瓜子的、卖烤红薯的、卖爆米花的、卖汤圆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剧团演的大都是古装戏,没有字幕,演员们在台上唱,有时候台下的观众尽管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仍然看得津津有味。他们不是看戏,而是在享受大戏带来的浓浓年味儿。此时,好多人都喜欢和我们村里的一位读过书的先生一起看大戏,因为台上唱的他都懂。他一边看大戏,一边给站在他周围看戏的人作讲解。

    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对他的讲解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戏台上的武打,红脸和黑脸打,小生和老生打,打得越热闹,我们看得越开心。

    戏散了,我们回到家里,用木棍做起长矛大刀,模仿戏里的人物开始操练。久而久之,还真操练出了一点名堂。

    那年正月初一,我们一群小孩早早地来到祠堂,发现祠堂里空空的,没有演员,也没有观众。原来,剧团里的几位演员,有的嫁了人,有的参了军,一时找不到演员,戏就演不成了。

    我们都好失落。这时,有人提出,把我们那些“长矛大刀”拿来,在台上好好表演一下。大家立即跑回家拿来自制的“长矛大刀”,在戏台上热热闹闹地打开了。

    有些跟我们一样信息不灵通的大人,也像我们这些小孩一样早早地来祠堂里看戏,见只有我们这群小孩在舞台上模仿戏里的人“武打”,虽然失望,也没离去,站在台下看我们表演。也许,我们的表演,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吧。

    有趣的是,当年我们这群小孩子里,后来有好些人成了村里剧团的演员,而且是台柱子。就这样一茬一茬地,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们村剧团用精湛的表演,送走旧岁,迎来新春,浓浓的年味儿在锣鼓声里延绵不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2月9日 总第394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